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合理优化,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三点原则性的意见,分别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思维品质;实现教学思路多样化,彰显教学艺术性;兼顾全体学生,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物理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29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自然亦应合理优化,以更好地突出新理念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谈几点原则性的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思维品质
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教学的基本导向,然而了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目前则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从概念上看,所谓核心素养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很显然,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东西,其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而其形成和发展则必然是基于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由此角度而言,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品质实为促进其素养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要注重锻炼其学科思维。这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启发使其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试举一例,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曾对课堂中发展学生学科思维的途径和策略策略进行了探索。在该课的教学中,笔者拟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与科学论证”“质疑创新”三个维度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课堂中让学生利用传感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自主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笔者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实验,并自主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最终结论。这样,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建构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来看,该节课的教学经历了“知识→方法→探究→基于证据的解释→推理”的发展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大胆假设—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物理思维,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课教学中使用传感器等先进设备教学,使得数据更准确,结论更清晰,当然,教师要做好示范演示,以解决了学生操作困难的问题。
二、实现教学思路多样化,彰显教学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具体实施可以说不拘一格,并无定规。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由于灌输色彩浓厚,因而饱受诟病,新课标理念部分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但对此笔者个人则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也自有其优点,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灌输”实际上是尤其合理性的,所以两者应合理结合起来,在尽可能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简言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思路多样化,以彰显教学艺术性,这也正是教学的真谛。具体则须基于知识内容的具体特点和自身教学风格灵活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分子间的作用力时,笔者采取的思路是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引课,通过拉动不锈钢盆的实验、压缩水和空气的实验、水酒精混合混合实验、小米黄豆混合实验这一系列典型实验来说明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都存在间隙,而且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接着通过UMU平台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初中了解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的规律的基础上,并没有刻意让学生去探究分子合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而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剖析,使得学生很好地得以理解。继而则师生一同建构起宏观物体的微观基本图像,并进一步总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智学网平台的在线课堂检测,即时反馈了本节课的课堂效果。该节课以情境入题,以详细讲授为纲,最后则师生积极互动共同总结主要知识,并进行了课堂检测,解决了知识内容含量多与情境创设多的引导导致课时紧张的矛盾,同时也达到了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的目的,整体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兼顾全体学生,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兼顾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化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尤其要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在高中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成绩差距往往是比较大的,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后进生应采取恰当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以笔者个人的体会和经验而言,所谓后进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实际解题时无法有效调用所学知识,总在思考的过程中慢半拍。同时,他们可能也无法完全细致地理解并想象题目表述的整个物理过程,以至于解题时不知如何下笔。反映在卷面上,这类同学常常是只列了几个公式,拿了一小部分分数,旁边既没有物理过程的图示也没有受力分析,也不知道如何往下接着列算式。而深入分析起来,学生列不出公式并不是因为公式忘了,而是不知道怎么列公式、列哪些公式、每个公式对应哪一段物理过程、取哪些物理量等具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题目先不强求多做,而是放慢节奏、精做题目。每一道题目无论理解了或是没有理解,最终都必须完全理解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包括其中的诸多细节。即便老师讲评了,或是询问了同学、查看了答案,也必须自己把这道题描述的物理过程复述出来。
此外,要引导学生随着学习进度要不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提高认知水平,使规律运用更加灵活,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升。当然,后进生的转化和学生的提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更是一个涵盖多方面和具有深度的问题,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个突出的体会,相信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综上,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三点原则性的意见,分别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思维品质;实现教学思路多样化,彰显教学艺术性;兼顾全体学生,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发展。最后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无疑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一些浅见,愿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付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 000(038):155.
[2]李金.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10):12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物理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29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自然亦应合理优化,以更好地突出新理念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谈几点原则性的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思维品质
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教学的基本导向,然而了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目前则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从概念上看,所谓核心素养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很显然,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东西,其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而其形成和发展则必然是基于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由此角度而言,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品质实为促进其素养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要注重锻炼其学科思维。这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启发使其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试举一例,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曾对课堂中发展学生学科思维的途径和策略策略进行了探索。在该课的教学中,笔者拟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与科学论证”“质疑创新”三个维度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课堂中让学生利用传感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自主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笔者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实验,并自主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最终结论。这样,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建构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来看,该节课的教学经历了“知识→方法→探究→基于证据的解释→推理”的发展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大胆假设—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物理思维,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课教学中使用传感器等先进设备教学,使得数据更准确,结论更清晰,当然,教师要做好示范演示,以解决了学生操作困难的问题。
二、实现教学思路多样化,彰显教学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具体实施可以说不拘一格,并无定规。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由于灌输色彩浓厚,因而饱受诟病,新课标理念部分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但对此笔者个人则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固然重要,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也自有其优点,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灌输”实际上是尤其合理性的,所以两者应合理结合起来,在尽可能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简言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思路多样化,以彰显教学艺术性,这也正是教学的真谛。具体则须基于知识内容的具体特点和自身教学风格灵活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分子间的作用力时,笔者采取的思路是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引课,通过拉动不锈钢盆的实验、压缩水和空气的实验、水酒精混合混合实验、小米黄豆混合实验这一系列典型实验来说明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都存在间隙,而且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接着通过UMU平台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初中了解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的规律的基础上,并没有刻意让学生去探究分子合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而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剖析,使得学生很好地得以理解。继而则师生一同建构起宏观物体的微观基本图像,并进一步总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智学网平台的在线课堂检测,即时反馈了本节课的课堂效果。该节课以情境入题,以详细讲授为纲,最后则师生积极互动共同总结主要知识,并进行了课堂检测,解决了知识内容含量多与情境创设多的引导导致课时紧张的矛盾,同时也达到了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的目的,整体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兼顾全体学生,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兼顾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化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尤其要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在高中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成绩差距往往是比较大的,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后进生应采取恰当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以笔者个人的体会和经验而言,所谓后进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实际解题时无法有效调用所学知识,总在思考的过程中慢半拍。同时,他们可能也无法完全细致地理解并想象题目表述的整个物理过程,以至于解题时不知如何下笔。反映在卷面上,这类同学常常是只列了几个公式,拿了一小部分分数,旁边既没有物理过程的图示也没有受力分析,也不知道如何往下接着列算式。而深入分析起来,学生列不出公式并不是因为公式忘了,而是不知道怎么列公式、列哪些公式、每个公式对应哪一段物理过程、取哪些物理量等具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题目先不强求多做,而是放慢节奏、精做题目。每一道题目无论理解了或是没有理解,最终都必须完全理解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包括其中的诸多细节。即便老师讲评了,或是询问了同学、查看了答案,也必须自己把这道题描述的物理过程复述出来。
此外,要引导学生随着学习进度要不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提高认知水平,使规律运用更加灵活,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升。当然,后进生的转化和学生的提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更是一个涵盖多方面和具有深度的问题,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个突出的体会,相信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综上,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三点原则性的意见,分别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思维品质;实现教学思路多样化,彰显教学艺术性;兼顾全体学生,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发展。最后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无疑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一些浅见,愿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付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 000(038):155.
[2]李金.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