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文化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渗透文化教育。
【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 前言
语言与文化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人类有了语言,个人才得以把自己的知识、观念、创造发明方面的行为模式等传达给别人,广播于社会,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是其进化的基础。后人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
二、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的含义及关系
一般说来,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语言必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所以不了解外语的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
(二)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40和50年代,美国的语言教学专家C.C.Fries和Lado就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注重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因此,外语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而且也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
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
法规则的句子。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如句子、词汇等)来达到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三、在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为了更好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施文化教育,我们需要先搞清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英语教育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是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深刻地理解英汉文化、利用英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二) 文化教学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体现在准确、得体、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上,而这依赖于对目的语即英语的意识和合作态度上。因此,利用文化导向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和语用层次上认知、理解并容忍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际。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和语篇。(2) 非语言因素,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和副语言。(3) 交际习俗与礼仪,包括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与送礼。(4) 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社区关系。(5) 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四、 文化教学策略与原则
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 如何消除跨文化隔阂和稀释跨文化冲突? 文化教学应遵循什么原则? 这些都是亟待语言教师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教学途径
1、 增强跨文化差异意识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汉英民族在语言应用上必然烙上各自一系列的特点,折射出不同的文化镜象,从而显现出共核前提下的差异性。 因此,增强跨文化差异,是消除学生因汉英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所引起的误解或障碍进而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增强跨文化意识应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应有意识地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差异的识别能力和增强差异的敏感性。
2、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Palmer在《语言学概论》一书中说到:“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语言这种载体功能表明,教学中所使用的所有阅读材料自身包容了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词语的文化内涵等。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语言材料,采用宏观和微观两种对比方法开展文化教学。所谓宏观方法就是在中西两大文化背景下,比照其文化异同,如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所谓微观方法就是从语言角度出发,讲解反映社会文化习俗的日常言语行为和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词语及其词语的正确运用。 这两种方法均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结合教学经验,采取具体措施
1、 从基本词汇短语开始, 采取比较教学法,指出文化内涵的异同。
学生常常简单地将某个英文词与汉语词对等,这样就会导致各种文化错误。因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成并运用的词语,不可避免的会带上各自文化的色彩,内涵就会有所差异。比如, Politics为政治,但Politician并不指政治家,这个词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多指“政治骗子,政客”,而“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及国务活动家”英语说statesman。
2、运用多媒体提呈文化内容,按单元组织情景教学。
文化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是一项颇具技巧的活动,单调的教师讲解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电化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正如我们前面所要求的,学生在课前已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不妨由学生自己在课上分享所找到的资料。图片及幻灯等直观资料的运用,可以把文化背景知识形象化,模拟真实环境,启发学生进行情景实践。录音机及电视也是最常用的教辅工具,可以以听说的方式呈现语言文化素材及场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教学片,可以开阔视野,丰富获取知识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的软件运用于教学, 寓教于乐,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结束语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 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的需求,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不同的岗位,承担不同的任务,所以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国华.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 [J] 外语学刊, 1990 (3).
[2] Hall, Edward T.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York: Fawcett, 1997.
[3] 浙江大学·新编大学英语 [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吴国良. 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外语卷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 前言
语言与文化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人类有了语言,个人才得以把自己的知识、观念、创造发明方面的行为模式等传达给别人,广播于社会,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是其进化的基础。后人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
二、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的含义及关系
一般说来,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语言必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所以不了解外语的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
(二)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40和50年代,美国的语言教学专家C.C.Fries和Lado就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注重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因此,外语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而且也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
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
法规则的句子。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如句子、词汇等)来达到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三、在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为了更好地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施文化教育,我们需要先搞清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英语教育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是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深刻地理解英汉文化、利用英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二) 文化教学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体现在准确、得体、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上,而这依赖于对目的语即英语的意识和合作态度上。因此,利用文化导向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和语用层次上认知、理解并容忍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际。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和语篇。(2) 非语言因素,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和副语言。(3) 交际习俗与礼仪,包括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与送礼。(4) 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社区关系。(5) 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四、 文化教学策略与原则
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 如何消除跨文化隔阂和稀释跨文化冲突? 文化教学应遵循什么原则? 这些都是亟待语言教师去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教学途径
1、 增强跨文化差异意识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汉英民族在语言应用上必然烙上各自一系列的特点,折射出不同的文化镜象,从而显现出共核前提下的差异性。 因此,增强跨文化差异,是消除学生因汉英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所引起的误解或障碍进而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增强跨文化意识应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应有意识地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差异的识别能力和增强差异的敏感性。
2、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Palmer在《语言学概论》一书中说到:“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语言这种载体功能表明,教学中所使用的所有阅读材料自身包容了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词语的文化内涵等。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语言材料,采用宏观和微观两种对比方法开展文化教学。所谓宏观方法就是在中西两大文化背景下,比照其文化异同,如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等。所谓微观方法就是从语言角度出发,讲解反映社会文化习俗的日常言语行为和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词语及其词语的正确运用。 这两种方法均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结合教学经验,采取具体措施
1、 从基本词汇短语开始, 采取比较教学法,指出文化内涵的异同。
学生常常简单地将某个英文词与汉语词对等,这样就会导致各种文化错误。因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成并运用的词语,不可避免的会带上各自文化的色彩,内涵就会有所差异。比如, Politics为政治,但Politician并不指政治家,这个词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多指“政治骗子,政客”,而“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及国务活动家”英语说statesman。
2、运用多媒体提呈文化内容,按单元组织情景教学。
文化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是一项颇具技巧的活动,单调的教师讲解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电化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于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正如我们前面所要求的,学生在课前已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不妨由学生自己在课上分享所找到的资料。图片及幻灯等直观资料的运用,可以把文化背景知识形象化,模拟真实环境,启发学生进行情景实践。录音机及电视也是最常用的教辅工具,可以以听说的方式呈现语言文化素材及场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教学片,可以开阔视野,丰富获取知识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的软件运用于教学, 寓教于乐,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结束语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 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的需求,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不同的岗位,承担不同的任务,所以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国华.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 [J] 外语学刊, 1990 (3).
[2] Hall, Edward T.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York: Fawcett, 1997.
[3] 浙江大学·新编大学英语 [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吴国良. 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外语卷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