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英语课堂中教师喜欢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对处于四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依靠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记忆。忽略了对故事和文章的整体理解,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深入到英语的环境中,对于三年级刚接触英语不久的学生他们还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并且有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针对这两个问题,采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是最为合适的,由于英语绘本是纯正的外文书,并且是图文并茂的书籍。通过对英语绘本的阅读能让学生保持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養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绘本;阅读;四年级;逻辑
绘本作为儿童优秀的阅读素材,其蕴含的价值和功能己被广泛地接受和付诸实践,绘本教学已经在幼儿园广泛的使用。但在小学,特别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是想对较少的。通过在小学四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绘本教学的实践研究,让教师积累绘本资源,给学生提供接触原汁原味英语的机会,感受英语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此做到让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利用绘本阅读教学,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低年级英语绘本阅读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改进和完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重视低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体系。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英语绘本的应用是否可以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的兴趣?
(2)英语绘本的应用是否可以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2.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中,笔者以龙泉街道中心中学四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验教学。本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以三年级为起点的,两个班也是由同一个老师执教,英语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一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一个为对照班。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英语,对于英语的学习还有很大的兴趣,并不能测出其对英语感兴趣的程度。三四年级又同属于小学的中年级段,所以选取四年级的学生最为合适。
3.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了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访谈法:通过实验前后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对于学习英语兴趣的变化。
(2)问卷调查法:在实验的前后,设置相同的一份问卷调查关于对应于的看法等问题,通过分析实验前后的问卷结果,分析绘本的使用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测试法:实验开始前,两个班学生都参加了2016~2017第二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考试结果作为前测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两个班级参加2017~2018第二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考试结果作为后测结果。笔者利用 excel软件对两次测得的成绩分别进行统计,在试验后通过 SPSS分析两次测试的结果,旨在了解绘本的使用是否可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二、结果预测和结果讨论
笔者认为实验的结果为英语绘本阅读可以提高四年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什么会得出此结论,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首先,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数码、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应运而生,继而打开了图像时代的新纪元。图像在语言文化逐渐向视觉文化转换中成为一种新潮流,并渗透到大众生活中。阅读方式也从过去由文字阅读折射出抽象思维,转变到现在由图像阅读折射出形象思维。以满足儿童的特殊阅读需求而得到了发展,也因此使之成为图像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了英语课程开设的价值,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最后,因为小学中年级是正式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对于起始年级学习英语的学生而言,如何使学生对一门新的课程产生兴趣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持续下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上面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英语绘本在英语阅读中的使用是十分合理的,并且会发挥对四年级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人们用文字记录语言,而艺术化的语言就是文学,将文学融入英语阅读教学不但能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欣赏文学语言。儿童文学本是专门为青少年和儿童编写的,并且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就是喜欢有趣味、奇幻的材料,所以它是值得探究的英语教与学的资源。英文绘本是以英语语言表述的图画故事书,显然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类属,融合了视觉与语言艺术,是一种很好的英语教学资源和拓展材料。同时,也可以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所以笔者认为绘本的使用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宋玉萍.图式理论指导下“以读促写”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苏卫兵.运用图式理论训练学生作文谋篇能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3]李春兰.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1(03).
[4]项丽玛.图式理论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马新志.写前准备—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关键词:绘本;阅读;四年级;逻辑
绘本作为儿童优秀的阅读素材,其蕴含的价值和功能己被广泛地接受和付诸实践,绘本教学已经在幼儿园广泛的使用。但在小学,特别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是想对较少的。通过在小学四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绘本教学的实践研究,让教师积累绘本资源,给学生提供接触原汁原味英语的机会,感受英语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此做到让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利用绘本阅读教学,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低年级英语绘本阅读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改进和完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重视低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体系。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英语绘本的应用是否可以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的兴趣?
(2)英语绘本的应用是否可以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2.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中,笔者以龙泉街道中心中学四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验教学。本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以三年级为起点的,两个班也是由同一个老师执教,英语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一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一个为对照班。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英语,对于英语的学习还有很大的兴趣,并不能测出其对英语感兴趣的程度。三四年级又同属于小学的中年级段,所以选取四年级的学生最为合适。
3.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了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访谈法:通过实验前后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对于学习英语兴趣的变化。
(2)问卷调查法:在实验的前后,设置相同的一份问卷调查关于对应于的看法等问题,通过分析实验前后的问卷结果,分析绘本的使用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测试法:实验开始前,两个班学生都参加了2016~2017第二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考试结果作为前测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两个班级参加2017~2018第二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考试结果作为后测结果。笔者利用 excel软件对两次测得的成绩分别进行统计,在试验后通过 SPSS分析两次测试的结果,旨在了解绘本的使用是否可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二、结果预测和结果讨论
笔者认为实验的结果为英语绘本阅读可以提高四年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什么会得出此结论,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首先,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数码、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应运而生,继而打开了图像时代的新纪元。图像在语言文化逐渐向视觉文化转换中成为一种新潮流,并渗透到大众生活中。阅读方式也从过去由文字阅读折射出抽象思维,转变到现在由图像阅读折射出形象思维。以满足儿童的特殊阅读需求而得到了发展,也因此使之成为图像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了英语课程开设的价值,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最后,因为小学中年级是正式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对于起始年级学习英语的学生而言,如何使学生对一门新的课程产生兴趣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持续下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上面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英语绘本在英语阅读中的使用是十分合理的,并且会发挥对四年级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人们用文字记录语言,而艺术化的语言就是文学,将文学融入英语阅读教学不但能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欣赏文学语言。儿童文学本是专门为青少年和儿童编写的,并且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就是喜欢有趣味、奇幻的材料,所以它是值得探究的英语教与学的资源。英文绘本是以英语语言表述的图画故事书,显然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类属,融合了视觉与语言艺术,是一种很好的英语教学资源和拓展材料。同时,也可以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所以笔者认为绘本的使用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宋玉萍.图式理论指导下“以读促写”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苏卫兵.运用图式理论训练学生作文谋篇能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3]李春兰.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1(03).
[4]项丽玛.图式理论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马新志.写前准备—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