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细节描写能力较薄弱,所塑的人物形象干瘪模糊,缺少灵性。在语文教材中,成功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精彩的细节描写俯拾即是,它们极具代表性,是阅读的范本。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选取典型细节描写的句子,开展品读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提高写作技能。
关键词: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阅读教学
从小学到中学,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说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老朋友”。但面对这位“老朋友”,大多数学生写老师是“知识渊博”,写母亲是“两鬂斑白”,写同学是“聪明伶俐”,人物形象符号化,缺少灵性。原因之一是学生细节描写能力较薄弱。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下面笔者谈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选角度,抓住特征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对作品的艺术性是有害的。”可见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最能体现作品主题的角度进行刻画。
如鲁迅的《孔乙己》“长衫”这一典型衣着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经济地位如“短衣帮”的孔乙己却“穿长衫”,而且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个穷困潦倒、好逸恶劳、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又如“便排出九文大钱”,“排”这个动作,既显示穷困的孔乙己摆阔,内心得意的心理,又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被人欺凌,所以他以这种方式找回面子。一个“排”字,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困潦倒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在品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先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反复诵读,然后圈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词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最后全班交流体会。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评析交流,从而明白细节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刻画,而不能面面俱到。
二、锤炼词语,力求传神
一篇文章如果有了鲜活而独特的细节,也就有了亮点,人物才会血肉丰满,性格才会鲜明,达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因此在细节描写中,精心锤炼词语,力求一字传神显得尤为重要。
如《范进中举》:“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四个动词把胡屠户口是心非、嗜钱如命、虚伪做作的丑态跃然纸上。
品味这段话时,学生默读后思考:文段表现了胡屠户的什么性格特征?你觉得哪个字词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换个词行不行?在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反复推敲词语,学生自然会借鉴写法,举一反三,在作文中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表情达意。
三、妙用修辞,生动形象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在细节描写中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使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如《列夫·托尔斯泰》:“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比喻和夸张联袂,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外貌特征,而且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又如赏析《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合上书,托尔斯泰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什么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吗?品读后,请学生也用上一两种修辞,写一写本班的一个人。学生从品析到练笔,从模仿到运用,写作水平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巧用环境,烘托渲染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根源。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与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的“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此处的细节描写渲染了教室的安静,衬托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在品析环境描写的句子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读,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作用,品读后有时还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扩写。遇到比较优美、精典的语段时还要求学生把它抄录并背诵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五、追求真实,以情动人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真实,是细节的生命。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文章会黯淡无光,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作家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如朱自清的《背影》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时的艰难与努力的情景进行了特写,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文章字字珠玑、句句深情,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作者写得如此催人泪下,一是他的真切感受,二是他特写最感人的瞬间之前有层层铺垫,之后还用自己的感受去烘托。对于这种至情至深的文章,要让学生多多诵读,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感悟写法。课后应要求学生多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遇到自己心有所感触的瞬间一定要及时写在日记本里。“以我手写我心”,学生感悟得多,积累得多,自然在写作时能真情流露、妙笔生花。
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会使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使文章文采飞扬。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刻画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1.
[2]老舍.我怎样写小说.译林出版社,2012-05-01.
关键词: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阅读教学
从小学到中学,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说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老朋友”。但面对这位“老朋友”,大多数学生写老师是“知识渊博”,写母亲是“两鬂斑白”,写同学是“聪明伶俐”,人物形象符号化,缺少灵性。原因之一是学生细节描写能力较薄弱。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下面笔者谈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选角度,抓住特征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对作品的艺术性是有害的。”可见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最能体现作品主题的角度进行刻画。
如鲁迅的《孔乙己》“长衫”这一典型衣着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经济地位如“短衣帮”的孔乙己却“穿长衫”,而且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个穷困潦倒、好逸恶劳、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又如“便排出九文大钱”,“排”这个动作,既显示穷困的孔乙己摆阔,内心得意的心理,又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被人欺凌,所以他以这种方式找回面子。一个“排”字,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困潦倒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在品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先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反复诵读,然后圈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词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最后全班交流体会。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评析交流,从而明白细节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刻画,而不能面面俱到。
二、锤炼词语,力求传神
一篇文章如果有了鲜活而独特的细节,也就有了亮点,人物才会血肉丰满,性格才会鲜明,达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因此在细节描写中,精心锤炼词语,力求一字传神显得尤为重要。
如《范进中举》:“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四个动词把胡屠户口是心非、嗜钱如命、虚伪做作的丑态跃然纸上。
品味这段话时,学生默读后思考:文段表现了胡屠户的什么性格特征?你觉得哪个字词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换个词行不行?在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反复推敲词语,学生自然会借鉴写法,举一反三,在作文中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表情达意。
三、妙用修辞,生动形象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在细节描写中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使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如《列夫·托尔斯泰》:“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比喻和夸张联袂,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外貌特征,而且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又如赏析《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合上书,托尔斯泰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什么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吗?品读后,请学生也用上一两种修辞,写一写本班的一个人。学生从品析到练笔,从模仿到运用,写作水平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巧用环境,烘托渲染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根源。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与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的“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此处的细节描写渲染了教室的安静,衬托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在品析环境描写的句子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读,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作用,品读后有时还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扩写。遇到比较优美、精典的语段时还要求学生把它抄录并背诵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五、追求真实,以情动人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真实,是细节的生命。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文章会黯淡无光,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作家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如朱自清的《背影》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时的艰难与努力的情景进行了特写,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文章字字珠玑、句句深情,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作者写得如此催人泪下,一是他的真切感受,二是他特写最感人的瞬间之前有层层铺垫,之后还用自己的感受去烘托。对于这种至情至深的文章,要让学生多多诵读,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感悟写法。课后应要求学生多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遇到自己心有所感触的瞬间一定要及时写在日记本里。“以我手写我心”,学生感悟得多,积累得多,自然在写作时能真情流露、妙笔生花。
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会使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使文章文采飞扬。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刻画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1.
[2]老舍.我怎样写小说.译林出版社,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