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以此为代价的是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截止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55万,占总儿童21.88%。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两地,缺失了父母亲的关爱和陪伴。更让人担忧的是,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入手,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原因,旨在探索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意见性的帮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儿童心理学;成因;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4个月或全年累计6个月以上,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截止2016年8月,云南省留守儿童共计达121.34万人,这些儿童留守较早,有32%的儿童不到6岁就被留守。被留守的孩子由单亲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自我监护、隔代监护,其中隔代监护的儿童约占一半。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1.生活环境
云南是以山区为主的省份,山地、高原、丘陵居多,只有极少数的平原坝子。经济发展发面,云南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样的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为了生计不得不向城市转移。然而,留下的仅仅是老人和孩子。农村老人不仅要浇水种菜,还要养猪养鸡,以维持日常生活。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不仅要做作业,还要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而且,在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农村,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生病无法及时就医也是普遍存在的。
2.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性格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佳时期。而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样的重要时期,恰恰失去了父母亲的陪伴和鼓励,因此常被同学嘲笑和或被教师冷落,这使得大部分儿童产生自卑、孤僻、任性、冷漠、逆反等心理问题。
3.教育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不愿意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期望不高。更有甚者,由于从小行为习惯、品德礼貌的培养不当,在学校生活里,常出现顶撞教师、违反校规、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儿童的成长,而且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甚至辍学的情绪,在缺乏良好的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有的孩子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而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和父母分离,得到的是分离的家庭,分离的情感。隔代教育下的儿童,缺乏父母的教导和榜样作用,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如:自私、懒惰、不讲卫生等。
(二)学校教育
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重视度不够。普遍农村中小学整体师资水平还不够高,多数以“抓升学率”为主,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从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讲,广大农村学校并没有做到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有着特殊的家庭情况,缺失父母的爱,得不到同龄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未能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以其生活、学习、心理上充分的指导和关怀。
(三)社会环境
广大农村缺乏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缺乏绿色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云南省是一个多农村、少城市的省份,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大部分社区配备了社区医疗卫生所,但偏远山区还是没有医疗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如城市好,这使得大部分优秀教师往城市跑。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探索
(一)家校联合
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兒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得还不够。他们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师和学校的事,父母责任意识的缺失导致他们很少主动与学校或者教师联系,这对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无形的阻碍。因此,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留守儿童家长应经常向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跟他们接触最多的不是父母,而是教师。
(二)学校主导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时光也是他们最难忘的时光。教师应该多对留守儿童给与关怀和照顾,多与他们进行谈話交流,密切关注其心理、情绪的变化。深入挖掘农村留守儿童求学成功的例子,借助主题班会的时间大力宣传榜样示范。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并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
(三)社会支持
社会上可以组织志愿者群体,在寒暑假期间去往农村为农村留守儿童做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生活帮扶等。例如,我校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生部就组织研一志愿者去玉溪的一个社区为留守儿童作为期两期的支教活动。这类活动,不仅为农村留守儿童增长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倍感到来自社会群体的关爱。社区可加大对文化设施的经济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图书阅览室,并主动或发动社会群体捐献书籍;为儿童建立娱乐设施活动场所,让其休息之时,可以锻炼身体、愉悦精神。
(四)解决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根源问题是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贫穷的生活状况。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源还是在兴经济。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例如怒江大峡谷。政府应加大对云南省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却贫穷落后地区的开发和投资力度,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量招商引资,为农村吸入鲜活的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建立健全完善经济政治制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带动当地的经济。
参考文献:
[1]方白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大学报,1997(2):232-236.
[2]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 吴念阳.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2004,27(4):821-816.
[4]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庄华峰.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大学出版社,2005.
[6]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陶红(1993.10—),女,汉族,籍贯:云南昆明,学生,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儿童心理学;成因;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4个月或全年累计6个月以上,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截止2016年8月,云南省留守儿童共计达121.34万人,这些儿童留守较早,有32%的儿童不到6岁就被留守。被留守的孩子由单亲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自我监护、隔代监护,其中隔代监护的儿童约占一半。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1.生活环境
云南是以山区为主的省份,山地、高原、丘陵居多,只有极少数的平原坝子。经济发展发面,云南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样的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为了生计不得不向城市转移。然而,留下的仅仅是老人和孩子。农村老人不仅要浇水种菜,还要养猪养鸡,以维持日常生活。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不仅要做作业,还要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而且,在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农村,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生病无法及时就医也是普遍存在的。
2.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性格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佳时期。而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样的重要时期,恰恰失去了父母亲的陪伴和鼓励,因此常被同学嘲笑和或被教师冷落,这使得大部分儿童产生自卑、孤僻、任性、冷漠、逆反等心理问题。
3.教育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不愿意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期望不高。更有甚者,由于从小行为习惯、品德礼貌的培养不当,在学校生活里,常出现顶撞教师、违反校规、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儿童的成长,而且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甚至辍学的情绪,在缺乏良好的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有的孩子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而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和父母分离,得到的是分离的家庭,分离的情感。隔代教育下的儿童,缺乏父母的教导和榜样作用,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如:自私、懒惰、不讲卫生等。
(二)学校教育
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重视度不够。普遍农村中小学整体师资水平还不够高,多数以“抓升学率”为主,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从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讲,广大农村学校并没有做到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有着特殊的家庭情况,缺失父母的爱,得不到同龄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未能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以其生活、学习、心理上充分的指导和关怀。
(三)社会环境
广大农村缺乏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缺乏绿色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云南省是一个多农村、少城市的省份,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大部分社区配备了社区医疗卫生所,但偏远山区还是没有医疗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如城市好,这使得大部分优秀教师往城市跑。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探索
(一)家校联合
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兒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得还不够。他们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师和学校的事,父母责任意识的缺失导致他们很少主动与学校或者教师联系,这对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无形的阻碍。因此,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留守儿童家长应经常向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跟他们接触最多的不是父母,而是教师。
(二)学校主导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时光也是他们最难忘的时光。教师应该多对留守儿童给与关怀和照顾,多与他们进行谈話交流,密切关注其心理、情绪的变化。深入挖掘农村留守儿童求学成功的例子,借助主题班会的时间大力宣传榜样示范。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并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
(三)社会支持
社会上可以组织志愿者群体,在寒暑假期间去往农村为农村留守儿童做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生活帮扶等。例如,我校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生部就组织研一志愿者去玉溪的一个社区为留守儿童作为期两期的支教活动。这类活动,不仅为农村留守儿童增长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倍感到来自社会群体的关爱。社区可加大对文化设施的经济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图书阅览室,并主动或发动社会群体捐献书籍;为儿童建立娱乐设施活动场所,让其休息之时,可以锻炼身体、愉悦精神。
(四)解决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根源问题是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贫穷的生活状况。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源还是在兴经济。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例如怒江大峡谷。政府应加大对云南省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却贫穷落后地区的开发和投资力度,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量招商引资,为农村吸入鲜活的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建立健全完善经济政治制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带动当地的经济。
参考文献:
[1]方白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大学报,1997(2):232-236.
[2]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 吴念阳.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2004,27(4):821-816.
[4]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庄华峰.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大学出版社,2005.
[6]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陶红(1993.10—),女,汉族,籍贯:云南昆明,学生,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