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今日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属于基本技能的毛病,诸如文句不通顺,层次混乱,主题不突出等,已不占主要地位。原因是近些年来,尽管语文教材不断改革,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但对这些作品进行简单分析、使其主旨单一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加上选文面的狭窄,学生在写作中逐渐接受了“直奔主题”、“主题挂帅”的思维模式。其次,超强度的学习负担和成绩压力使学生把所剩无几的休息、娱乐时间全用到了听流行音乐、上网、玩游戏上。学生很少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缺少与成年人的多样交往。一些学生甚至很少参与健康自然的体育锻炼。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的作文是让别人的语言代替自己的表达,最后自己成了外在说法的传声筒,而学生成了“失语症”的患者。对于以上现象,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任老师。”人们求知的过程告诉我们: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通行证”。心理学也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因此,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的。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是,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的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从而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大胆尝试,以自主探索为写作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为两翼,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调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放飞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学生不爱写作文,或者作文写不好,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其实,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巴金说过:“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发现。”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极力拓宽学生的观察视野,教会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只有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能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积累材料,从材料中汲取新鲜的写作素材,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放飞心灵,使他们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闪烁着创意的亮点。所以,学生经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看来“似曾相识”,细品又“熟悉陌生”,人与事都是生活中的,可又在生活中找不到,是现实的,而又在现实中觅不着。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落俗套,给人更胜一筹的感觉。
三、多读勤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们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生活与人生,而且,阅读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只有熟读、多读名人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才能学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用于写作实践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分为泛读与精读,泛读是指广泛涉猎,以扩大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作品那优美的语言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反映到学生的作文中来。而精读则是精心的阅读,甚至背诵。教材中一些文质优美,风格多样的名篇,其语言是典范的写作语言,这就要求上课时,教师要精心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些,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样,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精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四、删繁就简,鼓励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大都是作者经过多次修改,改出来的精华,而不是出口成章或一次性写成的。《红楼梦》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它却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晶。诗人贾岛为了改好“僧推月下门”的诗句,在马上做“推敲”姿势,撞了大文豪韩愈,得到韩愈的点拨,便有了“僧敲月下门”的佳句,也流传下了作文修改史上的“推敲”佳话。这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可现在的学生懒得要命,写作文,不打草稿,一笔上,写在作文本上了,自己连念都不念一遍,还说什么自改作文呢。就算是老师给批改了,红笔画满了,也不愿意正眼去看一看,想一想。不愿意自改和不重视他改的学生写作文,往往是马马虎虎,毛毛糙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换一种心境去看学生的作文,注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那么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会高涨。当然,对不同的学生可帮助他们从立意笔法上得到提高,也就是先求“通”,再求“好”。从“通”到“好”,逐渐提高学生的整体作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任老师。”人们求知的过程告诉我们: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通行证”。心理学也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因此,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的。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是,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的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从而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大胆尝试,以自主探索为写作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为两翼,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调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放飞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学生不爱写作文,或者作文写不好,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其实,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巴金说过:“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发现。”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极力拓宽学生的观察视野,教会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只有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能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积累材料,从材料中汲取新鲜的写作素材,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放飞心灵,使他们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闪烁着创意的亮点。所以,学生经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看来“似曾相识”,细品又“熟悉陌生”,人与事都是生活中的,可又在生活中找不到,是现实的,而又在现实中觅不着。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落俗套,给人更胜一筹的感觉。
三、多读勤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们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生活与人生,而且,阅读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只有熟读、多读名人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才能学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用于写作实践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阅读分为泛读与精读,泛读是指广泛涉猎,以扩大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作品那优美的语言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反映到学生的作文中来。而精读则是精心的阅读,甚至背诵。教材中一些文质优美,风格多样的名篇,其语言是典范的写作语言,这就要求上课时,教师要精心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些,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样,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精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四、删繁就简,鼓励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大都是作者经过多次修改,改出来的精华,而不是出口成章或一次性写成的。《红楼梦》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它却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晶。诗人贾岛为了改好“僧推月下门”的诗句,在马上做“推敲”姿势,撞了大文豪韩愈,得到韩愈的点拨,便有了“僧敲月下门”的佳句,也流传下了作文修改史上的“推敲”佳话。这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可现在的学生懒得要命,写作文,不打草稿,一笔上,写在作文本上了,自己连念都不念一遍,还说什么自改作文呢。就算是老师给批改了,红笔画满了,也不愿意正眼去看一看,想一想。不愿意自改和不重视他改的学生写作文,往往是马马虎虎,毛毛糙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换一种心境去看学生的作文,注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那么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会高涨。当然,对不同的学生可帮助他们从立意笔法上得到提高,也就是先求“通”,再求“好”。从“通”到“好”,逐渐提高学生的整体作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