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地、各校逐渐意识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转变学教关系,推动课堂转型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杭州市萧山区是浙江省教学改革的“先锋地区”之一。他们近十年来一直继续着创立教学新常规、创建课堂新范式的努力。认真解读萧山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同时我们也有一些期待,给更多关心和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同行者。
人们容易将教学改革视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喜欢用新概念来定义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有些学校要求各学科按照新模式的统一步骤实施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初期的“风景”。但我们很快就发现,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及彼的变换,也不是课堂程序与组织方式的模仿与推广,形式背后的真义才是关键。这轮教学改革的核心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有效的先行学习,引导尊重学情且有思维质量的课堂”。其本质就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核心思想。但呈现在学校、在媒体的却是琳琅满目的模式。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是否需要模式推进,前两年确实争论激烈。但这两年,大家更多地专注于实践的变式探索,而不再纠结于“模式之辩”。模式推进确实有利有弊。不同的阶段与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主张。在教学改革的初期,学校确实需要一个鲜明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线。但刻板的模仿会将课堂教学引入困境。我们应在坚持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在“入模”的同时前瞻性地规划“出模”的策略,便可能更为灵动地前进。
如何借模式以变局,却又不因模式而困局,其间的原则与策略是深刻的。在萧山的实践中,正好有其许多的体现。
一、尊重课程性质
针对早期教学改革中的模式化倾向,我们主张在坚持“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尊重学习规律,改变学教策略,不以“模式注册”为骄傲。改进教学行为必须要从“形式学习”到“促进思维”。对学生来说,不同的课程各有不同的价值,除了具体知识各不相同外,更重要的它们分别要启迪体现课程特质的思维。
语文要激活学生面对丰富的语言与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辩证地思考;数学要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等基本数学素养,激活学生基于数学经验和思想的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猜想证明、数学建模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程式化的课堂结构中,我们很难同时兼顾这些丰富的学习意义。所以,在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大前提下,课堂结构应该尊重课程性质,变无视学科特点的、较为统一的听课加操练,为体现课程本质的学习方式。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校多模”便是情理之中。于是,萧山区采用试点学校与重点学科“两线推进”的策略,教研室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支持觉醒的学校先行动,鼓励有想法的学科先探索。
二、尊重学习类型
对于每一门课程来说,应该有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即便在同一门课程中,学习内容也是多样的,学习目标的类型也十分丰富。这就要求教学活动有许多变式。萧山区的“一科多模”的思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有学者将科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不同的学习目标的学习设计肯定是不同的。也有教师将科学课分成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按照不同课型设计“学为中心”的教学。萧山区的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则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分类,将课分为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种。新授课又分为陈述型的课、以概念建立为主的探究型的课、以实验设计为主的探究型的课;复习课分为以程序知识为主和以试卷分析为主等两类。在学科教研员的带领下,教师们分别对这五类课进行研究,构建了五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思路很好地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定的操作建议。
从近年来浙江教学改革的进展看,体现课程性质,结合课型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探索已得到广泛认同,以发展的眼光理解模式已成共识。
三、尊重教师风格
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广大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活动是很难按执行命令的逻辑来实施的。所以,学校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让教师们认同改革的理念与操作要求,并理解行为变化背后的道理,然后再鼓励教师在尝试实践中改良与发展。
应该承认,教师之间也有能力差异与风格差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忽略教师个体的专业基础与风格特点的影响。
目前,一些地区或学校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中等程度的常态师资转变教学行为的操作支架。它体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促进学习过程更有意义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专业基础一般、尚无教学风格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底线的、导向的要求。但这对于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操作支架的意义可能不是关键,行为背后的道理,对有效学习的理解,学习过程的有意义化等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推广课堂教学新范式的过程中,面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着力点应该不同。为什么不少地区的教学改革先从农村学校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理呢?这固然有“赤膊不怕穿衣服”的原因,但先从常态师资的学校切入,再来倒逼教师群体素质比较优秀的学校,大概也是一条推进策略。
当然,尊重教师风格并不是优秀教师、有经验的教师拒绝教学改革的理由。他们有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教学改革,带动教学改革的义务。
四、尊重学情基础
第56号教室的主人公,美国著名的平民教师雷夫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老师们,我们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面对今天学校教育的现实,雷夫先生的话很有针对性。由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呈现为一门门学科成绩的集合,教师们不知不觉地加强了“学科本位”意识。
但是,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通过学生来实现。对于学情基础的研究与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也要重视学情的适应,因学情而变式。而且学情不只是学生的水平基础,还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格。
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价值,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强调学生真实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老师不可以继续以往那种“将一群学生视作一名学生”的教学模式,而要更为全面地诊断学生,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卷入学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天的浙江,意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尊重课程性质的课堂研究已广受认同。教学改革要尊重课程性质、尊重学习类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无定法”的最高境界。教学改革要尊重教师风格、尊重学情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并融于学校实践。
人们容易将教学改革视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喜欢用新概念来定义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有些学校要求各学科按照新模式的统一步骤实施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初期的“风景”。但我们很快就发现,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及彼的变换,也不是课堂程序与组织方式的模仿与推广,形式背后的真义才是关键。这轮教学改革的核心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有效的先行学习,引导尊重学情且有思维质量的课堂”。其本质就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核心思想。但呈现在学校、在媒体的却是琳琅满目的模式。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是否需要模式推进,前两年确实争论激烈。但这两年,大家更多地专注于实践的变式探索,而不再纠结于“模式之辩”。模式推进确实有利有弊。不同的阶段与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主张。在教学改革的初期,学校确实需要一个鲜明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线。但刻板的模仿会将课堂教学引入困境。我们应在坚持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在“入模”的同时前瞻性地规划“出模”的策略,便可能更为灵动地前进。
如何借模式以变局,却又不因模式而困局,其间的原则与策略是深刻的。在萧山的实践中,正好有其许多的体现。
一、尊重课程性质
针对早期教学改革中的模式化倾向,我们主张在坚持“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尊重学习规律,改变学教策略,不以“模式注册”为骄傲。改进教学行为必须要从“形式学习”到“促进思维”。对学生来说,不同的课程各有不同的价值,除了具体知识各不相同外,更重要的它们分别要启迪体现课程特质的思维。
语文要激活学生面对丰富的语言与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辩证地思考;数学要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等基本数学素养,激活学生基于数学经验和思想的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猜想证明、数学建模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程式化的课堂结构中,我们很难同时兼顾这些丰富的学习意义。所以,在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大前提下,课堂结构应该尊重课程性质,变无视学科特点的、较为统一的听课加操练,为体现课程本质的学习方式。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校多模”便是情理之中。于是,萧山区采用试点学校与重点学科“两线推进”的策略,教研室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支持觉醒的学校先行动,鼓励有想法的学科先探索。
二、尊重学习类型
对于每一门课程来说,应该有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即便在同一门课程中,学习内容也是多样的,学习目标的类型也十分丰富。这就要求教学活动有许多变式。萧山区的“一科多模”的思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有学者将科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不同的学习目标的学习设计肯定是不同的。也有教师将科学课分成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按照不同课型设计“学为中心”的教学。萧山区的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则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分类,将课分为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种。新授课又分为陈述型的课、以概念建立为主的探究型的课、以实验设计为主的探究型的课;复习课分为以程序知识为主和以试卷分析为主等两类。在学科教研员的带领下,教师们分别对这五类课进行研究,构建了五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思路很好地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定的操作建议。
从近年来浙江教学改革的进展看,体现课程性质,结合课型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探索已得到广泛认同,以发展的眼光理解模式已成共识。
三、尊重教师风格
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广大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活动是很难按执行命令的逻辑来实施的。所以,学校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让教师们认同改革的理念与操作要求,并理解行为变化背后的道理,然后再鼓励教师在尝试实践中改良与发展。
应该承认,教师之间也有能力差异与风格差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忽略教师个体的专业基础与风格特点的影响。
目前,一些地区或学校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中等程度的常态师资转变教学行为的操作支架。它体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促进学习过程更有意义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专业基础一般、尚无教学风格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底线的、导向的要求。但这对于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操作支架的意义可能不是关键,行为背后的道理,对有效学习的理解,学习过程的有意义化等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推广课堂教学新范式的过程中,面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着力点应该不同。为什么不少地区的教学改革先从农村学校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理呢?这固然有“赤膊不怕穿衣服”的原因,但先从常态师资的学校切入,再来倒逼教师群体素质比较优秀的学校,大概也是一条推进策略。
当然,尊重教师风格并不是优秀教师、有经验的教师拒绝教学改革的理由。他们有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教学改革,带动教学改革的义务。
四、尊重学情基础
第56号教室的主人公,美国著名的平民教师雷夫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老师们,我们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面对今天学校教育的现实,雷夫先生的话很有针对性。由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呈现为一门门学科成绩的集合,教师们不知不觉地加强了“学科本位”意识。
但是,有效的学习活动必须通过学生来实现。对于学情基础的研究与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也要重视学情的适应,因学情而变式。而且学情不只是学生的水平基础,还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格。
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价值,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强调学生真实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老师不可以继续以往那种“将一群学生视作一名学生”的教学模式,而要更为全面地诊断学生,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卷入学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天的浙江,意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尊重课程性质的课堂研究已广受认同。教学改革要尊重课程性质、尊重学习类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无定法”的最高境界。教学改革要尊重教师风格、尊重学情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并融于学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