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房收藏,已成为近年收藏热话。基本每家拍卖行都能在文房专场分一杯羹,不仅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在拍场上屡创新高,继而由文房四宝引申而出的数十种文房用品,亦日益受到藏界关注。那些或小巧、或雅致的文房用品无不烙着文人独特而高雅的审美情趣,也往往寄托着他们的志向与情思。对文人而言,书房所用的一器一物,都务求一个“雅”字。正因如此,文房用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所以,藏家的日益青睐也是对传统雅文化的重新认可与价值回归。
文房小史
应该指出的是,只有文人的书房,方可称文房,它是文人进行办公、燕居、休憩乃至会友之居所。而文人是随科举制度而产生的阶层,自隋唐以来,文人所创造的士大夫文化一直占据着主流美学的地位。如果说文人画、文人书法寄托着文人的精神境界,那文房,则是立体化地呈现士大夫的日常,记录着时光流逝中的点滴。
若回顾起来,文房的鼻祖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山林的文人结庐而居,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禹锡的“陋室”。他有传颂千古的《陋室铭》,透露出种潇洒豁达的魏晋风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通過隐逸山林,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房屋虽陋,却蕴含着高尚的情操与高雅逸趣。魏晋名士的这种隐逸文化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陋室”中流露的那种简约、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也成为后世文房的基本风格,即文人书房从陈设到所用器物,不求奢华,也最忌繁琐,而追求一种古朴典雅的美。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的兴盛,促进了隋唐文人阶层的出现,于是与笔墨情趣不可分离的文房用品大量出现。这些文房用品渐渐超出了笔、墨、纸、砚的范畴,功能逐渐细分。与此同时,隋唐一些文人也有效仿魏晋名士隐居山林的传统,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不过,可惜的是,隋唐文人的书房,因存世实物与绘画很少,今人已难以得知其真实面貌。至宋代随着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文官政治的确立,文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现存的一些宋代诗文、绘画中则尚能对宋人的文房管窥一二。
南宋杨宝国题所居壁云:“有竹百竿,有香炉,有书千卷,有酒一壶,如是足矣。”宋代文人需要处绝无功利之心的小小空间,在此读书、顿悟、自娱,是一种涤除尘虑的生活方式。而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宋人更加喜欢在居住处别筑小室,独处读书,如此方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便可以称作书房。陆游的诗《新开小室》这样写道:
并檐开小室,仅可容一几。
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
衰眸顿清澈,不畏字如螘。
琅然弦诵声,和答有稚子。
余年犹几何,此事殊可喜。
山童报炊熟,束卷可以起。
而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南宋《秋窗读易图》,则更直观地展现宋人文房。临水而建的一处瓦屋院落,中间为堂,堂之东偏一间小室,室中可见一张书案,案有展卷之册,焚香之炉,炉旁并置香盒一,图中人物悠然自得,人、屋、景和谐共存,宁静致远的意境诠释出天人合一的追求。
此外,宋代士大夫流行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雅艺,自然也喜欢将其融入文房中。故而文房成为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元感官于体的综合性美学空间。
明代文房,精舍与雅居合一
真正将文房美学推向高峰的是明代文人,而清代文人不过在此基础上延续,清代文房无论格调还是意境,已无法跟明人相提并论,故透视中国的文房艺术,则奉明人为师。
明代文人不仅继承宋人文房的一些营造法则,还进一步发展了更为讲究的文房用品,门类之多、制作之精、造型之雅成为后世标榜。尤其是晚明时期,物质和精神生活空前发达,文人生活富足,他们不仅热哀于布置文房、参与文房设计,还著述立说,为后人布置文房提供指南。这类著作至今仍有不少借鉴的意义,如屠隆的《考槃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以及文震亨的《长物志》等,加上现存的不少明代绘画,让今人得以较为完整地还原出明代文人的书房。
首先,明人的文房无疑是一座精舍,“舍”看似简朴,但实则内“精”,个中陈设无一不精,除了家具一类陈设,其他文玩数目之多、用途之细分以及造型之讲究,具让人惊叹。
屠隆在《考槃余事》一书中,一共列举了45种文具,可谓是集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包括笔格、砚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章、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镇纸、压尺、秘阁、贝光、瑗叇、裁刀、剪刀、途利、书灯、香橼盘、布泉、钩、箫、麈、如意、禅灯、诗筒葵笺、韵牌、五岳图、花尊、钟、磬、数珠、钵、番经、镜、轩辕镜、剑。若再加上笔墨纸砚,总数就达49种之多。这不仅在明代,也是古籍中记载文房用具最多的典籍,成为后人研究与引经据典的重要出处。
这些文房用品无不兼具实用与雅观,即使数目繁多,也不必担心明人的文房会杂乱无章。文房内的各类收纳同样齐备,如博古架,既可放置文玩,又可摆放古董,但凡好友雅聚,便一同鉴赏同乐;官皮箱、提盒、文具盒等可以存放各类文具或杂物,收纳之余亦方便携带外出;笔筒、笔挂,将笔悉数集于一处;还有案头摆放的随形的奇木承盘,各类小物件尽可收入其中……
不仅如此,明代文房还有一套陈设的美学法则,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这样描述的书斋陈设:
“斋中长桌一,古砚一 ,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 ,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炉上。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从中可知,明代文人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对文房陈设已经形成成熟的体系,一器一物的材质、造型、陈设均非常讲究,但凡不显高雅的俗物,一概不能入内。明人好古,又能有所创新。这也是值得今人借鉴学习之处。如水注、镇纸等主张用铜,还在文房中摆设镜、钟、磬、麈等物,显得古雅的同时又能装点空间,给人古朴之意。当时流行的紫砂、名窑瓷器,明代文人亦十分推崇,与古物混搭,和谐中碰撞出别样的逸趣。
此外,文房还必须是处高雅的居所,美妙的氛围营造又怎可缺少?
因而书桌的周边还需要一番布置,床头小几要插花或放置蒲石、香炉等物,墙上还挂上古琴、书画等。当然出于个性的喜好,也可以挂上诸如拂尘、剑等物。试想一下,简洁的木质家具分割着文房空间,案头各式文玩点缀其中,角落处香篆缭绕,文人端坐中央抚琴,悠扬的琴声将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进入旷远澄澈的境界中。
最后,文房周围环境同样力求天人合一,《遵生八笺》中这样描述文房的环境:“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也许只有这般,从文具、室内陈设都力求雅致,并注重与周遭环境相容,既是精舍又为雅居者,方能算得上真正的文房。只是对今人来说,远去的传统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但明代文人对格物的那份执着,以及融汇古今的气度,仍旧启示今人。
在浮华的现代社会中也不妨造一件文房来宠爱自己。
文房小史
应该指出的是,只有文人的书房,方可称文房,它是文人进行办公、燕居、休憩乃至会友之居所。而文人是随科举制度而产生的阶层,自隋唐以来,文人所创造的士大夫文化一直占据着主流美学的地位。如果说文人画、文人书法寄托着文人的精神境界,那文房,则是立体化地呈现士大夫的日常,记录着时光流逝中的点滴。
若回顾起来,文房的鼻祖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山林的文人结庐而居,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禹锡的“陋室”。他有传颂千古的《陋室铭》,透露出种潇洒豁达的魏晋风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通過隐逸山林,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房屋虽陋,却蕴含着高尚的情操与高雅逸趣。魏晋名士的这种隐逸文化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陋室”中流露的那种简约、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也成为后世文房的基本风格,即文人书房从陈设到所用器物,不求奢华,也最忌繁琐,而追求一种古朴典雅的美。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的兴盛,促进了隋唐文人阶层的出现,于是与笔墨情趣不可分离的文房用品大量出现。这些文房用品渐渐超出了笔、墨、纸、砚的范畴,功能逐渐细分。与此同时,隋唐一些文人也有效仿魏晋名士隐居山林的传统,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不过,可惜的是,隋唐文人的书房,因存世实物与绘画很少,今人已难以得知其真实面貌。至宋代随着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文官政治的确立,文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现存的一些宋代诗文、绘画中则尚能对宋人的文房管窥一二。
南宋杨宝国题所居壁云:“有竹百竿,有香炉,有书千卷,有酒一壶,如是足矣。”宋代文人需要处绝无功利之心的小小空间,在此读书、顿悟、自娱,是一种涤除尘虑的生活方式。而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宋人更加喜欢在居住处别筑小室,独处读书,如此方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便可以称作书房。陆游的诗《新开小室》这样写道:
并檐开小室,仅可容一几。
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
衰眸顿清澈,不畏字如螘。
琅然弦诵声,和答有稚子。
余年犹几何,此事殊可喜。
山童报炊熟,束卷可以起。
而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南宋《秋窗读易图》,则更直观地展现宋人文房。临水而建的一处瓦屋院落,中间为堂,堂之东偏一间小室,室中可见一张书案,案有展卷之册,焚香之炉,炉旁并置香盒一,图中人物悠然自得,人、屋、景和谐共存,宁静致远的意境诠释出天人合一的追求。
此外,宋代士大夫流行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雅艺,自然也喜欢将其融入文房中。故而文房成为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元感官于体的综合性美学空间。
明代文房,精舍与雅居合一
真正将文房美学推向高峰的是明代文人,而清代文人不过在此基础上延续,清代文房无论格调还是意境,已无法跟明人相提并论,故透视中国的文房艺术,则奉明人为师。
明代文人不仅继承宋人文房的一些营造法则,还进一步发展了更为讲究的文房用品,门类之多、制作之精、造型之雅成为后世标榜。尤其是晚明时期,物质和精神生活空前发达,文人生活富足,他们不仅热哀于布置文房、参与文房设计,还著述立说,为后人布置文房提供指南。这类著作至今仍有不少借鉴的意义,如屠隆的《考槃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以及文震亨的《长物志》等,加上现存的不少明代绘画,让今人得以较为完整地还原出明代文人的书房。
首先,明人的文房无疑是一座精舍,“舍”看似简朴,但实则内“精”,个中陈设无一不精,除了家具一类陈设,其他文玩数目之多、用途之细分以及造型之讲究,具让人惊叹。
屠隆在《考槃余事》一书中,一共列举了45种文具,可谓是集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包括笔格、砚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章、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镇纸、压尺、秘阁、贝光、瑗叇、裁刀、剪刀、途利、书灯、香橼盘、布泉、钩、箫、麈、如意、禅灯、诗筒葵笺、韵牌、五岳图、花尊、钟、磬、数珠、钵、番经、镜、轩辕镜、剑。若再加上笔墨纸砚,总数就达49种之多。这不仅在明代,也是古籍中记载文房用具最多的典籍,成为后人研究与引经据典的重要出处。
这些文房用品无不兼具实用与雅观,即使数目繁多,也不必担心明人的文房会杂乱无章。文房内的各类收纳同样齐备,如博古架,既可放置文玩,又可摆放古董,但凡好友雅聚,便一同鉴赏同乐;官皮箱、提盒、文具盒等可以存放各类文具或杂物,收纳之余亦方便携带外出;笔筒、笔挂,将笔悉数集于一处;还有案头摆放的随形的奇木承盘,各类小物件尽可收入其中……
不仅如此,明代文房还有一套陈设的美学法则,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这样描述的书斋陈设:
“斋中长桌一,古砚一 ,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 ,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炉上。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从中可知,明代文人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对文房陈设已经形成成熟的体系,一器一物的材质、造型、陈设均非常讲究,但凡不显高雅的俗物,一概不能入内。明人好古,又能有所创新。这也是值得今人借鉴学习之处。如水注、镇纸等主张用铜,还在文房中摆设镜、钟、磬、麈等物,显得古雅的同时又能装点空间,给人古朴之意。当时流行的紫砂、名窑瓷器,明代文人亦十分推崇,与古物混搭,和谐中碰撞出别样的逸趣。
此外,文房还必须是处高雅的居所,美妙的氛围营造又怎可缺少?
因而书桌的周边还需要一番布置,床头小几要插花或放置蒲石、香炉等物,墙上还挂上古琴、书画等。当然出于个性的喜好,也可以挂上诸如拂尘、剑等物。试想一下,简洁的木质家具分割着文房空间,案头各式文玩点缀其中,角落处香篆缭绕,文人端坐中央抚琴,悠扬的琴声将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进入旷远澄澈的境界中。
最后,文房周围环境同样力求天人合一,《遵生八笺》中这样描述文房的环境:“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也许只有这般,从文具、室内陈设都力求雅致,并注重与周遭环境相容,既是精舍又为雅居者,方能算得上真正的文房。只是对今人来说,远去的传统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但明代文人对格物的那份执着,以及融汇古今的气度,仍旧启示今人。
在浮华的现代社会中也不妨造一件文房来宠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