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野草》是他众多作品中体现他的人生哲学最为深刻的一部,在这部集子里鲁迅充分体现了鲁迅对生命、死亡和斗争的看法以及属于他的一套处世哲学。
关键词:生命;死亡;斗争;循环
鲁迅的《野草》是他的众多作品中难懂的一部,这部散文集(一说散文诗集)几乎包含了鲁迅所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鲁迅的处世态度以及对当时世界的看法都以象征的手法呈现了出来。而这其中体现地最为突出地便是鲁迅关于生命、死亡和斗争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和思索。
一、生命的磨难
在《野草》中鲁迅对生命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他虽然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生命感到绝望,就像他在《希望》中所说的一样:“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因此生命对他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折磨,而这种折磨并非是命运的偶然,而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所必须经历的磨难。鲁迅是一个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独立和自由是不可缺少的,在《影的告别》中他说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2]这段叙述既是鲁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践行了一生的处世原则,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只有愿意与不愿意,这种不与世界做半点儿妥协的个性成就了他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注定了他的生命会经受比常人更多的折磨。这篇《影的告别》既是他写给自己的一份劝勉信,同时也是他给这个世界的一份宣言书!
二、死亡的解脱
现实的残酷使鲁迅对死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他而言,死亡成了一种救赎,成了一种美妙的超脱,甚至成了一项人生目标。而这一切都始于他对于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认识,“在《野草》的开篇《题辞》中,作者用了六个‘死亡’、一个‘死人’、一个‘死’字。......《死后》则‘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3]这些对于死亡的描写都说明了鲁迅对死亡没有丝毫畏惧之心,他认识到了人固有一死,那么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然而,鲁迅对于死亡的思考并不止步于此,在他眼里,死亡更成为了一种美好,成为了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愿意去追求的存在。在《墓碣文》中他借死尸之口说到:“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4]在《死火》中他更是借死火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誓言:宁可轰轰烈烈的烧完也绝不在冰谷中苟且偷生接受冻灭的悲惨命运。对于鲁迅而言死不是结束,而是绝对自由和纯粹独立的开始,死亡也是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甚至是比生命更好的一种形式。
三、斗争的永恒
最后要谈的便是斗争了,一百多年来,鲁迅一直被奉为一名伟大的斗士,他的文章更是被称作是锋利的匕首、果决的投枪,在世人眼中的鲁迅从来都是一位不妥协的人,对封建旧势力是这样,对他眼中愚昧不堪的国人是这样,对他的文坛对手们也是这样,鲁迅就像是一把铁锤,生来就是要砸碎一切,生来就是要斗争,生命不停止,斗争也就不会停止。而在《野草》这部作品中,这种斗争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野草》中的斗争精神是全面且具体的,鲁迅用这部集子向世人昭示了他对斗争的理解。斗争是永恒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的。在这部集子中的唯一一部诗剧《过客》中,鲁迅塑造了一个朝着远方奔波的旅人形象,这位旅人遇见了一位老者和一个孩子,老者劝他歇歇再走,劝他不要为模糊不定的目标消耗自己的生命,可这位过客的回答十分的简单:“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5]这位过客就象征着一位奋斗不已的斗士,虽然他已疲惫不堪,虽然他的前途仍然是虚无缥缈,但对他而言,目标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斗争,只有斗争才能让他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只有斗争,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另外,鲁迅还在这部集子中指出了斗争的终极意义。在《这样的战士》一文中鲁迅指出:“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太平......但他举起了投枪!”[6]这说明鲁迅虽然是一位斗士,但他却不是战争狂人,他也同样向往和平,也同样希望世间永止兵戈,但他却比常人要高明,他意识到了越是和平的时候,越是不能放弃斗争,斗争是为了保卫和平,斗争是为了让人们珍视和平,斗争也是为了继续创造和平,斗争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真真切切地明白这个世界的和平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投枪的矛头从来都没有对准过和平本身,它对准的是那些蒙蔽了人们双眼的伪善和奸邪,是那些真正威胁到和平的魑魅魍魉,这既是投枪的使命,更是一位斗士所应尽的职责!
四、生命、死亡与斗争的无限循环
生命、死亡与斗争三者作为《野草》的主题并非孤立,这部集子已经勾勒出了这三者的一个无限循环,这个无限循环既是《野草》文眼,同时也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真正核心所在。鲁迅由于对生活的失望,再加上他对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认识,他实际上已经把死亡看做是一种解脱了,鲁迅的一生实际上是向死而生的。然而他骨子里斗士的精神,使他不能选择死亡这种轻松的方式作为他人生的终点,因为死亡便不能再向这世间的黑暗与不公掷出他的投枪,所以为了斗争,他又不能选择死亡来寻求解脱。接着,鲁迅虽然一生斗争不止,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野草》作为鲁迅人生的高度浓缩的是复杂的,但它却像鲁迅的人生一样是绝对独一无二,永远自由且永远值得我们钦佩的!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鲁迅在《题辞》末尾所道出的那句感慨:“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7]这句“去罢”不光是鲁迅对《野草》的一份希冀,更是他面对自己人生发出的一声喟然长叹啊!
参考文献:
[1]《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9.
[2]《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4.
[3]《死的直面与生的拷问——论鲁迅野草中的死亡主题》 陆汉军
[4]《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24.
[5]《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1.
[6]《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6-37.
[7]《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
关键词:生命;死亡;斗争;循环
鲁迅的《野草》是他的众多作品中难懂的一部,这部散文集(一说散文诗集)几乎包含了鲁迅所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鲁迅的处世态度以及对当时世界的看法都以象征的手法呈现了出来。而这其中体现地最为突出地便是鲁迅关于生命、死亡和斗争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和思索。
一、生命的磨难
在《野草》中鲁迅对生命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他虽然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生命感到绝望,就像他在《希望》中所说的一样:“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因此生命对他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折磨,而这种折磨并非是命运的偶然,而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所必须经历的磨难。鲁迅是一个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独立和自由是不可缺少的,在《影的告别》中他说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2]这段叙述既是鲁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践行了一生的处世原则,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只有愿意与不愿意,这种不与世界做半点儿妥协的个性成就了他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注定了他的生命会经受比常人更多的折磨。这篇《影的告别》既是他写给自己的一份劝勉信,同时也是他给这个世界的一份宣言书!
二、死亡的解脱
现实的残酷使鲁迅对死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他而言,死亡成了一种救赎,成了一种美妙的超脱,甚至成了一项人生目标。而这一切都始于他对于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认识,“在《野草》的开篇《题辞》中,作者用了六个‘死亡’、一个‘死人’、一个‘死’字。......《死后》则‘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3]这些对于死亡的描写都说明了鲁迅对死亡没有丝毫畏惧之心,他认识到了人固有一死,那么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然而,鲁迅对于死亡的思考并不止步于此,在他眼里,死亡更成为了一种美好,成为了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愿意去追求的存在。在《墓碣文》中他借死尸之口说到:“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4]在《死火》中他更是借死火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誓言:宁可轰轰烈烈的烧完也绝不在冰谷中苟且偷生接受冻灭的悲惨命运。对于鲁迅而言死不是结束,而是绝对自由和纯粹独立的开始,死亡也是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甚至是比生命更好的一种形式。
三、斗争的永恒
最后要谈的便是斗争了,一百多年来,鲁迅一直被奉为一名伟大的斗士,他的文章更是被称作是锋利的匕首、果决的投枪,在世人眼中的鲁迅从来都是一位不妥协的人,对封建旧势力是这样,对他眼中愚昧不堪的国人是这样,对他的文坛对手们也是这样,鲁迅就像是一把铁锤,生来就是要砸碎一切,生来就是要斗争,生命不停止,斗争也就不会停止。而在《野草》这部作品中,这种斗争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野草》中的斗争精神是全面且具体的,鲁迅用这部集子向世人昭示了他对斗争的理解。斗争是永恒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的。在这部集子中的唯一一部诗剧《过客》中,鲁迅塑造了一个朝着远方奔波的旅人形象,这位旅人遇见了一位老者和一个孩子,老者劝他歇歇再走,劝他不要为模糊不定的目标消耗自己的生命,可这位过客的回答十分的简单:“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5]这位过客就象征着一位奋斗不已的斗士,虽然他已疲惫不堪,虽然他的前途仍然是虚无缥缈,但对他而言,目标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斗争,只有斗争才能让他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只有斗争,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另外,鲁迅还在这部集子中指出了斗争的终极意义。在《这样的战士》一文中鲁迅指出:“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太平......但他举起了投枪!”[6]这说明鲁迅虽然是一位斗士,但他却不是战争狂人,他也同样向往和平,也同样希望世间永止兵戈,但他却比常人要高明,他意识到了越是和平的时候,越是不能放弃斗争,斗争是为了保卫和平,斗争是为了让人们珍视和平,斗争也是为了继续创造和平,斗争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真真切切地明白这个世界的和平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投枪的矛头从来都没有对准过和平本身,它对准的是那些蒙蔽了人们双眼的伪善和奸邪,是那些真正威胁到和平的魑魅魍魉,这既是投枪的使命,更是一位斗士所应尽的职责!
四、生命、死亡与斗争的无限循环
生命、死亡与斗争三者作为《野草》的主题并非孤立,这部集子已经勾勒出了这三者的一个无限循环,这个无限循环既是《野草》文眼,同时也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真正核心所在。鲁迅由于对生活的失望,再加上他对死亡必然性的清醒认识,他实际上已经把死亡看做是一种解脱了,鲁迅的一生实际上是向死而生的。然而他骨子里斗士的精神,使他不能选择死亡这种轻松的方式作为他人生的终点,因为死亡便不能再向这世间的黑暗与不公掷出他的投枪,所以为了斗争,他又不能选择死亡来寻求解脱。接着,鲁迅虽然一生斗争不止,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野草》作为鲁迅人生的高度浓缩的是复杂的,但它却像鲁迅的人生一样是绝对独一无二,永远自由且永远值得我们钦佩的!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鲁迅在《题辞》末尾所道出的那句感慨:“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7]这句“去罢”不光是鲁迅对《野草》的一份希冀,更是他面对自己人生发出的一声喟然长叹啊!
参考文献:
[1]《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9.
[2]《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4.
[3]《死的直面与生的拷问——论鲁迅野草中的死亡主题》 陆汉军
[4]《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24.
[5]《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1.
[6]《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6-37.
[7]《鲁迅散文杂文》 鲁迅 著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