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加之领导层面对人们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日加关注,绿色、环保、节能日渐成为建筑业需要面对的课题。出于节地考虑,高层建筑已广泛使用在住宅、办公、酒店等各种类型的建筑形式上,这些高层建筑因为耗能大、用能集中,使得现代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现代绿色生态高层建筑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大家进行高层建筑的绿色生态设计有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建筑;绿色生态;高层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0前言
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会直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是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建筑融入大的生态环境;其次高层建筑因为体量大、面积大、使用人数多,使得建筑本身就形成小的生态环境。设计人员应致力于这两种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节能,提高整个建筑的使用品质。下面即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现代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一)---融入周边生态环境
1.1充分考虑建筑所在的地域环境
在现代的建筑中我们发现,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环境越来越不相符,在城市中一般很难看到绿色的植被,大部分城市是灰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鉴于此,如何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环境融合,已经成为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一部分。例如,利用坡地建造退台式建筑;临近公共休憩地考虑建筑底层架空或通透的底层门厅;取消封闭式围墙,改用绿篱维护或通透型材质维护如铁艺栏杆等。若当地有自身规划的生态系统,势必将建筑物和生态系统尽可能结合,使建筑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建筑使用功能上的封闭要求则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在环境上敞开,在使用上封闭,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此建筑不是在侵入城市环境,而是与环境共生。在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方面,建筑设计可根据建筑高度通过各种造型手法来改善和协调建筑的比例并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同时在建筑的选材上及建筑的颜色外观设计上根据自身的建筑特点,结合周围环境来进行,真正使其与环境融合,达到生态理念设计的目的。
1.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被消耗,且不可再生,以至出现能源危机,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为发展方向。在自然能源中较普遍的要属太阳能源资源、风能资源和地热。这些新能源的运用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这样的投入在长远的效益上还是值得的。比如利用风能——利用自然风来实现建筑物室内的温度的调节;利用太阳能——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光伏装置和太阳能集热装置来实现室内的照明和热水系统。利用地热——建筑的地下室部分设地源热泵供给建筑的空调系统。还有一些特殊能源的利用,比如笔者曾参与一铁矿生活区的规划设计,铁矿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蒸汽,在设计中利用这些蒸汽来供给职工公寓楼及办公楼的空调采暖系统和热水系统,即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又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办公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评价。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亦是节能的一部分,可达到不可小觑的节能效果,反映在空调热回收系统、中水利用系统等设施中。这在不远的将来这将成为建筑必不可少的设备设施。
1.3选择环保合理的建筑材料
在建筑设计考虑建筑能源使用的同时,选择新型环保的建筑材料亦是非常重要的。在满足保温节能的条件下,鼓励使用钢材和玻璃等可重复使用的建材,减少砖、混凝土的使用;在墙材方面,建筑中墙体砌筑面积较大,用量较多,近年已明文规定不得使用粘土砖,这是出于对耕地的保护,替代产品中有煤矸石空心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墙材,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更出现麦秆墙材、竹质墙材等;近期更还有通过对城市建筑垃圾的回收,发明出一种“生态水泥”,这些建筑材料能够节省社会资源和自然能源,而且这些建筑材料价格比较低廉,原材料容易收集,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废弃物,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建筑师应多与接触、了解各种新材料,鼓励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
2现代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二)---改善自身生态环境
2.1降低建筑的消耗
高层建筑能耗集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建筑消耗可改进地方很多。例如利用导光筒、采光井、窗井、下沉庭院等方式进行地下室采光,减少地下室在白天的照明消耗;利用太阳能灯等进行景观照明及公共区域的照明;利用自然风流特点给建筑散热和换气;利用太阳能集热板为建筑提供热水等等。使建筑与环境紧密联合,与环境对话、共生。将大的生态环境引入小的生态环境,同时降低建筑消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2.2减少劳动量,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协调施工程序,避免二次浪费
这主要体现在(1)规划过程,注重土方平衡,以减少施工量,避免大量土方搬运。(2)在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同时,研究使用二次回收的材料,例如旧有的建筑物中拆除的材料,比如砖、板材、玻璃、钢板等,进而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使用时需要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减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3)传统的建造过程和建筑装修过程脱节,建筑常因装修原因进行二次改造,造成较大浪费。建筑和装修一体化,精装房的模式可减少此种浪费。关键在于精装要具有使用的针对性,能满足使用人群功能和审美的需要。
2.3建筑朝向、体型系数设计
现有建筑中对住宅朝向较关注,对办公、酒店等高层住宅的朝向不够关注。体形系数也是如此,过分追求新奇的造型,吸引眼球的的转体、错层,这些对建筑的能耗影响较大。实际的使用结果证明,合理的朝向和较小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节能非常有利,在这种功能和环保的前提下的建筑造型才是有生命力的。除此之外,建筑的外保温系统需要进一步细化,例如增加外遮阳(特别是电动遮阳——随太阳的照射角度进行遮阳)对夏季减少辐射热有较大帮助,投入小,产出高,在节约能源上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4保持建筑绿化数量
在高层建筑中需增加生态绿化设计内容,这将是生态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同时注重平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在平面绿化中,随着大型综合体项目越来越多,裙房屋面面积越来越大,屋面绿化应被更多重视,屋面绿化对下层的保温隔热很有益处,同时为塔楼的使用人员提供休闲场地,如在绿化中规划布置些绿廊、座椅、雕塑或水系等的话,更能提升建筑的品质。塔楼屋面的绿化,因屋面面积小,管井多,可酌情考虑。但笔者在南非开普敦的一家酒店见识到塔楼屋顶利用很好的案例,不大的屋面被环形设置了水吧、小的游泳池、很小的高尔夫练习场、健身房、可以看到鸟瞰全市的沙发座椅,甚至还有一间全景会议室,角落里有各种动物的雕塑,可谓利用到极致。初来酒店人立即被邀请到顶楼去看看,人们大多会因此喜欢上这个酒店。再来看高层建筑的垂直绿化,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垂直绿化位置,布置上下水,为绿化创造条件是很有必要的,此部分绿化对高层建筑室内的中央空调系统造成的封闭环境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空气质量,消耗二氧化碳,增加氧气量的作用;如能结合建筑造型,亦可增加城市景观,展现建筑生态理念。
3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调节建筑周围的环境,使建筑自身和谐,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所以加强现代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能够更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最终可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朱磊.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1(8):6-7
[2]董雪.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5):29-30
[3]周小舟.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1(3):23-24
关键词:现代建筑;绿色生态;高层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0前言
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会直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是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建筑融入大的生态环境;其次高层建筑因为体量大、面积大、使用人数多,使得建筑本身就形成小的生态环境。设计人员应致力于这两种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节能,提高整个建筑的使用品质。下面即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现代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一)---融入周边生态环境
1.1充分考虑建筑所在的地域环境
在现代的建筑中我们发现,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环境越来越不相符,在城市中一般很难看到绿色的植被,大部分城市是灰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鉴于此,如何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环境融合,已经成为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一部分。例如,利用坡地建造退台式建筑;临近公共休憩地考虑建筑底层架空或通透的底层门厅;取消封闭式围墙,改用绿篱维护或通透型材质维护如铁艺栏杆等。若当地有自身规划的生态系统,势必将建筑物和生态系统尽可能结合,使建筑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建筑使用功能上的封闭要求则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在环境上敞开,在使用上封闭,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此建筑不是在侵入城市环境,而是与环境共生。在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方面,建筑设计可根据建筑高度通过各种造型手法来改善和协调建筑的比例并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同时在建筑的选材上及建筑的颜色外观设计上根据自身的建筑特点,结合周围环境来进行,真正使其与环境融合,达到生态理念设计的目的。
1.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被消耗,且不可再生,以至出现能源危机,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为发展方向。在自然能源中较普遍的要属太阳能源资源、风能资源和地热。这些新能源的运用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这样的投入在长远的效益上还是值得的。比如利用风能——利用自然风来实现建筑物室内的温度的调节;利用太阳能——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光伏装置和太阳能集热装置来实现室内的照明和热水系统。利用地热——建筑的地下室部分设地源热泵供给建筑的空调系统。还有一些特殊能源的利用,比如笔者曾参与一铁矿生活区的规划设计,铁矿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蒸汽,在设计中利用这些蒸汽来供给职工公寓楼及办公楼的空调采暖系统和热水系统,即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又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办公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评价。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亦是节能的一部分,可达到不可小觑的节能效果,反映在空调热回收系统、中水利用系统等设施中。这在不远的将来这将成为建筑必不可少的设备设施。
1.3选择环保合理的建筑材料
在建筑设计考虑建筑能源使用的同时,选择新型环保的建筑材料亦是非常重要的。在满足保温节能的条件下,鼓励使用钢材和玻璃等可重复使用的建材,减少砖、混凝土的使用;在墙材方面,建筑中墙体砌筑面积较大,用量较多,近年已明文规定不得使用粘土砖,这是出于对耕地的保护,替代产品中有煤矸石空心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墙材,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更出现麦秆墙材、竹质墙材等;近期更还有通过对城市建筑垃圾的回收,发明出一种“生态水泥”,这些建筑材料能够节省社会资源和自然能源,而且这些建筑材料价格比较低廉,原材料容易收集,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废弃物,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建筑师应多与接触、了解各种新材料,鼓励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
2现代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二)---改善自身生态环境
2.1降低建筑的消耗
高层建筑能耗集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建筑消耗可改进地方很多。例如利用导光筒、采光井、窗井、下沉庭院等方式进行地下室采光,减少地下室在白天的照明消耗;利用太阳能灯等进行景观照明及公共区域的照明;利用自然风流特点给建筑散热和换气;利用太阳能集热板为建筑提供热水等等。使建筑与环境紧密联合,与环境对话、共生。将大的生态环境引入小的生态环境,同时降低建筑消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2.2减少劳动量,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协调施工程序,避免二次浪费
这主要体现在(1)规划过程,注重土方平衡,以减少施工量,避免大量土方搬运。(2)在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同时,研究使用二次回收的材料,例如旧有的建筑物中拆除的材料,比如砖、板材、玻璃、钢板等,进而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使用时需要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减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3)传统的建造过程和建筑装修过程脱节,建筑常因装修原因进行二次改造,造成较大浪费。建筑和装修一体化,精装房的模式可减少此种浪费。关键在于精装要具有使用的针对性,能满足使用人群功能和审美的需要。
2.3建筑朝向、体型系数设计
现有建筑中对住宅朝向较关注,对办公、酒店等高层住宅的朝向不够关注。体形系数也是如此,过分追求新奇的造型,吸引眼球的的转体、错层,这些对建筑的能耗影响较大。实际的使用结果证明,合理的朝向和较小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节能非常有利,在这种功能和环保的前提下的建筑造型才是有生命力的。除此之外,建筑的外保温系统需要进一步细化,例如增加外遮阳(特别是电动遮阳——随太阳的照射角度进行遮阳)对夏季减少辐射热有较大帮助,投入小,产出高,在节约能源上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4保持建筑绿化数量
在高层建筑中需增加生态绿化设计内容,这将是生态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同时注重平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在平面绿化中,随着大型综合体项目越来越多,裙房屋面面积越来越大,屋面绿化应被更多重视,屋面绿化对下层的保温隔热很有益处,同时为塔楼的使用人员提供休闲场地,如在绿化中规划布置些绿廊、座椅、雕塑或水系等的话,更能提升建筑的品质。塔楼屋面的绿化,因屋面面积小,管井多,可酌情考虑。但笔者在南非开普敦的一家酒店见识到塔楼屋顶利用很好的案例,不大的屋面被环形设置了水吧、小的游泳池、很小的高尔夫练习场、健身房、可以看到鸟瞰全市的沙发座椅,甚至还有一间全景会议室,角落里有各种动物的雕塑,可谓利用到极致。初来酒店人立即被邀请到顶楼去看看,人们大多会因此喜欢上这个酒店。再来看高层建筑的垂直绿化,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垂直绿化位置,布置上下水,为绿化创造条件是很有必要的,此部分绿化对高层建筑室内的中央空调系统造成的封闭环境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空气质量,消耗二氧化碳,增加氧气量的作用;如能结合建筑造型,亦可增加城市景观,展现建筑生态理念。
3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调节建筑周围的环境,使建筑自身和谐,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所以加强现代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能够更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最终可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朱磊.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1(8):6-7
[2]董雪.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5):29-30
[3]周小舟.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1(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