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达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00verg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三维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达成。
  作家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二十多年前,笔者就是坐在呼兰河畔,吮吸着《呼兰河传》赋予的精神营养度过了大学时光,对同饮一江水长大的萧红有着无比崇敬的情愫。二十多年后,当发现《呼兰河传》被苏教版节选为课文时,一种激动、一份亲切和一股暖流充溢笔者的周身。体味着呼兰河脉脉的余温,笔者欣然选了老师们上公开课常常回避的《呼兰河传(节选)》一课作为自己本学期的同行示范课。也许是因为这篇文章传递了暖暖的乡情,抑或是唤起了笔者对呼兰河畔那段美好青春的记忆,笔者精心设计了这堂课,并和学生在愉悦中共同走进了萧红那段充满亲情温暖的快乐童年。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以儿童的视角与作者、文本和人物进行对话,课后看着学生们意犹未尽的神情,耳边回响着同行和专家们赞许的点评,笔者很欣慰。在反思课堂出现的小瑕疵的同时,笔者觉得本课较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和有效达成。
  下面笔者就以《呼兰河传(节选)》一课为例,谈谈教学设计中如何科学确立并有效达成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反复研读文本,笔者收集了大量关于作者人生经历和《呼兰河传》写作的背景资料,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生长点的现状,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请圈画出本课的生难字词;
  (2)欣赏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和鲜活的语言;
  (3)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4)体会儿童天真烂漫及自由的个性;
  (5)感悟作者心路历程对质朴而厚重。
  这五点目标的确立是在解读文本和研读学生及教法基础上,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指导建议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在: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课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们读课文、查资料,解决文中的疑难和重点的字词,同时了解作者萧红的人生经历及其主要作品,特别是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以提问方式检查预习情况,并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马伯乐》、《孤独的生活》、《砂粒》、《牛车上》、《小城三月》、《生死场》、《旷野的呼唤》、《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呼兰河传》等。《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性的散文体小说,是作者描写故土与童年的一部回忆性长篇小说,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出示字词:蚂蚱(màzha)、蚌壳(bàngké)、倭瓜(wōguā)、谎花(huǎnghuā)、顽腻(nì)、蚯蚓(qiūyǐn)、蝙蝠(biānfú)、韭菜(jiǔ cài)让学生会读写。同时出示流言蜚fēi语、诽fěi谤和妄自菲fěi薄、绯fēi红这组词,让学生辨识。
  第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给文章加个标题。
  学生分组活动,代表发言板书,确定本文标题最佳答案——那时、那地、那人。学生们鼓掌通过,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出示确定标题的小提示:要准确贴切、要简洁醒目、要突出关键字眼、要新颖有意味有美感。
  第三,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花园中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文中写了“我”和爷爷在花园的哪些事?分析“我”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就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和作品及对作者的理解之上的,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作答,基于文本,答案很鲜活并富于个性。
  第四,提升学生的理解、审美能力。
  笔者挖掘自身资源,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去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根本没有鲁迅描写的那样让人心动。如果现在给你个机会去一下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你希望那里会有怎样的一番图景呢?请大胆想象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热情,大家纷纷表达对后花园的千奇百怪的描述。
  一阵热烈的气氛后,笔者突然出示了自己和老师20年前去萧红故居的照片,描述了亲见的后花园,学生开始沉默思考了。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并出示了萧红的介绍: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9岁丧母,父亲暴戾,继母虐待。后因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家庭,走上文学之路。
  1932年在哈尔滨萧红与萧军结合。1934年与萧军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1936年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归国。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坚持文学创作。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怀念养育她的呼兰河,写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学生开始理解了儿时的萧红和她的世界。最后笔者引用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结束本课,意味深长,引人思考。
  在《呼兰河传(节选)》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时时注意三维目标的实现,感悟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赖以生存的财富。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忽视和偏废某一维度,它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整体,因为它是面对人的。这样既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226010)
其他文献
散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间,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指导和规约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把教学目标、教者意图尽可能地隐藏,实现教学实践与教学艺术的有机融合,羚羊挂角般的在“不露痕迹”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渐次提升和精神人格的循序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执著追求。那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让教学目标无痕达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师的印象中,阅读是具有较大难度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阅读中不得要领,或是不能全面准确地进行理解分析,导致学生在中考现代文阅读方面失分较多,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出现对阅读活动的畏难情绪。针对这样的状况,广大教师应当注重创新理念,针对阅读教学的难点环节进行逐一突破,以此提升阅读教学的实际成效。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研究中探究尝试开展了“五字阅读法”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本文主要针对这一
期刊
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有畏惧感,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感呢?笔者认为,教师切实的指导至关重要。  一、指导学生,循序渐进  1阅读经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生的起点不同,因此在写作上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对于起点低的学生,应要求其在写作中有话可讲;对于中等的学生,应要求其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对于起点高的学生,应要求其将文章尽量写得具有魅力和感染力。要使学生达到这些要求,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大量阅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与做人血脉相连,做人的品位会影响作文的风格,而作文的文风亦会影响做人的品味。许多阅卷教师,面对中考作文中出现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文体、语言、题材,常常觉得有悖于初中生写作的基本审美要求。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成人社会的功利和浮躁相联系,又与我们指导写作的出发点和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单纯从考试的角度去指导作文、练习作文,
期刊
初中生写记叙文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议论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绘。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具体鲜活,中心内容就鲜明生动,主旨的表达就自然深刻。而部分中学生写记叙文往往只重议论,忽视人物形象描绘的典型性和生动性,使中心内容过于干瘪,主旨表达过于生硬。  本文旨在借鉴名著阅读和语文版八(下)课文,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学生寻求具体的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升格记叙文的内容,使记叙文的中心鲜明生动。  一、人物形象
期刊
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的主要问题。语文作业是教师教学反馈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调控的实践过程。语文作业的设计过程还是在教师间接指导下,学生独自完成的知识技能完善的过程。语文作业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作业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基础,让学生在评价与联系中获得收获的喜悦,借此来提升学习自信。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为例,浅析
期刊
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老子提出“终身贵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生命教育的理论就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生命教育一度缺失。当前形势下,生命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应是持久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期刊
优秀的文章,不单单需要语言与结构之美,更重要的是情感之美,情感之美能牵动人心、引人共鸣。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相反,如若缺乏情感,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即便辞藻华丽,读来仍是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熏陶与培养,指导学生学会燃情技巧,当情之所至,自然流为至文。  一、抒情必真,朴实自然  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以为辞藻华丽就能吸人眼
期刊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但新理念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来说,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问、拓展思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时在对问题的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下面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导”的策略问题,谈几点浅显的
期刊
俗话说“诗言志。”无志不成诗,每首诗歌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有时并不显露,它需要我们读者用心去感受、去触摸,才能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出现了重分析,轻朗读的现象,更有甚者,分析机械化,一相情愿,完全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因此,学生失去了一次次的情感熏陶的机会。其实,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品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语气、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