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写作的“调皮”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手機微信,常常碰上一些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段子,最近盛传的《真精辟,什么是医生》,就是这样一条幽默感十足的好段子。
  医生,词典和教科书上给的释义是,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
  百度百科里,则有医生是急救天使,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保卫者,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可爱的人,可敬的人等称谓。
  上面这两个定义都明白无误,中规中矩。但段子里的“医生”却是这样说的:什么是医生?医学院老师如此定义医生的作用:“我们所有人的归宿都是火葬场,全都在路上排队,医生的作用就是防止有人插队,时不时地把人从队伍里拎出来往后面排排,当然,有实在拎不动的也只能随他了!”人们读后,于会心一笑中唤醒了对医生职业的理解、尊重,焕发出对生命的热爱、敬畏。
  将前后这三种说法加以比较:第二种,对“医生”下的定义,因带有比喻手法,增加了人物的形象性,故明显比第一种技高一筹;但读完医学院老师对“医生”下的定义,分明会让人感到,段子更胜一筹。
  我们不妨把对“医生”的三种定义,当成创作思路、水平、风格各异的三个杂文样品,来研究、探讨杂文的写作。
  扫描一下当前的杂文创作,来个“相亲”配对的话,词典和教科书上给出的释义,多出自刚刚踏进杂文写作门槛的初学者之手。处于该阶段的作者,写杂文,像是在写应用文,满足于逻辑思维,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尚停留在有话直说、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目不斜视、忠厚老实的阶段,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这样类比还可以,那么,第二种定义的作者,即能经常采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叙事、说理的作者,显然羽翼渐丰,悟性大增,不满足于在小河沟里捞小鱼小虾,已经能有勇气有能力到江河湖泊里戏水扑腾,比较得心应手、自由自在地“红掌拨清波”,潜水逮大鱼了,已不再是“绒毛鸭子初下河”。至于能把一个普通的概念、寻常的话题,说得别开生面,活色生香,有滋有味;能把一个狭窄的命题,或者压根儿就是乏人问津的东西,生发出的感慨石破天惊,余音绕梁,令人捧读再三,达到“羡慕嫉妒恨”的神水平,那一定是出手不凡的斫轮老手所为。正是这些业界“老姜”,把那些被人们正面说惯、说破、说老、说烂,说得絮絮叨叨、了无生机、味同嚼蜡的东西,运用奇异思维,避开常规之道,通过神来之思神来之笔,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独家绝活——把上述“医学院老师”视作杂文作家的话,其对“医生”的神定义就是运用独门兵器,舞出的独家绝活。
  “老实做人,调皮为文”,道出了做人与作文的迥异。一生富于传奇性、有“现代文学大师”之称的沈从文老先生,一贯主张“做人要老老实实,但写文章就是要调皮”。鲁迅、沈从文等文坛巨擘们的好文笔无不显示出大师们的大智慧。眼下活跃在杂坛上的杂文写作高手们的作品里,也不时能见到“调皮”之处。像刘齐的《捉来一个刘成信》,陈鲁民的《人可以貌相》,汪金友的《你会吃饭吗》,单是这题目,就十分俏皮、有趣,吸引读者非读不可。我老汉写了大半辈子杂文,至今仍是一个童生,但有时也试探着来点儿调皮,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一篇文章里谈到当时我家“一窝大学生”(6口人),用窝作量词,就调了一下皮——要是别人这样说,等于骂我,我准和他急;自我调侃,就增加了文章的风趣。
  为文要调皮,方法多种多样。总起来看,选材一旦确立,要注意炼意、炼句、炼字:遣词造句,越活泼、诙谐越好,你可以满篇文言,之乎者也酸死读者;可以操一口当地方言,如村头闲聊;可以塞上几句刚在微博微信里露面的段子,插科打诨;还可以装葱装蒜装嫩装憨卖傻,话到嘴边留半句,顾左右而言他……不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但求有一样或几样抡得浑圆,如庖丁解牛恢恢乎游刃有余。总之要风格多变,摇曳多姿,像以苏东坡为偶像的著名杂文家瓜田(李下)说的那样:“杂文不能太正经,太严肃,它的常态就是顽皮,有趣,好玩。”
其他文献
“赤脚”是农民的另一称号。农民赤脚不是习惯,而是必须,土里营生,每一脚都是土。过去农村医生叫“赤脚医生”,赤脚就是农民的代称,赤脚医生就是农民医生,把“农民”与“赤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换了,意思不变,可见赤脚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不仅脚上是土,而且腿上是泥,让我们想想“西装革履”的人,对“赤脚”的印象就更深啦。  城里人下班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是换拖鞋,如果回到家还穿着皮鞋,那是一刻都无法忍受的,换上拖
期刊
“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朋友”,这些话许多父母都知道。然而,具体要如何做?老舍三招教子,给我们启迪颇多。  第一招,手把手教。儿子舒乙回忆,1935年他出生在青岛。那时老舍在山东大学任教,也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舒乙两岁多时,非常淘气,不爱撒尿,总是憋着。不尿尿会把身体憋坏,妈妈非常着急:“小乙,该撒尿了!”舒乙却摇摇头,夹了夹腿,就是不撒。妈妈没办法,把老舍找来。老舍并没有着急,亲切地弯下腰来
期刊
坎坷的高考之路  我在哈尔滨机械制造学校四年的学习生活,是靠每月的13元半工半读助学金捱过来的。1969年毕业,到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当了钳工。  1977年恢复高考,像我这样的在职人员,政策规定上学期间发工资、算工龄,这是激励我一定要考上的最大动力,颇有些小市民的心理。大概是考的人太多,1977年黑龙江的高考考了二轮。第一轮自己随便报考,顺顺当当地通过了。但第二轮遇到了麻烦——有单位的考生,报考必
期刊
“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这是郑燮的题画诗,不知是他太爱兰花了,还是家中的兰花品种不佳,说“市买盆栽气味差”。我家的这盆兰花不但香气萦室,还飞到了院外,我每天下班归来,最先最早迎接我的,就是这盆兰花的香气。不仅如此,我出差到外地,几天过去了,总感到自己衣袖间兰花那芬芳馥郁的气味经久不衰,让人心旷神怡。始信了《广群芳谱》中说的,“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
期刊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肯定都有过自己最珍爱的物件。这种珍物也许并不贵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想起曾经发生的或温馨、或苍凉、或感动的故事。谭盾的指挥棒、钱理群的《鲁迅全集》、李宗盛的笔、杨丽萍的菜篮子、王澍的钟繇字帖、贾樟柯的故乡酒、金宇澄的船钟、叶兆言的旧电脑打字机、林怀民的手抄《心经》、黄永松的蜡染布……由《生活月刊》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珍物:中国
期刊
有人登泰山回来,抱怨“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泰山无可观。人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熏染得没了知觉,连泰山都无法进入他的感觉中。  登泰山确实是“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而且是同一条路。先说上山,《诗经》云:“泰山岩岩。”足以表明泰山之宏伟,因为时间和一个人的体力所限,登泰山只能從山下坐中巴车至中天门,再由中天门经十八盘爬到南天门,即所谓“上山一条路”。这条路在秦始皇之前就开辟出来了,之所以开辟这条
期刊
如一阵北风啸过耳际,那旷野的芭茅花哟,粗厉地穿过我的眼帘,起初是一阵痛感,接着便如遇到故交一般亲切和熨帖。刘震云作品中的文字便如一丛丛芭茅花,读着读着,像拔火罐一样,疼痛之后有一种淋漓的酣畅,这便是我爱读刘震云作品的重要原因吧。  在厕所壁上捉蝉吃的“磨桌”,无奈嫁与债主的李爱莲,因追求进步成痴而意外入狱的李上进,抛妻弃子最后却因肝病悲惨死去的恩庆,做两任村长的“小三”最后楼塌人亡的美兰,职位不随
期刊
乘着初夏时节的习习凉风,信手摊开案头上的这本《人间滋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一份沁人心脾的惬意悠然涌上心头。本书系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以散淡闲适之笔,于岁月深处从容写下的一本谈美食、抒乡情、论文学、道人生的经典散文集。清浅、率性的文字,灵动脱俗间泛着优雅清淡的芳香,传递出作家对人间盛景至情至性的向往和爱恋。  在文学界,汪曾祺不光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烹饪各种美食上也颇有心得
期刊
读中学时,先后接触了《唐宋词一百首》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一薄一厚两本书,发现“词”竟然是魅力不逊于“诗”的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宋词,脍炙人口的长短句如此令人反复吟诵而不倦!当时在乡下,买书的想法是奢侈的,为激情所驱使,我毅然将这两部书中所录的作品悉数抄下,尤其是后者,整整抄了7个本子,我因此将之分为七卷,费时一个月,把一个寒假完全填进去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六年。“流光容易把人抛”,“青葱少
期刊
《无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跃文的最新力作,也是他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个人成长、官场的人性剖析、文学创作宗旨等方面,用心记录着他的深邃思考,传递出作家“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无违于自己,无违天地”的美好执念。  书中,王跃文以坦诚的笔墨,回忆自己从那个弱不禁风的乡下娃,到走出家门赴外求学,再到成为职业作家的奋斗历程。童年的他,家境贫寒,父亲又被错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