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死亡与斗争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n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野草》是他众多作品中体现他的人生哲学最为深刻的一部,在这部集子里鲁迅充分体现了鲁迅对生命、死亡和斗争的看法以及属于他的一套处世哲学。
  关键词:生命;死亡;斗争;循环
  鲁迅的《野草》是他的众多作品中难懂的一部,这部散文集(一说散文诗集)几乎包含了鲁迅所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鲁迅的处世态度以及对当时世界的看法都以象征的手法呈现了出来。而这其中体现地最为突出地便是鲁迅关于生命、死亡和斗争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和思索。
  一、生命的磨难
  在《野草》中鲁迅对生命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他虽然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生命感到绝望,就像他在《希望》中所说的一样:“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因此生命对他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折磨,而这种折磨并非是命运的偶然,而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所必须经历的磨难。鲁迅是一个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独立和自由是不可缺少的,在《影的告别》中他说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2]这段叙述既是鲁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践行了一生的处世原则,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只有愿意与不愿意,这种不与世界做半点儿妥协的个性成就了他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注定了他的生命会经受比常人更多的折磨。这篇《影的告别》既是他写给自己的一份劝勉信,同时也是他给这个世界的一份宣言书!
  二、死亡的解脱
  现实的残酷使鲁迅对死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他而言,死亡成了一种救赎,成了一种美妙的超脱,甚至成了一项人生目标。而这一切都始于他对于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认识,“在《野草》的开篇《题辞》中,作者用了六个‘死亡’、一个‘死人’、一个‘死’字。......《死后》则‘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3]这些对于死亡的描写都说明了鲁迅对死亡没有丝毫畏惧之心,他认识到了人固有一死,那么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然而,鲁迅对于死亡的思考并不止步于此,在他眼里,死亡更成为了一种美好,成为了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愿意去追求的存在。在《墓碣文》中他借死尸之口说到:“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4]在《死火》中他更是借死火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誓言:宁可轰轰烈烈的烧完也绝不在冰谷中苟且偷生接受冻灭的悲惨命运。对于鲁迅而言死不是结束,而是绝对自由和纯粹独立的开始,死亡也是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甚至是比生命更好的一种形式。
  三、斗争的永恒
  最后要谈的便是斗争了,一百多年来,鲁迅一直被奉为一名伟大的斗士,他的文章更是被称作是锋利的匕首、果决的投枪,在世人眼中的鲁迅从来都是一位不妥协的人,对封建旧势力是这样,对他眼中愚昧不堪的国人是这样,对他的文坛对手们也是这样,鲁迅就像是一把铁锤,生来就是要砸碎一切,生来就是要斗争,生命不停止,斗争也就不会停止。而在《野草》这部作品中,这种斗争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野草》中的斗争精神是全面且具体的,鲁迅用这部集子向世人昭示了他对斗争的理解。斗争是永恒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的。在这部集子中的唯一一部诗剧《过客》中,鲁迅塑造了一个朝着远方奔波的旅人形象,这位旅人遇见了一位老者和一个孩子,老者劝他歇歇再走,劝他不要为模糊不定的目标消耗自己的生命,可这位过客的回答十分的简单:“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5]这位过客就象征着一位奋斗不已的斗士,虽然他已疲惫不堪,虽然他的前途仍然是虚无缥缈,但对他而言,目标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斗争,只有斗争才能让他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只有斗争,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另外,鲁迅还在这部集子中指出了斗争的终极意义。在《这样的战士》一文中鲁迅指出:“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太平......但他举起了投枪!”[6]这说明鲁迅虽然是一位斗士,但他却不是战争狂人,他也同样向往和平,也同样希望世间永止兵戈,但他却比常人要高明,他意识到了越是和平的时候,越是不能放弃斗争,斗争是为了保卫和平,斗争是为了让人们珍视和平,斗争也是为了继续创造和平,斗争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真真切切地明白这个世界的和平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投枪的矛头从来都没有对准过和平本身,它对准的是那些蒙蔽了人们双眼的伪善和奸邪,是那些真正威胁到和平的魑魅魍魉,这既是投枪的使命,更是一位斗士所应尽的职责!
  四、生命、死亡与斗争的无限循环
  生命、死亡与斗争三者作为《野草》的主题并非孤立,这部集子已经勾勒出了这三者的一个无限循环,这个无限循环既是《野草》文眼,同时也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真正核心所在。鲁迅由于对生活的失望,再加上他对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认识,他实际上已经把死亡看做是一种解脱了,鲁迅的一生实际上是向死而生的。然而他骨子里斗士的精神,使他不能选择死亡这种轻松的方式作为他人生的终点,因为死亡便不能再向这世间的黑暗与不公掷出他的投枪,所以为了斗争,他又不能选择死亡来寻求解脱。接着,鲁迅虽然一生斗争不止,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野草》作为鲁迅人生的高度浓缩的是复杂的,但它却像鲁迅的人生一样是绝对独一无二,永远自由且永远值得我们钦佩的!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鲁迅在《题辞》末尾所道出的那句感慨:“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7]这句“去罢”不光是鲁迅对《野草》的一份希冀,更是他面对自己人生发出的一声喟然长叹啊!
  参考文献:
  [1]《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9.
  [2]《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4.
  [3]《死的直面与生的拷问——论鲁迅野草中的死亡主题》 陆汉军
  [4]《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24.
  [5]《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1.
  [6]《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6-37.
  [7]《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
其他文献
山西师范大学  摘要: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等等。  关键词:传统节日;研究  除夕(大年三十)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通过收集获嘉方言的相关声学资料,并提取声学基频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获嘉方言声调格局,分析并确定了获嘉方言单字的五度值,即阴平33、阳平52、上声52、去声212、入声(短促)33。  关键词:获嘉方言;单字调;五度值  获嘉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东邻新乡县,西邻修武县,南面和原阳县、武陟县接壤,北面以大沙河为界与辉县相对。根据《晋语的分区》[
期刊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媒体的普及,广告作为应用文体,在体现商品特性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语言的情感再现和美学价值,甚至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将相关美学理论渗透到广告翻译之中,有助于实现商品信息与品牌文化的双重传达。本文从“移情”出发,以锤子手机为例探析广告英译的有效途径,对翻译实践研究和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移情;美学;广告英译;锤子手机  中国人
期刊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近代日本的国语改革和在殖民地推广日语(“国语”)的措施几乎同时进行,其中“近代国语之父”上田万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对殖民地人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日语教育是其实行奴化教育的基础,目的是改变殖民地人民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而殖民地日语教育的先驱者上田万年则可称为近代日本对外文化侵略的“甲级战犯”。  关键词:日本;国语;改革;殖民地  上田万年(1867-1937)
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里,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必将会使当今社会的编辑工作者在工作方式上发生转变,这场转变又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职业——网络编辑。接着,随着网络编辑的出现使一个问题逐渐聚焦,那就是网络编辑社会责任的缺失,这种缺失可以通过对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来体现。本文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分析网络编辑的社会责任的缺失之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思考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责任;新闻标题;
期刊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分院  摘要:《暖》这部电影通过少女暖的成长过程,情感经历,酣畅淋漓的展示了暖从理想爱情到现实爱情的转变过程,也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她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这就是成长,这就是生活。  关键词:爱情;理想;现实  电影《暖》是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由霍建起导演,秋实编剧,郭晓冬(饰林井河)、李佳(饰暖)、香川照之(饰哑巴)主演的一部剧情片。本片摄制于2003年,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以美剧《蛇蝎女佣》的字幕翻译为个案进行研究,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翻译四步骤在该剧字幕翻译中的体现,浅析了阐释学翻译理论对欧美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阐释学;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字幕翻译  随着世界各国间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和深化,大量优秀的欧美影视剧也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视野,影视交流已经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
期刊
1  夜在翻江倒海  想起野棉花,老砂锅,铁菜刀  和铁菜刀上的灯光  炭炉煎出深到骨髓的苦  蟋蟀和夜鸟使胃无法安息  喧嚣着吐出  一江春水还是那么绿。野棉花  染黑幼时胃疼的夜晚  影子里的老屋在影子里活了  像山,像水,母亲的麦粒  2  一只蝴蝶的忌日,烛芯。  河里燃起了冥纸  大河默默地流,不带哭声,  桥上的白发人。眼里藏了全部秘密  风走过,漫无目的  风和流水目光短浅,一弯月色
期刊
堤岸曲曲,蒹葭丛丛,山水交融,湖山争辉,如今位于杭州萧山的湘湖,湖光山色堪与西湖比美。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小片淤泥。当时的钻瓦厂在这里挖掘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古文明的痕迹,八千年前的远古文明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从1990年6月开始,有关单位前后开展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及动植物遗存。跨湖桥遗址的年代早于河姆渡遗址,文化面貌独树一帜,不同于中国东南
期刊
摘 要:市场需要怎样的文学声音?80后作家又是怎样与市场碰撞的?而结果又是怎样的?本文从接受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问卷调查,对不同年龄层次和身份背景的阅读群体在面向80后作家作品的了解程度及倾向喜好加以分析,试着找寻80后作家在市场化的道路。  关键词:市场接受度;沉淀与前行;方向  伴随着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繁荣,身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日渐成熟。而其中从事写作的作家规模日渐扩大,百花齐放,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