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封面,选用摄影艺术家曾忆城2017年创作的作品《拈花微笑》。漆黑的画面只见一尊吴哥风格的佛陀造像面带微笑,故让人自然联想起著名的“吴哥的微笑”。题名“拈花微笑”也正源于佛语,也作“拈花一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心领神会、心灵相通。曾忆城回忆,这幅作品创作的背后,正有着某種难以言说的“心领神会”,也有着太多的机缘巧合。
从“北斗七星”到“拈花微笑”
2017年初时,曾忆城平时除了个人艺术创作,也兼做摄影教学工作。在第一个班毕业那天,曾忆城在自己院子里剪了一枝罗汉松,为同学们插上。
一个月后的晚上,曾忆城邀请艺术家好友陈薇到家中喝酒。席间,不知是出于幻听,还是某种心灵感应,曾忆城仿佛突然听到很细微、奇妙的声音,循声看去,只见罗汉松瓶子底下竟有处小小的黄点。 一阵惊愕后才反应过来,原来不知何时,罗汉松开花了,眼前的小黄点正是落下的花粉。
这一意外的景致让曾忆城立刻联想到利用花粉进行创作的沃尔夫冈,于是找来他的画册放在罗汉松下,试图让落下的花粉与沃尔夫冈的花粉发生某种关联,但几经摆放,画册却始终衬映不出花粉的颜色。于是他又想到“吴哥的微笑”,想到颗种子的力量,于是他又从蒋勋的《吴哥之美》这本书中找出藏在其中张小卡片,即“吴哥的微笑”,将其请到罗汉松底下。酒过三巡,曾忆城再前去观察,他发现照片上正好落下了七颗如星光般的花粉!
曾忆城顿觉花粉就如“北斗七星”一般,星光灿烂,与“吴哥的微笑”相互映衬,妙不可言,也好像是个冥冥中的指引。惊喜之余,曾忆城的灵感随之闪现,他拿起摄相机记录下这幕,同时,他决定让“吴哥的微笑”留在原处,让花落再持续一晚。
不出所料,次日清晨,“吴哥的微笑”的照片上散布了更多花粉,曾忆城一连拍摄了多张照片,最后精选三幅,成为了《拈花微笑》系列。“吴哥的微笑”因自然的介入而变为“拈花微笑”,创作的过程带着几分玄妙的禅意。在曾忆城看来,更为巧合的是,与“吴哥的微笑”发生关联的,不是别的树种,而正是极具禅意的罗汉松。
顺势而为,让艺术更为玄妙
很多时候,艺术创作并不定来自于艺术家的主观臆想和创造,艺术家也可以顺势而为,将日常中发现的美迅速进行捕捉,进而完成创作,这样的作品往往显得可遇不可求,即使本人,也无法再次创作出一模一样的作品。正如同一个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中一样,这一点在摄影作品中尤为明显,也与东方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无论创作还是设计,都讲求根据自然条件,巧妙结合人工,铸就的“神来之笔”往往妙不可言。
从最后曾忆城选定的三幅来看,《拈花微笑》由最初的七个黄点引发,宛如茫茫黑夜中指引前行的北斗七星,其余两幅黄色斑点逐增多,而落入花粉最多的幅,星星点点的黄色花粉,灿若繁星点亮着浩瀚宇宙。巧合的是,《拈花微笑》创作的时间也正好是3月,而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于是,我们最后选定了这幅作品作为3月刊的封面主体。
同时,我们在设计上也颇有顺势而为的意味。本来如此完美的构图,再添加其他元素与之结合,实属不易。但我们从大藏家张伯驹的水墨作品中截取红花一枝,与《拈花微笑》结合,却显得相得益彰。黄色的花粉与红色的墨花,互虚互实、交相映衬;反过来看,真实的花粉与水墨描绘的红花又是一实一虚、虚实相生。整体画面给人玄妙、神秘之感,但又不失生机。
从“北斗七星”到“拈花微笑”
2017年初时,曾忆城平时除了个人艺术创作,也兼做摄影教学工作。在第一个班毕业那天,曾忆城在自己院子里剪了一枝罗汉松,为同学们插上。
一个月后的晚上,曾忆城邀请艺术家好友陈薇到家中喝酒。席间,不知是出于幻听,还是某种心灵感应,曾忆城仿佛突然听到很细微、奇妙的声音,循声看去,只见罗汉松瓶子底下竟有处小小的黄点。 一阵惊愕后才反应过来,原来不知何时,罗汉松开花了,眼前的小黄点正是落下的花粉。
这一意外的景致让曾忆城立刻联想到利用花粉进行创作的沃尔夫冈,于是找来他的画册放在罗汉松下,试图让落下的花粉与沃尔夫冈的花粉发生某种关联,但几经摆放,画册却始终衬映不出花粉的颜色。于是他又想到“吴哥的微笑”,想到颗种子的力量,于是他又从蒋勋的《吴哥之美》这本书中找出藏在其中张小卡片,即“吴哥的微笑”,将其请到罗汉松底下。酒过三巡,曾忆城再前去观察,他发现照片上正好落下了七颗如星光般的花粉!
曾忆城顿觉花粉就如“北斗七星”一般,星光灿烂,与“吴哥的微笑”相互映衬,妙不可言,也好像是个冥冥中的指引。惊喜之余,曾忆城的灵感随之闪现,他拿起摄相机记录下这幕,同时,他决定让“吴哥的微笑”留在原处,让花落再持续一晚。
不出所料,次日清晨,“吴哥的微笑”的照片上散布了更多花粉,曾忆城一连拍摄了多张照片,最后精选三幅,成为了《拈花微笑》系列。“吴哥的微笑”因自然的介入而变为“拈花微笑”,创作的过程带着几分玄妙的禅意。在曾忆城看来,更为巧合的是,与“吴哥的微笑”发生关联的,不是别的树种,而正是极具禅意的罗汉松。
顺势而为,让艺术更为玄妙
很多时候,艺术创作并不定来自于艺术家的主观臆想和创造,艺术家也可以顺势而为,将日常中发现的美迅速进行捕捉,进而完成创作,这样的作品往往显得可遇不可求,即使本人,也无法再次创作出一模一样的作品。正如同一个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中一样,这一点在摄影作品中尤为明显,也与东方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无论创作还是设计,都讲求根据自然条件,巧妙结合人工,铸就的“神来之笔”往往妙不可言。
从最后曾忆城选定的三幅来看,《拈花微笑》由最初的七个黄点引发,宛如茫茫黑夜中指引前行的北斗七星,其余两幅黄色斑点逐增多,而落入花粉最多的幅,星星点点的黄色花粉,灿若繁星点亮着浩瀚宇宙。巧合的是,《拈花微笑》创作的时间也正好是3月,而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于是,我们最后选定了这幅作品作为3月刊的封面主体。
同时,我们在设计上也颇有顺势而为的意味。本来如此完美的构图,再添加其他元素与之结合,实属不易。但我们从大藏家张伯驹的水墨作品中截取红花一枝,与《拈花微笑》结合,却显得相得益彰。黄色的花粉与红色的墨花,互虚互实、交相映衬;反过来看,真实的花粉与水墨描绘的红花又是一实一虚、虚实相生。整体画面给人玄妙、神秘之感,但又不失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