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理应以人为本,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进而指引着我国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愉快、健全、积极的适应时代变化的具有完满人格的人,在于强调学生个人的意义、目的及创造性。人本主义教育家在阐述教育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注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本文分析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状况,探讨了当前我国实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以人为本 健全人格 当代教育
统观现代西方哲学,我们可以分出众多流派,总结出众多理论。然而,他们的发展基本上可以说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人本主义思潮及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较为关心人的价值的实现及需要的满足,科学主义较为关注功能、实证及实用等相关目的。作为一种与科学主义相对形态出现的重要社会思潮,人本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影响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现阶段,进一步厘清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内涵、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理论精髓,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內涵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现代哲学中与所谓科学主义相并立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以及这种哲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在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的需要的实现、完满人格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在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育观不同于传统的过于注重老师权威、师道尊严的师生观,而是从人格和情感的视角来诠释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经验及需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这较之于之前的师生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讲,人本主义一贯秉承追求人的更全面的发展的原则,希望通过对人类的经典的永恒的知识的传授,来使人的发展达到一种更高级别的水平,实现人性的拓展;并且能够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进一步确证人的能力、价值以及主体性地位。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我国当代教育中的适用现状分析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总是在不断的在满足社会需要及个人需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对于我国的教学取向及改革等诸多方面也都具重大的现实意义。[1]
然而,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顾及到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选择,教育没有促使人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一些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同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也被压制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实现。在实际中,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追求效率,忽视效果”。目前学校教育主要关心的是效率,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灌输最大数量的事实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教育应以培养人为基本追求,而当今的教育却偏离了这个目标,这与我们倡导和强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人本主义教育关注学生个体本身,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理融为一体”的人。
第二,教育与人的不一致现象的存在。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突出表现为:不是教育服务于人,特别是服务于全体教育对象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而是教育从人的本质中异化出来,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冷漠、压抑甚至摧残了人的个性发展。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地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学习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第三,教育的应试化趋向依然激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和特性。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教育把每个学生统一管理,用考试的手段加以筛选,从而磨灭了学生的个性。
三、当前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几点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教育现状,针对教育观念、体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贯彻落实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全社会都应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确保教育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确保教育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首先,学生家长要改变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才教育观和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其次,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到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改革教育体制,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优化课程内容。必须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整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抓住主线,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重复内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做到课程全面化。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既要求我们的老师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学识作风,又要求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最后,活跃课堂气氛。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定量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并允许学生以各种合适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缓解平时课堂中的沉闷气氛,实现教学互长。
(三)优化教育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一要优化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要主动配合孩子的学习需要,在孩子学习时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真正做到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二要使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谐。首先,学校要树立起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的形象;其次,我国部分学校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青年毕业大学生到基层从教或可以采取“政府出资赞助大学生,毕业回基层服务”的方式来优化基层师资;最后,要把校园硬件和软件建设相统一,及时更新学校的图书资料,增加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拓宽学生活动场所等,及时组织老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让教学辅助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总之,在育人过程中,要努力优化家庭和学校育人环境,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而应两方面并重。 [2]
四、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要关注学生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育要回归自我,主动去关注学生的生命,把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完满的发展作为基点,把持续并完善生命且发展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追求是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的,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只有使这种追求逐步变成现实,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并引导个体和社会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陈亚萍 著,《论人的发展与教育的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2]鲁洁著,《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以人为本 健全人格 当代教育
统观现代西方哲学,我们可以分出众多流派,总结出众多理论。然而,他们的发展基本上可以说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人本主义思潮及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较为关心人的价值的实现及需要的满足,科学主义较为关注功能、实证及实用等相关目的。作为一种与科学主义相对形态出现的重要社会思潮,人本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影响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现阶段,进一步厘清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内涵、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理论精髓,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內涵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现代哲学中与所谓科学主义相并立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以及这种哲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在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的需要的实现、完满人格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在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育观不同于传统的过于注重老师权威、师道尊严的师生观,而是从人格和情感的视角来诠释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经验及需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这较之于之前的师生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讲,人本主义一贯秉承追求人的更全面的发展的原则,希望通过对人类的经典的永恒的知识的传授,来使人的发展达到一种更高级别的水平,实现人性的拓展;并且能够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进一步确证人的能力、价值以及主体性地位。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我国当代教育中的适用现状分析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总是在不断的在满足社会需要及个人需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对于我国的教学取向及改革等诸多方面也都具重大的现实意义。[1]
然而,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顾及到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选择,教育没有促使人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一些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同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也被压制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实现。在实际中,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追求效率,忽视效果”。目前学校教育主要关心的是效率,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灌输最大数量的事实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教育应以培养人为基本追求,而当今的教育却偏离了这个目标,这与我们倡导和强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人本主义教育关注学生个体本身,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理融为一体”的人。
第二,教育与人的不一致现象的存在。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突出表现为:不是教育服务于人,特别是服务于全体教育对象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而是教育从人的本质中异化出来,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冷漠、压抑甚至摧残了人的个性发展。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地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学习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第三,教育的应试化趋向依然激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和特性。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教育把每个学生统一管理,用考试的手段加以筛选,从而磨灭了学生的个性。
三、当前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几点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教育现状,针对教育观念、体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贯彻落实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全社会都应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确保教育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确保教育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首先,学生家长要改变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才教育观和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其次,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到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改革教育体制,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优化课程内容。必须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整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抓住主线,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重复内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做到课程全面化。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既要求我们的老师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学识作风,又要求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最后,活跃课堂气氛。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定量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并允许学生以各种合适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缓解平时课堂中的沉闷气氛,实现教学互长。
(三)优化教育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一要优化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要主动配合孩子的学习需要,在孩子学习时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真正做到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二要使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谐。首先,学校要树立起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的形象;其次,我国部分学校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青年毕业大学生到基层从教或可以采取“政府出资赞助大学生,毕业回基层服务”的方式来优化基层师资;最后,要把校园硬件和软件建设相统一,及时更新学校的图书资料,增加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拓宽学生活动场所等,及时组织老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让教学辅助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总之,在育人过程中,要努力优化家庭和学校育人环境,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而应两方面并重。 [2]
四、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要关注学生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育要回归自我,主动去关注学生的生命,把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完满的发展作为基点,把持续并完善生命且发展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追求是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的,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只有使这种追求逐步变成现实,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并引导个体和社会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陈亚萍 著,《论人的发展与教育的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2]鲁洁著,《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