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老黄的纪念饼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l9970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收藏爱好的人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私藏品,茶的藏品大多是富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饼。无论大小的茶事活动,压制一批限量版的茶饼与来宾共同分享,既有意义又适合收藏。这些茶饼的身上便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和价值,它们被收藏者们5年、10年……这样一直私藏着,成了一件件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特别的古董。老黄就是一位收藏普洱茶饼的达人,本期的私人茶缘就“晒晒”老黄的那些纪念茶饼。
  
  茶马古道上的纪念
  
  老黄从柜子顶端取下一个蓝底印花的斜挎式布袋。依照那类似图腾的印花图案可以分辨出这套茶饼出自云南。布袋里装一个四方的盒子,大小刚好能装下一块重约357克的普洱茶饼。盒子设计得巧妙,是两层结构,中间一层像书页一样能自如翻开,上层装着生饼,下层装着熟饼。这套纪念饼名为“马帮茶道·瑞贡京城”,设计成挎袋的样式,估计是为了徒步行走过程中方便携带。
  说起这套纪念饼的来历,老黄可是费力跟着马帮徒步行走了三天。“路上真是很不容易,刚开始第一天浩浩荡荡数千人跟着马队走,吃过午饭就散了大半,到了晚上也就只剩下几十人,我们就和马锅头们一起挤帐篷,风餐露宿。”马帮每经过一座城市就会在当地发行一款纪念茶饼。老黄手头的这款是他和马队走到第一座城市时花400多块钱买到手的。想想它的纪念价值。老黄为之付出的辛劳也就不值一提了。
  
  走进博物馆的纪念饼
  
  偌大的包装盒上,郑和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昂首挺胸,目光如炬。盒里一方一圆的茶饼,正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古代吉祥寓意。它们静静地躺着,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一段恢宏历史。
  这款纪念饼制成于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选择普洱茶压制成纪念饼是因为云南是郑和的故乡。而普洱茶又产于云南。郑和七下西洋三次都从长乐出发,福建和郑和渊源极深。老黄经云南双江勐库茶叶责任有限公司授权将两套“云南郑和,扬帆世界”典藏版普洱茶赠送给福州长乐市郑和史迹陈列馆和郑和研究会,陈列馆的领导及郑和研究会的领导还特别为老黄颁发了收藏证书。
  “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茶饼”是让老黄最骄傲的一款茶,因为这茶不只来历不凡,而且入主了豪门。“这款茶我留下了两份。一份找个合适的机会拿出来和茶友一起品饮,留下—份封存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老黄淡淡地说。
  
  为纪念美好的中日友情
  
  打开古朴厚重的木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工整道劲的毛笔字七律诗。记述这一次不平凡的相遇。茶饼则是以“七星伴月”的形式出现,7个大小均匀的小茶饼簇拥着一个如满月般丰盈的大茶饼。独具特色。
  这款纪念饼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纪念中日友好邦交35周年,二是欢迎东京中国书画院院长魏来五道先生来中国举办书画展。老黄和好友——福建著名书法家陈若航事先专门定制了几箱纪念茶叶礼品箱。向魏来五道先生表达拜师的诚意。礼品箱上陈若航用工整遵劲的书法书格高调雅的七律贺诗一首。因为这款纪念茶饼让老黄成为了书画大家魏来五道先生的弟子,更得到了魏来五道先生的珍贵墨宝,老黄店里的招牌便是魏来五道先生所题。魏来五道先生也曾在自己作品集的一篇文章里点名感谢老黄对他的热情招待,为此老黄倍感荣幸。
  看着憨厚朴实又不失热情与激情的老黄为我们讲述他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时,我很受感染。这3款纪念饼并不是所谓价值连城的古董宝物,却是老黄的心头所好,能因为爱一样东西而衍生出这么多的快乐,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而我能结识如此可爱的老黄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因为认识老黄不仅能经常喝到他独家珍藏的好茶,能学到很多关于普洱茶的知识,更能吃到到他好茶食,实在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其他文献
“各种泡茶情况”分成使用场合的不同与饮用目的不同。几位朋友来家作客,正式泡一壶茶招待,这是第一种场合;这几位朋友坐一下就要走,每人用盖碗奉一杯茶,这是第二种场合;今天举办活动的开幕式,数百人与会,备个大桶茶请大家饮用,这是第三种场合;单位里供应同仁整天的用茶,泡桶双倍的浓缩茶让大家兑着开水喝,这是第四种场合;家人出去郊游,准备一瓶茶水路上解渴,这是第五种场合:力公桌或书房里。一边做事一边喝茶,一边
期刊
从甘肃兰州前往青海西宁,乘火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西宁古称“西海锁钥”,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抵达后,我们与长期研究青海饮茶风俗和青海茶马互市的青海师范大学唐仲山教授取得了联系,在青海的几天里,他陪伴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塔尔寺,带我们拜访了精美的唐卡收藏家,领我们体验了青海当地的茶风茶俗,带我们到湟源县参观了著名的丹格尔古城、金牛山、赤山、哈拉库图城,并深入乡间亲自体验民风茶俗……因为有唐教授的倾力相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禅茶”颇为流行,也使茶文化更为风靡,在媒体上有关“茶禅”或“禅茶”的活动和议论文章,屡见不鲜,各地纷纷成立“禅茶会”或“茶禅会”,争相举办“禅茶大会”,且都是国际性的大活动。会中表演起“禅茶”,内容愈来愈丰富、精彩。为了参加这些活动,经常让人分身乏术,足见彰显于世的“禅茶”热,方兴未艾。也由于这波“禅茶”热,更加助长了吃茶风气的流行,也促进了风起云涌的学禅活动,茶
期刊
我想,我是不懂茶艺的。  据说,一套供游人观赏的武夷岩茶茶艺表演要有十八道工序,我一直到现在也记不住那十八道工序到底是什么。虽然记不住,但是。我喜欢看这样的表演。当然,我看的不是茶,也不是艺,而是看那沏茶的女子。世上的女子千差万别,表演的女子也千差万别。她们有的拘谨,有的坦然,有的羞涩,有的大方。有的明眸皓齿,单纯清澈,有的闭月羞花,千娇百媚。台上,每每看她们以肢体的轻盈将茶从沉睡的叶片,幻化成荡
期刊
一天的繁忙过后,很多人都想将身心放松,跟朋友在一个宁静的地方聊天、品茶。尽管都市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茶坊、茶馆,但是,这种场所标榜的幽雅安静卸经常被客人的喧闹打破,而那份难得的闲适也就此打断。其实,不妨在自己家里开辟出一个角落作为茶室,装修成你喜欢的样子,品茶亦可,聊天亦可,沉思亦可,发呆亦可。没有旁来的嘈杂打扰,在真正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里和心灵约个会。  卦卦:私人茶室,顾名思义就是在家中特设的
期刊
又是梅开时节,故友新茗再次相约于太华寺梅树下煮茶。恍然如去岁前夕。  泊车入太华。满目玉兰依旧含蕾如玉,今冬暖和,一碧万倾阁前的两树梅花点点绯红将放,侧面的腊梅开到了七八分,寒香迎人。竹影摇曳映在院墙上,似有朱砂写竹的韵味。  执壶穿廊,诸友已用红泥炉砂铫起炭煮着水了,阵阵榄香随风轻散,橄榄炭红焰炽热,侧耳可闻砂铫里涛声细涌。遂速以本色粗麻布和深紫手织布为席,两蕊腊梅,一炉沉烟各占东西,如今设茶席
期刊
1月10日在吉隆坡。2月6日在马六甲,我们分别于两地各召集了一场无我茶会活动。有人以非常挑衅的语气揶揄我: “无我?无了我,难道叫鬼来?”看,可想我平日说话做事的态度也绝非善男信女之辈。后来发现讲究独特创意的人比较在乎被误解成无性格,千山我独行的姿势最好二十四小时被见到。太刻意“有我”了,所以很难将自己身上的标记先行解除武装,把人和心空出来与茶相处,与人相处。  也有人很忌讳“无”这个字眼。有关
期刊
一杯茶或一首音乐本是常见也并不起眼的生活事物,但是把两者结合又运用得当,它们便能发挥出巨大的养生能量。每天花点小时间听听音乐喝喝茶,让忙碌的身心感受温存。在宁静的天空下,音乐和茶,虽然来自于不同的感官源头,对于和悦心灵来说却是如此的一致。  茶与音乐的结合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古代有五音,宫商角徵羽;阴阳有五行,金木水火土;茶有分类,白黄绿红黑。根据各人的身体情况和不同时间段人体疲劳状态,调制一杯五
期刊
摆在四周尽是描绘着疏淡清雅的花鸟山水图案的青花瓷器中,“浓妆富丽”的它们马上就脱颖而出。凝重端庄的青蓝,是作者赋予它们的主色,密而不乱的乳白纹饰,如一条条蜿蜒的溪流,不舍昼夜地流淌着,又仿佛是高山渐渐融化的冰雪,汇集成万流,奔向江河湖海。恍然间,心似乎被它们流露出的灵动之美震慑住了:人与自然之间有时是如此的微妙!一些毫无生命、色彩单调的泥土,经过人为的改造。竟不经意地把千奇百怪的大自然巧妙地“画”
期刊
游于邛海泸山间,这样的生活就算是一百年我也不会感觉平淡——我喜欢安静的生活。清晨,依旧在邛海畔晨练,依旧远远地观看那个太极姑娘。有时,她也遥遥地朝我一笑,但我和她不会有只言片语。  直到一天下午,我无意间走进了泸山广场,远远地看到了流沙河题写的“淡堂今日艺术馆”。流沙河是我恩师的老师,他的书法清雅、恬淡,飘着书卷的清香。  去年夏天,我在西昌呆了一段时间。那些日子没有公差也没有私事,我挎着相机整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