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再解读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zhou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鲁迅在《祝福》中三次描写到了祥林嫂的外貌形态,这三次外貌描写暗含了事情发展的三个时间节点,同时也代表了祥林嫂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本文就将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入手进行人物形象再解读,从人生状态、劳动能力和精神状况等方面分析其貌相背后的“生死存亡”。
  关键词:祥林嫂 形象分析
  一、文中的三次肖像描写顺序调整
  鲁迅在《祝福》这篇小说当中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我”回到多年未归的鲁镇后遇到了风烛残年的祥林嫂开头,在此文中第一次对祥林嫂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描写,接着以第二天得知祥林嫂的死讯为结果,便开始重头写祥林嫂来到鲁镇之后的故事,祥林嫂先后两次来到鲁镇,各有一次肖像描写。本文按照祥林嫂在鲁镇生活时间的先后为序将原文中出现的三次肖像描写进行了调整,主要是以下三次:
  1、祥林嫂初次来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这时的祥林嫂年轻有力,吃苦耐劳,精力旺盛,精神还算比较振奋。
  2、祥林嫂再次变成寡妇来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着装与旧时相同,不同的是此时的祥林嫂精神上已经受到了重创,干活也没有之前利索。
  3、“我”回到鲁镇后见到的临死前的祥林嫂:
  “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所见到的祥林嫂已经近乎一个乞丐,劳动能力尽失,她面容枯槁,精神萎靡。
  姑且将这三次对于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的顺序简称为:初次到鲁镇——再次到鲁镇——“我”回鲁镇后。通过原文可以很容易分析出来,祥林嫂在这三次外貌描写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是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我将这三种状态概括为:求生——求存——求死。
  二、初次来到鲁镇:逃离婆家的逼迫改嫁以求生
  祥林嫂不是鲁镇人,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身上隐藏着对婆家的背离,她不愿意被自己的婆婆逼迫着改嫁其他男人,一心守节。当时的祥林嫂正年轻力胜,肖像描写中作者对她穿着打扮描写较多,脸色有点红润,读不出太多的苦痛意味。假设祥林嫂第一次就没有逃出来,而是被婆家很顺利地嫁到大山里,祥林嫂也无须担心她的未来没有归处,她总是有落脚的地方。她只是希望能逃离婆家的逼迫,能够争得一点自己的选择,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因此我将这一阶段称为称为祥林嫂的求生期。
  这一时期的祥林嫂吃苦耐劳,过年做福礼的时候全她一人承担,寡言但有生气,劳动能力和精神状况都是不错的,至少这时的她心怀希望远远超过于绝望,她并不麻木,她还有着追求新生的意识。
  三、第二次来到鲁镇:丧夫丧子的惨境里求存
  祥林嫂二次守寡已是人生之大不幸,唯一的寄托孩子阿毛的死更加剧了祥林嫂的不幸,精神寄托的丧失,物质上的贫瘠,且又被夫家的大伯赶出门,无安身之处,这时的祥林嫂在精神上遭受重创,无论是出于母亲对孩子的心疼、还是出于妻子对夫家的愧疚、还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的依托,祥林嫂此时已然是悲剧人物了,雪上加霜的是,这时的她没有去处,她所寻找的出路则仅仅是为了活着,为了生存,故此我将这一时期称为祥林嫂的求存期。
  这时的祥林嫂脸颊已失血色,眼神没有之前精神,文中也可得知祥林嫂爱絮叨,重复的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手脚远没有之前麻利,精神状态大不如从前。
  四、“我”回到鲁镇之后:沦为乞丐后问死不求生
  且看“我”回到鲁镇后看到的祥林嫂,这时的她已经失去了悲哀的神色,已痛苦到麻木,整个人就是行尸走肉,只有眼珠字转一下,才会让人感觉到她是一个活物,她被鲁四爷赶了出来,无人收留,祥林嫂沦为乞丐,捐门槛以赎罪本是求生求存的希望,最后却化为压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她问 “我“关于人死后的问题,含混不清的回答加剧了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活着的时候就很不幸很痛苦的人才会寄希望于死后的世界,祥林嫂担心自己的捐的门槛不能帮自己输掉太多的罪,担心自己死后去了地狱还是会像活着的一样过得很艰难甚至面临更加残酷的惩罚,她的思想里面对生已绝望,对死却仍怀有一丝希望。
  这时的祥林嫂乞讨为生,劳动能力尽失,精神已是萎靡不振,一心问死,这一阶段可认为是祥林嫂的求死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无法重演。历史课堂是传递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课堂 提高效率  历史是民族之根本,“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历史不仅仅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它更多的让我们了解自己及所在社会的存在意义。赫尔巴特曾说:“历史应当是人类
【摘要】密度是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年龄、木材产量和木材规格。确定合理的密度时,应考虑到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林木个体间的关系,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希望培育的材种的径级,同时还要考虑所培育的材种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杨树;造林密度;效益研究  杨树是喜光的阳性树种,生长快,树体高大,树冠庞大,
内容摘要:汤素兰的《笨狼和小红帽》,既延续已有的系列,又创新地重写经典童话。感发现实,表达生态伦理的主题。以后现代思想指导,运用拼贴、戏仿、挪用等,丰富和完善了幽默手法及风格;以互文性的改编,进行本土化的改造。高概念等的设计,都体现了创作的自由和智慧。  关键词:汤素兰 笨狼和小红帽 生态伦理 后现代 改编  湖南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长篇童话《笨狼和小红帽》(以下引用该书不再注明),是笨狼系列的第
我国北方玉米杂交制种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土壤肥力瘠薄,伏天干旱与高温,持续时间长,产后技术服务与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本文结合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农业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对上述主要制约因素的解决措施与对策。  1.制约因素  1.1春季干旱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年性的旱情频繁,春季风沙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降水稀少,土壤水分蒸发快,墒情亏缺严重,给春播作物,特别
内容摘要:本文分别从形象塑造、情节构思、细节描写、主题开掘等几个方面对作家晓苏的《妇女主任张开凤》小说的可读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妇女主任张开凤》 可读性  近读晓苏发在《鸭绿江》2017年第5期的短篇小说《妇女主任张开凤》,我就由衷地感到,这是一部倍具可读性的佳作。作如此表述,自然是有其理由的。  一、独特的形象塑造  《妇女主任张开凤》人物形象的独特塑造,是其可读性的重要标志。而选取生活
我国人口百分之七十是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是首要的一个问题,更是我国深化改革以及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然而这个人口最多的
内容摘要:将叙事学理论与报告文学批评相结合,对于分析报告文学有很大的意义。本文运用叙事文学理论,从叙事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伦理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叶多多的报告文学《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关键词:叙事话语 叙事结构 叙事伦理  新世纪以来,在报告文学批评界,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分析报告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叙事学分析方式对于拓展当前这种纪实性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叙事学大师热奈特将叙事主义分
【摘要】密山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从2002年至今已经有十年之久,工程的实施给我市带来的效益有目共睹,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工程运作过程中,也呈现出了问题和困惑,从本人参与退耕还林工作角度,对本市退耕还林做以如下调查。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   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
小说中的妇女主任张开凤,颠覆了我心目中固有的传统妇女主任的形象。她贤慧、善良、孝顺、实诚、敬业、担当、隐忍,不空洞,不讲大话空话。作者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农村妇女主任
【摘要】近年来,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仍存在不按规程进行伐区调查设计和伐区作业等违规、违法采伐林木问题,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森林采伐工作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森林采伐合理化的發展策略。  【关键词】森林采伐;现状;发展;策略  0.引言  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出台以及林权制度的不断改革推进,林木的经济价值越发凸显,群众对林木栽植、使用、销售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林业部门在森林采伐管理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