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思想品德备考方略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3/4-0103-12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全省统一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文科综合学业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文科综合的学业考试要有利于学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初中毕业生全省统一学业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范围
  2013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范围是: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法律、国情两个模块的部分教学内容;②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③《民族政策常识》中的部分内容。
  三、考试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知识三个维度使学生得到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四、考试内容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的,主要表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具体的考试内容,是在对“内容标准”中的部分条目进行必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专题统领的形式呈现。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特点,我们在选定考试的具体内容、确定专题时,整合了不同模块之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教育内容,保证了对考生思想品德素质考查的完整性。
  热爱生活,服务社会
  【目标要求】
  ☆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学习调节情绪,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的公民。
  ☆善于与人合作,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知道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一个诚实的人。
  【主要内容】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珍爱自己的生命。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让人生更有意义。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丰富多样的情绪。
  ●情绪需要调控。
  ●学会调控情绪。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树立公平意识,维护社会公平。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
  ●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自觉维护正义,做有正义感的人。
  ◎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诚实守信是美德。
  ●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诚实具有复杂性,在具体情境下做出诚信的正确选择。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责任感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明确自己的不同角色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社会发展,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自信及其重要性。
  ●自立、自强及其表现。
  ●做自立、自强少年。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正确看待竞争,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
  ●认识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养成合作的精神。
  ●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养成谦逊礼让、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法用法,依法自护
  【目标要求】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主要内容】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要学法、用法、守法,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用道德和法律的标准分辨是非善恶。
  ●面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违法及违法的类型。
  ●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认识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青少年容易受到的侵害及免受侵害的方法,学习免受侵害的技能。
  ●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包括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树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知道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勇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行使权利,依法维权
  【目标要求】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主要内容】
  ◎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公民要依法正确行使权利: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
  ●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不受侵害。
  ●依法维护自己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侵犯他人隐私的表现。
  ●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树立隐私意识,尊重他人的隐私;增强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义务。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的特征。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公民享有财产所有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公民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
  ●公民享有智力成果权,公民的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等合法权益。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享有的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权利。
  ●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的有效方法。
  崇尚宪法,依法治国
  【目标要求】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主要内容】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自觉遵守宪法,树立宪法意识。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和意义。
  ●做守法的合格公民。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
  ●监督是广泛的、多渠道的。监督包括党内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法律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监督权。
  ●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和正确的方法。
  知晓国情,报效祖国
  【目标要求】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主要内容】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国家地位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坚持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培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及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形势。
  ●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优先发展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及其现实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养成平等尊重地对待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立志奉献社会。
  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目标要求】
  ☆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知道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主要内容】
  ◎民族平等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内容。
  ●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的含义。
  ●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
  ●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五、题型示例
  文科综合试卷中的思想品德试题分为卷Ⅰ和卷Ⅱ,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的比重要大于选择题的比重。常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含组合选择题)、简答题(含漫画式题、图表式题等)、分析说明题(含案例分析题)、探究实践题等题型。
  (一)选择题
  经常出现的选择题类型主要有:陈述式选择题(包括不完整陈述式选择题和正确陈述式选择题)、因果式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包括排序式选择题)。
  选择题一般有四个题肢,其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考生根据题干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备选项逐一分析、判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经典题例1】2012年春节,小龙写了一副对联反映一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回答1~2题。
  1.这幅对联的上联是“蛟龙入海探海底”。你认为下联应该是
  A.和风拂花催花开 B.神州飞天会天宫
  C.梅花报春迎春来 D.生活美满福满门
  2.最适合这幅对联的横批是   【参考答案】(1)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或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区域(或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或缩小各民族发展的差距)。
  (3)提高节水意识(或节约用水);提高环保意识(或不污染水)。
  (4)示例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或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国策)。
  示例二: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典题例2】融入社会,分析说明。
  材料一: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材料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 在提到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时指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 年提高到13.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 年提高到11.2 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 年翻一番。
  (l)图一显示出的我国人口的哪一变化令我们“忧”?简要说明理由。
  (2)图一、二显示出的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谈谈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试题解析】以内容翔实的数据反映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事件,是该题最显著的特点,此题完美解读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新数据,诠释了人口国情的新特点及影响。这样的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社会生活事件和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材料,对材料中人物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题意要求确定最佳答案。
  【参考答案】(l)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增加。理由:①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③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会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④影响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2)① 人口增速减缓。②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原因:①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②我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或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3)①有助于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我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经典题例3】感悟公平,分析说明。
  材料一 新修改的选举法,改变了原来城乡按4∶1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居民选举实现“同票同权”。
  材料二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60岁以后领上养老金,不再只是城镇居民的“福利”。
  材料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1)请针对上述每个材料,分别谈谈你对公平的具体理解。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出怎样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
  (3)上述举措都和农民、农村有关,这是针对我国怎样的发展现状提出的?这些举措对改变这一现状有什么积极影响?
  【试题解析】该题的基本命题思路是:选取能体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事实(或事件)作为材料,按重大时政与学科知识结合的原则设置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认识国家方针政策的意义和作用,以体现学以致用的要求。这类题时代感强,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解答该题一定要紧扣材料,结合材料所讲的事实解读公平的含义,从三个材料中概括出正义制度对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认识城乡之间的差距,思考如何缩小这些差距。
  【参考答案】(1)材料一,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选举权(或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
  材料二,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福利(或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
  材料三,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或公平就是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2)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社会公平(或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或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
  (3)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或我国还存在城乡差别)。
  ①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③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四)探究与实践题
  探究与实践题特别强调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能较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一个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都较强的题型。
  【经典题例1】珍惜权利,探究实践。
  燕秀中学九年级(1)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珍惜权利,感受尊严”主题探究活动。探究由下列对话展开——
  李明:我家刚买了车,就不断有人上门推销保险,真烦人!
  张思:前些日子,我妈刚办了一张银行卡,就受到一些陌生人理财短信的骚扰,郁闷死了!
  为使更多的人参与探究,该小组开通了网络论坛,提出了探究问题。请你以“燕赵明月”为网名参与探究。
  【试题解析】“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要求,试卷则在第28题以“珍惜权利,感受尊严”为主题,对相关知识及能力进行了全方位检验,该题第一问“哪些个人信息被泄露”属于“老题”新唱,这不仅是对2011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热点事件的及时回应与关注,更重要的是试题力求采用更加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新形式,即网络论坛与回帖,增强考查的生活化与情境性、实用性,促成了考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答案中“车辆信息、住宅地址、银行卡信息、电话号码”的出现,不得不使我们想起2010年河北中考考查个人信息泄露的经典试题,这种新形式下的“老”答案,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命题人在有意识地告诫我们,在教学与备考中,要持续关注河北的课改历程,研读好历年来河北实践新课改的经典题型,体会河北中考的厚重内涵。同时,试题体现了在“知识”目标中,将原课程目标中的“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明确为“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的要求。此类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的要求。   【参考答案】探究一:车辆信息、住宅地址、银行卡信息、电话号码等。
  探究二:法律赋予(或规定)公民权利;公民权利受法律保护;依法行使权利;依法维护权利。
  探究三:示例一:隐私权。不泄露同学的个人信息、不偷看同学的日记等。
  示例二:生命健康权。不打架、不伤害同学等。
  示例三:人格尊严权。不辱骂同学、不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等。
  【经典题例2】走进法治,探究实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际,某中学举办了“法治进行时”图片展览。请你根据同学们搜集到的图片,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1)根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对图片①、②、③ 合理排序。(用序号表示)( 1 分)图片①、② 体现了法律的哪两个特征?
  (2)说出图片④ 反映的内容对法治国家建设的作用。
  (3)为突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还应该增加反映哪部法律内容的图片?( l 分)谈谈该法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4)写出你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两点期盼。
  【试题解析】首先,试题考查由面到点。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为总背景,由大事件转化为小角度,避开空洞的“意义”类问题,以图片为线,从生动具体的、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考查,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与试题的教育立意。其次,强化能力检验。第一问考查的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但没有直接提问,而是通过排序方式进行运用,这样就增加了思考的空间,突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检验了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再次,探究运用功能突出。第四问没有死板的答案,有的只是思路清晰、思维宽广的空间,既有多个选择余地,又没有脱离问题核心,问题开放但又限定明确,使得不同知识、社会阅历、表达素质、人文素养等层次的学生,都能拿到符合自身水平的分数。
  【参考答案】(l)②—③—① ①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②法律由国家制定。
  (2)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使法律得以更有效地施行。
  (3)宪法。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②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照宪法治理国家。或建设法治国家要从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开始)。③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4)①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②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③司法机关切实做到公正司法。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⑤公民进一步增强权利意识,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五)综合回答题。
  综合回答,综合论述题一般以政史综合的方式呈现,强调考生从材料中提取线索与有效信息,对知识进行归纳、运用、生成新知的能力,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与高度概括能力,特别是具备知识储备的大空间理念,能够对相关线索的主体知识结构进行整合筛选,在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结论与观点。
  【经典题例】材料一:下面是世界历史上两位杰出人物的传记目录。
  材料二: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施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以及与国内一些知名的法学专家、医学专家的深入探讨,在201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率先提交了一份“关于增加危险驾驶罪”的提案,并很快得到有关部门采纳。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将醉酒驾驶列为犯罪,5月1日正式施行。施杰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
  材料三:郭明义是鞍钢集团一名普通的公路管理员。十几年来,他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风雨无阻;十几年来,为贫困者捐款共10多万元,从未间断;二十多年来,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乐此不疲……他被誉为“当代雷锋”。目前,以他名字命名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已有100多支,遍布十几个省份,参与爱心团队的6万余名志愿者以自己的爱心行动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1)据材料一中的人物传记目录,判断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各有何重大贡献?
  (2)据材料二,联系施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谈谈他被评为2011年度法治人物的理由。
  (3)据材料三,简述郭明义及其爱心团队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上述人物的共同之处。
  【试题解析】大胆重新启用郭明义,彰显了命题人的胆略与气魄,也使得试题形式很新,用组合人物考查道德建设,在全国属于特例,开辟了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先河,这也是河北中考具有前瞻性,提前体现2011版课程标准修订重点的重要体现。第二问成为法治人物的理由,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的要求。对几个人物共性的分析,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参考答案】(1)华盛顿;(2分)马克思。
  华盛顿:在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欧洲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进程。
  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促进了我国法律(或刑法)的完善;推动了法治国家建设;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若考生答出“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或有力制裁了违法犯罪”等内容也可酌情给分)
  (3)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们树立了道德榜样;带动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4)促进社会进步(或国家发展);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六、复习建议
  面对2012年河北中考所体现的引领性信息,立足新版课程标准全面实行的政策性信息,教师只有及时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才能适应形势;只有树立预防比处理更重要,责任比借口更重要,主动比被动更重要,反思比蛮干更重要,学习比固执重要,勤奋比应付重要,谦虚比狡辩重要的意识,我们才能赢得中考,赢得未来。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过好“三关”,才能成为有责任、有能力、有水平、善思考的老师,每个孩子才能接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成功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念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第一关:讲好“课”。好课的标准有哪些?让学生有兴趣、课堂更精致、学生动起来应成为课堂成功的必备条件。凝聚学生兴趣,才能引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在授课形式上推陈出新,以多种有效方式授课,如课程标准提倡的讨论、调查、活动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听,能听懂,乐于学。为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高效课堂,而不能侃侃而谈,自我陶醉;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选用新素材,用新生活来诠释新德育,善于用相关知识思考热点问题与社会现象;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与积累,拥有广博知识,特别是每天对涉及知识点的热点话题以及影响学生成长的身边事件有了充分的了解及正确认识,并能通过科学娴熟的教学技巧,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轻松地驾驭课堂。
  打造精致课堂,有效拓展教材。教师首先要全面学习新课改以及课程标准修订的意图,明确学科教育的目标是服务学生成长,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渗透法律、道德、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在立足能力的基础上,多途径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认真研读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学科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途径、活动方式、评价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充分运用,而不是偏离方向的所谓创新。在实际备考阶段,一要处理好教材。对难度不大的内容没必要浪费时间,对重点内容要适当打磨,难点内容在自己吃懂的前提下,准备多套攻破预案,以适应不同档次认知水平的学生;对常规知识点应在选用河北经典题例的基础上转换角度,启用新视角,增强时代感。二要打造精致课。讲课要凝练,环环相扣,条理清晰,逻辑关系缜密,不拖泥带水,不东拉西扯,让学生在清晰缜密的教学思考中,由浅入深地接受新知识,感悟新思想,生成新结论;打造精致课堂还需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时间、练习的量、题的难度等方面把握梯度,促进各种知识层次以及认知特点的学生都收获自己的德育感受。
  课堂真实互动,才能让德育的能量发挥到位。课堂活动,贵在“真实”,这就要求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将综合的知识进行分解,设问不模糊并有所限制,切忌盲目提问,避免设问的假、大、空,避免组织答案与材料两张皮,强化能力的培养与检验。要摒弃那些为了互动而公开作秀的提问,抵制那些课堂的虚假能力与“热闹”,减少没有难度与梯度的设问,避免“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这种没有思维含量的发问,要了解发散性思维的真正内涵,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责任心、耐心,更要有较高水平与科学的应对策略。
  实现以上课堂效果,教师必须形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这也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课上,学生没反应,教师要即刻反思,多从自身的授课逻辑、案例分析、讲课速度和教学表达等方面分析自身原因;课下,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提问、辅导、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学生存在疑惑的原因,寻找“补救”的科学办法等。教师懂得自我反思,善于自加压力,才会在教育、教学的人生历程中不懈怠、不骄傲、不满足,才能凭较高的责任水平和思想智慧培育出更多健康的学生。
  第二关:讲好“题”。讲好题,突出题的质量。当前各种同步和专题练习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名师巨献,也有简单拼凑,既有臆断乱造,也有偏题、怪题,有的甚至脱离学生实际。质量不高的练习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和复习时间,也误导了教学与备考方向。好题,应是符合新版课标中对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项要求,与当年考试说明中的题例相吻合的试题,如河北名师原创命制的新题等。试题材料在解题中应发挥好层层递进的限制作用,设问必须设置定量伏笔,答案要体现开放与多元,符合多角度解题原则,体现考查的综合性。对知识的考查要侧重于运用和理解,体现知识的运用价值,把握学科教育的真实用意,而尽量避免简单重复、再现和语言游戏。优质试题应该继承近些年来以成功的课改经验为基础,从题型到设问都有所创新。这样的试题代表性强,可利用性、可借鉴性强,参考价值大,如人物类、环保类、科技类、民生类、法制类、成就类、公民义务类、权利类等专题。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步练习。在同步学习阶段,建议选用分课卷,分课卷要对应课标,特别是考试说明中的条目要求;在复习阶段,则采用分类卷,尤其是要对中考常规考点与年度热点相关的重点给予重点联系,最后选用经典模拟卷,在综合知识与能力热点的基础上,检验学生学与老师教的实际状况。
  当然,要获得真正的好题,不是靠他人,而是靠自己,那就是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按照中考的要求,立足教材,结合年度生活,自己动手拟制训练题。虽然起始阶段水平可能不高,但拟题的方式必将有利于促进业务素质的迅速提高。拟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尽量从生活化角度背景材料入手,或为故事,或为对话,或为论坛等;二是要冲出知识的识记类束缚,争取每一个设问都能让知识用起来,动起来,化为学生的感受、情感与行动;三是要立足能力,对材料、设问等关键环节要合理设置障碍,重点培养学生审读材料、归纳对比、延展思考等能力;四是要善于设计真正的开放性试题,而不是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试题。做到这四点,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在立足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对今年甚至近几年各地中考经典试题进行整理、吸收,也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的新背景、新材料、新语言、新形式进行改良,创造出真正的新题;要针对重点知识与热点事件,应设计多种题型,注意小角度切入,敏锐关注专家讲座中的重要导向性信息;也要对全国各地中考中涌现出来的创新性、经典性题型进行归类整理与练习,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也有利于向命题人看齐,把握好最新的考试评价改革动向。
  第三关:“讲”好题。讲题不能只简单核对答案,而要讲方法,讲能力,讲知识,讲清楚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要把教师讲解的过程转化为思考学习与解题的有效示范过程,务必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方式,夯实必须识记的知识,并将绝大部分知识有机地融入生活,强化运用与拓展,而切忌知识的堆积与重复,更不要生硬地捆绑生活。
  讲题,必须做到两点。首先,要让学生找到知识的“家”,特别是在基础复习阶段,要让学生根据试题答案以及选项,找到知识的册、课、页,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教材理解能力,也促使学生构建更加精准的知识体系,为将来总复习夯实基础,做好准备。也可以从一个选项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属于哪一课、哪一单元,这一单元讲了几个主要问题,这一课有几个问题等。其次,要讲清”理由”。讲题不能只讲答案,更不能只讲正确答案,而要将正确答案的理由讲清楚,将知识的来源讲明白,也要将错误答案纳入我们的讲解范围,尽力启发、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答案的依据,寻找导致错答的根源。开卷试题突出综合性,力求检验更多知识和能力,所以对错误的选项更应解疑释惑,以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习惯,并引导他们主动将错误选项修正过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熟练地理解知识,吃透教材,教师也能在教学和备考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仔细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和对策,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慵懒、基础不牢、效率低下、知难而退等,以便及时“补牢”,循根治理,将“坏事”变为好事,实现教学效果的“共同富裕”。
  开启新希望,踏上新征程。伴随2011版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认真研读,领会精神,全面实践,我们就有理由相信,2013年河北省中考必将更加绚丽多彩,我们的学生也必将赢得毕业和升学考试的灿烂辉煌!
其他文献
摘 要:日常教学中,出现学生做了许多题目却学不好物理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解题反思环节。学生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整合知识,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明晰解题思路,也有利于深化和优化学生的思维。本文结合案例重点分析、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解题反思;学习习惯;反思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
读书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以提高语文素养。
师本教研即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师本教研包括基于解决重难点的主题式教研
关键词:中考;历史;考试要求;考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3/4-0115-11  历史中考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查。  考试要求  1.知识与能力要求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