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常称谓往往有深意,却因熟悉而忽略了;对熟悉的语词,思想也常常偷懒,反而流逝了它的原旨原味,比如“青春”。
青春是什么?是春天里的青色;春天在哪里?在东方。古人云:春位东方,其色青。
“春”是时间的一个刻度,是四季流转最美的季节,在它驻足于日出之东方的空间时,是青色的。青色将时间“春”和空间“东方”统一了,在东西南北中的五行方位中,东方是春天的。与此相对,西方为冬,冬色白。
青春,是受谢,冬谢去,春受之。在时间的轨道上,一谢一受,如友人揖别,就这样,时间被伦理化了。冬位西方,青春,也是东方受谢于西方了。还是那句老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三月,是青春受谢,或青春告谢,可人的心情往往提前。韦庄“寒食城外醉”诗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青春二月天。”青春,从“雨雪霏霏”的冬天,受谢了“杨柳依依”,青春如斯,要多美有多美,可古人对青春的祈盼,更多是厚生的期许。
时令,从青春开始,阳和之气远出,万物熙熙而启蒙之。晋朝张载安有“石榴赋”诗云:“有若榴之奇树,肇结根于西海,仰青春以启萌唏,朱夏以发采。”万物生长,都靠青春“启萌”。以青春作为生命的引物。
古汉语中,“萌”与“蒙”通用,“启萌”也称启蒙。青春启蒙,万物便开始蠢蠢而动。什么是“蠢”呢?《礼记·乡饮酒义》说:“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蠢”非愚,是春之声。蠢动,就是生的启蒙,青春启蒙而生机动,连春下面的小虫儿都苏醒了。繁体“圣”字写为“里”,耳口为王,圣人耳大,能听到冬眠刚苏醒的小虫天籁之声。圣与春的关系,是厚生为圣。
曹植有一首“迷迭香”赋,诵道:“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发晖。”从青春启蒙到“发晖”青春,万物洋溢青春气息,不仅“石涧泠泠流碧水,桃花片片泛青春”,还有“青春鹦鹉,杨柳楼台”,大自然里的青春,花鸟如此,人呢?
杜甫诗云:“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青春启蒙万物无私,白日照耀人世亦无私,因此,被青春启蒙的人,“发晖”青春,也要无私。白居易亦诗:“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
“有道”是厚生,是仁民;青春使万物生生,人来“发晖”,而有民生;以“有道”对“无私”,“青春好”对“白日闲”,如此雍容,是对为政以道的希冀。白日时间化了,青春人生化了,以朴素之美寓焉。
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于耕田,终于饭碗,这,就是民生。
“青春终日雨”,年成是自然的詩,更是民生的诗,诗人“最怜滋陇麦”。为了心中那个好年成,他不恨苦雨绵绵打湿了林中莺,打断了莺的歌声。为了民生,诗人放下情调,期待“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
青春之于民生,是一首素朴的诗。醒春的日子,生命呼唤生命,万物复苏,青色漫染大地,传递生的消息。春,也许就定格在一个日出的早晨,古老的村落民居,东门大开,炊烟缕缕,驱散了春寒裹着的睡意在晨曦中隐退,村民肩着锄,牵着牛,缓步向田。身后,鸡鸣犬吠,捣衣涤涮,一派暖意,为出耕的人留下晚归的期待,支撑了一片生的苦乐滋味。
远山近水,田陌曲线,当人与耕牛一同踏入清冷的水田,一锄一铲埋下生命的种子之际,春主生,这无言的造化,感天动地,给山野带来一种农业文明的厚生样式。
宋人还“喊山”,叫擂鼓催春,在催促雷声中模仿雷声催醒茶芽,是造物主赐给茶农的厚生智慧。初春,晨曦染天青,草木还在憨睡,茶农们摆齐锣鼓,润好喉咙。嗵,一槌子下来,霎时,锣鼓喧天,喊声动地。我家茶,快发芽!呼天喊地,与自然一齐造化,这应该是最感人的天人合一场景了。
青春之于民生,是如此简朴,而对于个人化的人生,却很丰富。
花与美人,都是青春标志,一是自然美的标志;一是自由美的标志。唐朝诗人胡幽贞“题西施浣纱石”,叹曰:“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这是自然美向自由美的叹服,是自然性的花之美,向自由化的人性美的叹眼。
唐人诗意里,多有这般自由美的显示,不仅有美女,还有美少年。“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连对功名的追求,都这般自由活力。极尽富贵后,那少年却日暮吹箫,似有几许悲凉提示在心头……那滋味儿,是一份对于青春的担忧,在宋词里发展起来了。
宋人病了,是青春病,医方里有“青春丸”一味,用“川芎各一两五钱”制成,那丸儿,专治少年梦高坠下、水溺、行似踏空的青春梦。因此,宋词里,多下“青春丸”,兼治那“人比黄花瘦”。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宋人少自信,怕青春溜走,不得已,又去喝酒,“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青春已半阑,肌骨非因惆怅瘦,惜花那忍摘花餐。”
青春如此阴柔,还唱什么“大江东去”的高调?怀一怀古人青春焕发,叹一叹自己“早生华发”,再看一看江中月,喝一点杯中酒,也就罢了。
从天地人的格局里,真正理解了青春本质的还是孔子。某日,孔子与门人相聚,说:各言尔志吧。
子路年长,率先发言,说道:我的志向是治理兵车千乘之国。孔子听了,莞尔不语。冉有见此,就低调了一些,说:我只想治理个六七十里地的小国,让人民吃饱肚子。孔子依然笑笑,不语。于是,公西华就更低调了,说:我谈不上什么治国,只想穿上礼服,替诸侯司仪,招待宾客。
一个比一个谦虚,可孔子还是不言语。时曾皙正在弹琴,孔子就让他来说说看。曾皙便起身回答:我没有他们那么大的志气。孔子鼓励他说下去,他说:我愿在春天三月里,穿上便衣,同几位朋友,带几个孩子,到沂水河去洗澡,在求雨台上乘风,唱唱歌就回去。
这样的回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休闲第一了。可没想到,孔子竟然大加赞扬。学生们都糊涂了,他们心想:老师平时要我们关心政治,立志当然要政治第一,可没想到老师变了。
青春以生来启蒙万物,孔子用美来启蒙人生;青春予万物以自然美,孔子予人生以自由美。曾子在春天来临时唱歌,就是对自由美的觉悟。此番新觉悟,超越了食与兵的原教旨,所以连子路都不知。其意味,来自春天三月的启示,如青春启蒙万物一样,孔子用青春来启蒙政治。
古人说:东方吉,春位东,东主生,是厚生之德。
青春是什么?是春天里的青色;春天在哪里?在东方。古人云:春位东方,其色青。
“春”是时间的一个刻度,是四季流转最美的季节,在它驻足于日出之东方的空间时,是青色的。青色将时间“春”和空间“东方”统一了,在东西南北中的五行方位中,东方是春天的。与此相对,西方为冬,冬色白。
青春,是受谢,冬谢去,春受之。在时间的轨道上,一谢一受,如友人揖别,就这样,时间被伦理化了。冬位西方,青春,也是东方受谢于西方了。还是那句老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三月,是青春受谢,或青春告谢,可人的心情往往提前。韦庄“寒食城外醉”诗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青春二月天。”青春,从“雨雪霏霏”的冬天,受谢了“杨柳依依”,青春如斯,要多美有多美,可古人对青春的祈盼,更多是厚生的期许。
时令,从青春开始,阳和之气远出,万物熙熙而启蒙之。晋朝张载安有“石榴赋”诗云:“有若榴之奇树,肇结根于西海,仰青春以启萌唏,朱夏以发采。”万物生长,都靠青春“启萌”。以青春作为生命的引物。
古汉语中,“萌”与“蒙”通用,“启萌”也称启蒙。青春启蒙,万物便开始蠢蠢而动。什么是“蠢”呢?《礼记·乡饮酒义》说:“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蠢”非愚,是春之声。蠢动,就是生的启蒙,青春启蒙而生机动,连春下面的小虫儿都苏醒了。繁体“圣”字写为“里”,耳口为王,圣人耳大,能听到冬眠刚苏醒的小虫天籁之声。圣与春的关系,是厚生为圣。
曹植有一首“迷迭香”赋,诵道:“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发晖。”从青春启蒙到“发晖”青春,万物洋溢青春气息,不仅“石涧泠泠流碧水,桃花片片泛青春”,还有“青春鹦鹉,杨柳楼台”,大自然里的青春,花鸟如此,人呢?
杜甫诗云:“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青春启蒙万物无私,白日照耀人世亦无私,因此,被青春启蒙的人,“发晖”青春,也要无私。白居易亦诗:“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
“有道”是厚生,是仁民;青春使万物生生,人来“发晖”,而有民生;以“有道”对“无私”,“青春好”对“白日闲”,如此雍容,是对为政以道的希冀。白日时间化了,青春人生化了,以朴素之美寓焉。
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于耕田,终于饭碗,这,就是民生。
“青春终日雨”,年成是自然的詩,更是民生的诗,诗人“最怜滋陇麦”。为了心中那个好年成,他不恨苦雨绵绵打湿了林中莺,打断了莺的歌声。为了民生,诗人放下情调,期待“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
青春之于民生,是一首素朴的诗。醒春的日子,生命呼唤生命,万物复苏,青色漫染大地,传递生的消息。春,也许就定格在一个日出的早晨,古老的村落民居,东门大开,炊烟缕缕,驱散了春寒裹着的睡意在晨曦中隐退,村民肩着锄,牵着牛,缓步向田。身后,鸡鸣犬吠,捣衣涤涮,一派暖意,为出耕的人留下晚归的期待,支撑了一片生的苦乐滋味。
远山近水,田陌曲线,当人与耕牛一同踏入清冷的水田,一锄一铲埋下生命的种子之际,春主生,这无言的造化,感天动地,给山野带来一种农业文明的厚生样式。
宋人还“喊山”,叫擂鼓催春,在催促雷声中模仿雷声催醒茶芽,是造物主赐给茶农的厚生智慧。初春,晨曦染天青,草木还在憨睡,茶农们摆齐锣鼓,润好喉咙。嗵,一槌子下来,霎时,锣鼓喧天,喊声动地。我家茶,快发芽!呼天喊地,与自然一齐造化,这应该是最感人的天人合一场景了。
青春之于民生,是如此简朴,而对于个人化的人生,却很丰富。
花与美人,都是青春标志,一是自然美的标志;一是自由美的标志。唐朝诗人胡幽贞“题西施浣纱石”,叹曰:“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这是自然美向自由美的叹服,是自然性的花之美,向自由化的人性美的叹眼。
唐人诗意里,多有这般自由美的显示,不仅有美女,还有美少年。“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连对功名的追求,都这般自由活力。极尽富贵后,那少年却日暮吹箫,似有几许悲凉提示在心头……那滋味儿,是一份对于青春的担忧,在宋词里发展起来了。
宋人病了,是青春病,医方里有“青春丸”一味,用“川芎各一两五钱”制成,那丸儿,专治少年梦高坠下、水溺、行似踏空的青春梦。因此,宋词里,多下“青春丸”,兼治那“人比黄花瘦”。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宋人少自信,怕青春溜走,不得已,又去喝酒,“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青春已半阑,肌骨非因惆怅瘦,惜花那忍摘花餐。”
青春如此阴柔,还唱什么“大江东去”的高调?怀一怀古人青春焕发,叹一叹自己“早生华发”,再看一看江中月,喝一点杯中酒,也就罢了。
从天地人的格局里,真正理解了青春本质的还是孔子。某日,孔子与门人相聚,说:各言尔志吧。
子路年长,率先发言,说道:我的志向是治理兵车千乘之国。孔子听了,莞尔不语。冉有见此,就低调了一些,说:我只想治理个六七十里地的小国,让人民吃饱肚子。孔子依然笑笑,不语。于是,公西华就更低调了,说:我谈不上什么治国,只想穿上礼服,替诸侯司仪,招待宾客。
一个比一个谦虚,可孔子还是不言语。时曾皙正在弹琴,孔子就让他来说说看。曾皙便起身回答:我没有他们那么大的志气。孔子鼓励他说下去,他说:我愿在春天三月里,穿上便衣,同几位朋友,带几个孩子,到沂水河去洗澡,在求雨台上乘风,唱唱歌就回去。
这样的回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休闲第一了。可没想到,孔子竟然大加赞扬。学生们都糊涂了,他们心想:老师平时要我们关心政治,立志当然要政治第一,可没想到老师变了。
青春以生来启蒙万物,孔子用美来启蒙人生;青春予万物以自然美,孔子予人生以自由美。曾子在春天来临时唱歌,就是对自由美的觉悟。此番新觉悟,超越了食与兵的原教旨,所以连子路都不知。其意味,来自春天三月的启示,如青春启蒙万物一样,孔子用青春来启蒙政治。
古人说:东方吉,春位东,东主生,是厚生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