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期间,很多家长选择带着孩子出国旅游以“增长见识”,朋友圈里的旅游照也是一波又一波,这让没带孩子出国的家长开始担心自家孩子在同学间的“经历攀比”中会落了下风。“一看其他家长发的东西,我都不好意思发了”,一位家长如是说。对此,笔者知道,这种“不好意思”多少是些攀比心理在作祟,但面对当下“出国游”成风的现象,笔者也不禁想问:“出国游”真的那么重要吗?
诚然,没有人否定“出国增长见识”这个命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出国见识见识无可厚非。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在绑架大多数家长的选择时,我们就需要理性分析。“出国游”从本质看无非是带着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领略与其身处环境相异的文化与风俗,既然如此,选择适当的国内旅游和境外旅游对于孩子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况且,即便孩子们在国外能够感受到差异更大的文化,谁又能保证他们能够完全理解和消化?这与“出国游”高额的花费以及时间、精力等的投入是否成正比,从经济学考量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出国游”的内容日益丰富,比家长带孩子出国玩一趟更普遍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与各种出国游学项目。这对于富裕的家庭、忙碌的家长无可非议,对于将游学作为出国留学前考察的家庭更是理性的选择。可是就国内的教育体系而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无可避免地要跨过中考和高考两个门槛。出国游学,是无法缓解中小学生“中国式”的学业压力的。不仅如此,在“见识”过国外不同的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之后,游学归来的学子们或许更难适应眼前的现实情况,这需要引起许多家长的警惕。
对于假期“出国游”的功能存疑后,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便是“出国游”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即假期出国究竟满足了谁的利益诉求。在同辈群体中,即便讨论自己的暑期经历,如果同是新鲜的见闻,不会因为“一中一外”便有了“高低”之分。从新闻中家长的话语里不难判断,正是家长将这种“高低”观赋予了孩子——因在国内旅行不如别人而自卑。“为了孩子”不过是粉饰家长的虚荣,以此为基础的“出国游”更不可取。用这种方式为孩子建立起来的所谓自尊与自信也是很危险的。
笔者真诚地希望家长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小学生“出国游”。丰富假期生活岂止“出国游”一种选择?与其让孩子备一份名為“炫耀”的作业,倒不如让其真正感受到假期的快乐。
责任编辑/何 蕊
诚然,没有人否定“出国增长见识”这个命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出国见识见识无可厚非。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在绑架大多数家长的选择时,我们就需要理性分析。“出国游”从本质看无非是带着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领略与其身处环境相异的文化与风俗,既然如此,选择适当的国内旅游和境外旅游对于孩子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况且,即便孩子们在国外能够感受到差异更大的文化,谁又能保证他们能够完全理解和消化?这与“出国游”高额的花费以及时间、精力等的投入是否成正比,从经济学考量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出国游”的内容日益丰富,比家长带孩子出国玩一趟更普遍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与各种出国游学项目。这对于富裕的家庭、忙碌的家长无可非议,对于将游学作为出国留学前考察的家庭更是理性的选择。可是就国内的教育体系而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无可避免地要跨过中考和高考两个门槛。出国游学,是无法缓解中小学生“中国式”的学业压力的。不仅如此,在“见识”过国外不同的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之后,游学归来的学子们或许更难适应眼前的现实情况,这需要引起许多家长的警惕。
对于假期“出国游”的功能存疑后,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便是“出国游”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即假期出国究竟满足了谁的利益诉求。在同辈群体中,即便讨论自己的暑期经历,如果同是新鲜的见闻,不会因为“一中一外”便有了“高低”之分。从新闻中家长的话语里不难判断,正是家长将这种“高低”观赋予了孩子——因在国内旅行不如别人而自卑。“为了孩子”不过是粉饰家长的虚荣,以此为基础的“出国游”更不可取。用这种方式为孩子建立起来的所谓自尊与自信也是很危险的。
笔者真诚地希望家长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小学生“出国游”。丰富假期生活岂止“出国游”一种选择?与其让孩子备一份名為“炫耀”的作业,倒不如让其真正感受到假期的快乐。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