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饥寒交迫的流浪汉苏比,实在熬不过寒冷的冬天,想去监狱里求得喘息。于是,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饭不付餐费,用石头砸橱窗,偷别人的伞,调戏妇女……干了这些坏事,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后来,被教堂里的赞美诗感动,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想改邪归正时,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
监狱,关押犯人的场所。东北话叫“笆篱子”。
进了“笆篱子”,空间有限,受人管制,失去了自由,所以,没人愿意进监狱。流浪汉苏比本来是个好人,千方百计干坏事想进监狱,是被生活逼迫的。
相比流浪汉苏比,有的人生活无忧无虑,甚至还非常优渥,既没做什么坏事,也没有人逼迫,却自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会有这种事?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两位人物。
姜后是周朝周宣王(前827年——前781年)的妻子,年幼时,受到良好教育,不仅有姣好的容貌,更是一位贤德女子。周宣王刚即位时,勤于政事。后来,懒于朝政,常留在后宫歌舞升平。对此,姜后十分担忧。她想:丈夫身为天子,责任重大,如此贪图享乐,岂不重蹈其父周厉王逼民造反的覆辙?想到这里,姜后就摘下了头上的簪子和耳环等象征王后身份的饰品,换上普通女子的装束,然后让人禀告周宣王,就说由于自己无德无才,贪图享乐,影响连累了君王不理朝政,给人留下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长期这样下去,诸侯叛离,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就危险了!而危险的根源就是我,请君王治罪于我吧。
听到禀告,周宣王惭愧不已,忙问王后现在何处?来人回答:姜后在永巷里。永巷,是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女、嫔妃居住的地方,后来,成了关押宫中女性罪犯的监狱。
周宣王急忙赶到永巷,向姜后道歉:“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列女传·周宣姜后》)后来,在姜后和众臣辅助下,周宣王以国家为己任,以文王和武王为榜样,励精图治,開创太平局面,诸侯各国纷纷前来朝见。史称“宣王中兴”。
另一位自己把自己投进监狱的人叫阳城(约735年~805年),唐代德宗时期的一位官员。
《旧唐书·阳城传》等记载,唐朝道州这个地方,很穷。但再穷,也得纳粮交税。官员为了政绩,搜刮民财,孝敬皇帝,保住位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但阳城来到道州做了刺史,偏偏不替皇帝着想,而是替老百姓着想,不肯搜刮老百姓,自然完不成上级交给的税收指标。在政绩考核单上,自己给自己打分,满不在乎地打了个最末等——“城自署其第曰: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
下下?真好意思!这下,把上面惹怒了——好你个阳城,收不上来税,你让皇帝喝西北风啊?“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调查阳城!
得知上面派官员调查自己来了,阳城竟然不去迎接,甚至连个照面都不打。判官问阳城手下的迎接人员:“阳城怎么自己不来?”阳城手下的说:“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俺,俺……俺们老爷把自己关进监狱里了。
非但不迎接判官,判官反倒要去监狱里探监他——“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我不是来查办你的,只是来看望您!气不得,恼不得,还得说客气话。
可不管判官怎么劝说,阳城就是不回衙门,而是住在接待判官的宾馆外。大街上不知是谁家扔了一扇破门板,好么,阳城就白天黑夜吃住全在这块门板上了。“寝馆外以待命”。堂堂刺史来这么一出,“判官不自安,辞去”—— 判官待不下去,只好打道回府了。
《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流浪汉苏比,想进监狱的目的,是解决个人温饱,而姜后自己把自己投进监狱,是为了社稷长治久安,阳城把自己投进监狱,是为了黎民百姓减少负担。流浪汉苏比想进监狱,得借助警察,而姜后和阳城进监狱,利用的,却是自己的身份和手中的权力。
利用手中的权利,自己把自己投进监狱,不图私利,而是为国为民——这样的“父母官”,老百姓欢迎!
童玲/图
监狱,关押犯人的场所。东北话叫“笆篱子”。
进了“笆篱子”,空间有限,受人管制,失去了自由,所以,没人愿意进监狱。流浪汉苏比本来是个好人,千方百计干坏事想进监狱,是被生活逼迫的。
相比流浪汉苏比,有的人生活无忧无虑,甚至还非常优渥,既没做什么坏事,也没有人逼迫,却自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会有这种事?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两位人物。
姜后是周朝周宣王(前827年——前781年)的妻子,年幼时,受到良好教育,不仅有姣好的容貌,更是一位贤德女子。周宣王刚即位时,勤于政事。后来,懒于朝政,常留在后宫歌舞升平。对此,姜后十分担忧。她想:丈夫身为天子,责任重大,如此贪图享乐,岂不重蹈其父周厉王逼民造反的覆辙?想到这里,姜后就摘下了头上的簪子和耳环等象征王后身份的饰品,换上普通女子的装束,然后让人禀告周宣王,就说由于自己无德无才,贪图享乐,影响连累了君王不理朝政,给人留下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长期这样下去,诸侯叛离,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就危险了!而危险的根源就是我,请君王治罪于我吧。
听到禀告,周宣王惭愧不已,忙问王后现在何处?来人回答:姜后在永巷里。永巷,是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女、嫔妃居住的地方,后来,成了关押宫中女性罪犯的监狱。
周宣王急忙赶到永巷,向姜后道歉:“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列女传·周宣姜后》)后来,在姜后和众臣辅助下,周宣王以国家为己任,以文王和武王为榜样,励精图治,開创太平局面,诸侯各国纷纷前来朝见。史称“宣王中兴”。
另一位自己把自己投进监狱的人叫阳城(约735年~805年),唐代德宗时期的一位官员。
《旧唐书·阳城传》等记载,唐朝道州这个地方,很穷。但再穷,也得纳粮交税。官员为了政绩,搜刮民财,孝敬皇帝,保住位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但阳城来到道州做了刺史,偏偏不替皇帝着想,而是替老百姓着想,不肯搜刮老百姓,自然完不成上级交给的税收指标。在政绩考核单上,自己给自己打分,满不在乎地打了个最末等——“城自署其第曰: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
下下?真好意思!这下,把上面惹怒了——好你个阳城,收不上来税,你让皇帝喝西北风啊?“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调查阳城!
得知上面派官员调查自己来了,阳城竟然不去迎接,甚至连个照面都不打。判官问阳城手下的迎接人员:“阳城怎么自己不来?”阳城手下的说:“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俺,俺……俺们老爷把自己关进监狱里了。
非但不迎接判官,判官反倒要去监狱里探监他——“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我不是来查办你的,只是来看望您!气不得,恼不得,还得说客气话。
可不管判官怎么劝说,阳城就是不回衙门,而是住在接待判官的宾馆外。大街上不知是谁家扔了一扇破门板,好么,阳城就白天黑夜吃住全在这块门板上了。“寝馆外以待命”。堂堂刺史来这么一出,“判官不自安,辞去”—— 判官待不下去,只好打道回府了。
《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流浪汉苏比,想进监狱的目的,是解决个人温饱,而姜后自己把自己投进监狱,是为了社稷长治久安,阳城把自己投进监狱,是为了黎民百姓减少负担。流浪汉苏比想进监狱,得借助警察,而姜后和阳城进监狱,利用的,却是自己的身份和手中的权力。
利用手中的权利,自己把自己投进监狱,不图私利,而是为国为民——这样的“父母官”,老百姓欢迎!
童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