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望岳”模式解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tus3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然而由于文字深奥难懂,对于古诗词的深入解读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结合自己《相见欢》的教学实践,借鉴杜甫《望岳》的层次,自远而近,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鉴赏。
  一、立足“远望”
  杜甫的《望岳》 起笔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远望,他从大处着笔,传神地写出了自己乍望泰山的体验。相应地,古诗词教学首先也应立足于“远望”,尽量多地了解与古诗词本身相关联的外延部分。
  1.生平
  “知人论诗”,解读古诗词,对于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很重要,也很必要。因为对于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走进诗(词)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观点态度。
  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教者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他擅长书画,妙解音律,通经史诗文,尤工于词,是五代时南唐后主。以国亡降宋为界,他的前半生耽于享乐,后半生溺于悲哀。学生在了解了相关内容后,便能循着作者的人生经历,逐步走近《相见欢》,走近作者的内心。
  2.风格
  不同的诗(词)人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或浪漫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慷慨悲凉,或清新明丽……此外,同一个诗(词)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研读《相见欢》这首词时,对于李煜亡国前后的词风,教者应明确点出。他的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的怀念,吟叹身世,风格感伤。《相见欢》正是他的后期作品。学生掌握了这些信息后,便能在第一时间感知作品的情感基调。
  3.背景
  特定境,特定情。诗(词)人在不同的背景下,内心的情愫也一定是各不相同的。因而,
  在研读古诗词的具体篇目时,必须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而为具体研读做铺垫。
  在《相见欢》的学习中,我们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知晓李煜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李煜肉袒出降后,被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学生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等,便能在深入解读前对整首词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二、着眼“近望”
  杜甫在《望岳》中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近距离观望泰山所见之景。在古诗词具体的研读实践中,我们的着眼点也应在于“近望”,通过与作品面对面的接触,渐次走近古诗词的内涵。
  1.标题
  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很多时候,标题能传达出一定的信息:有的点出作品的类别,有的点出作品的内容,还有的能暗示出作品的情感主旨。因而,对于标题的解读应是“近望”古诗词的第一步。
  《相见欢》的“近望”解读,学生借助注释能知悉“相见欢”是词牌名,又名“乌夜啼”。此刻,教者应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为何不用“乌夜啼”呢?
  结合“远望” ,作品的生平、背景,加之初步的诵读,学生便能据标题得出,《相见欢》与李煜亡国灭家息息相关,他渴望与故国家人相见时的欢娱。
  2.形象
  很多时候,古诗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时,都会塑造出特定的形象: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因此,在深入研读古诗词时,通过对形象的分析和感悟,逐步走近古诗词的情感主旨。
  绝代才子李煜在创作《相见欢》时,塑造出了绝好的形象。在反复诵读作品的过程中,教者必须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可先由景物形象入手,对“西楼”“残月”“梧桐”“深院”等意象,点拨学生一一解读。“西楼” 之方位与少阴、秋气相关,在明月背景下,传达的是兀自孤立;“残月”象征的是与家人的离散,人事的缺憾;“梧桐”传达的是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深院”是对“庭院深深深幾许”的怨艾,表达的是内心的压抑和苦闷。
  在《相见欢》这首词中,作者的人物形象也呼之欲出。所以,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也不可或缺。教者提出让学生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快便能圈画出“无言独上西楼”的词句,进而感知词人形象: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他形单影只,内心愁苦不已。
  3.内容
  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是深入解读作品,走近诗(词)人情感深处的关键。于是乎,我们在深入解读古诗词之前,必须结合作品的标题以及诗词中的形象,上下贯通,体察理解作品内容。
  《相见欢》的教学,在把握了词中形象之后,上下贯通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上阕写景,写词人被幽囚深院小楼眼中所见之景;下阕抒情,抒写自己面对如此寂寞凄凉之景,内心“别是一般滋味”的离愁。教者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意境形象的把握,进而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内容。
  三、注重“细望”
  1.炼字
  古人讲究“一字传神”,鉴于此,我们要对古诗词做深入地彻底地探究,对于炼字的分析研究也就必不可少。以诗词中的某一字或某一词生发开去,展开作品的全面解读。
  在深入研读《相见欢》这首词时,教者应让学生自上而下地去细究作品中的每一处关键字词,让它们成为解读作品的抓手。“无言”是词人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无人能理解;“锁清秋”,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的正是悲愁无尽,寂寞孤独的词人。如此解读炼字,我们对词人处境和心绪的认识便更进一步。
  2.技巧
  在古诗词篇章中,诗(词)人往往为了表达跳脱情感的需要,会灵活运用一些表达上的技巧来传达内心的情愫。因此,在咀嚼诗词的细读阶段,我们不可忽略对诗词表达技巧的体悟和研究。
  教学《相见欢》,我们在细究词人情感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学生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探究词人表情达意的技巧所在。学生很容易发现词人在上阕写景时融入了深深的情感,得出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然教者更应指导学生关注下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千古妙笔。词人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以“丝”谐音“思”,用丝缕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进而表达词人愁肠百结的心绪。
  结尾一句的玩味和赏析也十分必要。用“别是一般滋味”来写离愁的滋味,运用不饰雕琢的白描手法,没有明说离愁的滋味,却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四、落脚“愿望”
  诗人杜甫在自远而近,由粗而细地观望了泰山之后,由于时已薄暮,登顶已来不及,很自然地引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最后也应落脚在达成愿望:对文本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和领悟。
  在《相见欢》解读的最后环节,教者应引领学生将“远望”“近望”“细望”所研读分析的内容作一梳理,然后归纳整合,形象地表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笔者以为,只要循着《望岳》诗中“远望”“近望”“细望”“愿望”的思路展开古诗词的教学,精细研读,逐步分析,最后整合归纳,就一定能让古诗词的深入解读越来越有效,越来越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215151)
其他文献
优秀的文章,不单单需要语言与结构之美,更重要的是情感之美,情感之美能牵动人心、引人共鸣。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相反,如若缺乏情感,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即便辞藻华丽,读来仍是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熏陶与培养,指导学生学会燃情技巧,当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  一、抒情必真,朴实自然  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以为辞藻华丽就能吸人眼
期刊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但新理念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来说,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问、拓展思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时在对问题的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下面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导”的策略问题,谈几点浅显的
期刊
俗话说“诗言志。”无志不成诗,每首诗歌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有时并不显露,它需要我们读者用心去感受、去触摸,才能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出现了重分析,轻朗读的现象,更有甚者,分析机械化,一相情愿,完全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因此,学生失去了一次次的情感熏陶的机会。其实,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品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语气、语
期刊
教学三维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达成。  作家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二十多年前,笔者就是坐在呼兰河畔,吮吸着《呼兰河传》赋
期刊
造成城市新移民中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因素从家庭教育方面考虑,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对子女学习关心较多,子女语文学习的成绩较优秀;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对子女的学习关心较少,子女语文学习的成绩较差。  第二,家长的性格爱好。家长性格平静、涵养较深或有读书学习的习惯,这对子女克服语文学习上的困难有很大帮助;家长性格急躁、缺乏涵养或有不良嗜好,这对子女克服语文学习上的困
期刊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已经融入了太多的教学元素,失去了教学原生态下的高效率。多媒体的引入,合作学习的展开,让原本集中高效的课堂变得鱼目混杂。很多教学方法虽然看上去新颖,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和计划。这些复杂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是提高了,但却是用在了聊天和谈论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上,而不是学习本身。多媒体的引用让视觉和听觉都
期刊
三维目标的制定体现着施教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并对以此展开的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以苏教版八年级上《父母的心》为例,呈现笔者教学过程中选择、修订并最终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自主备课,选择教学目标  《父母的心》讲述的是在一艘轮船上一对父母因为家境贫困将自己的孩子送给贵妇人,又不断反悔、调换并最终全家团圆的故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曲折的情节变换中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浓浓深
期刊
古诗有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意思是,只是拨动了两三下琴弦,还未成一首曲子却先将曲子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则指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此环节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做到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巧妙地设计,消除学生的心理杂念和烦恼情绪,使学生学习注意力迅速集中,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做到满腔热情和饶有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一、
期刊
引导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引导给人如沐春风、渐入佳境的美感。下面笔者以两堂课的引导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艺术。  【案例呈现】  例一:唐老师在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时,设计了六个角度来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分别是概括事件初识人物、揣度词句感受人物、联系背景体会人格、在离别中感受别样情怀、在回忆中增添勇气、久别重逢诉说离情,在紧凑的引导和答案的硬性呈现
期刊
为了贯彻和执行新课改理念,要求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现教学相长,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动依存关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点燃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学生一起做的事就是学习,老师要抓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