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要提升住宅品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增强全体市民的居住舒适感,使南京成为创业者和青年人向往、南京人自豪、外来人羡慕的宜居城市。南京只有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适当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尽快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努力实现“住有宜居”,全面提升居住品质,不断提高住有宜居条件,才能进一步提高南京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宜居条件。
区域建设难题制约城市建设
与许多城市一样,南京政府部门一度追求短期物质利益而忽视长期社会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种种东施效颦景象,实际上是重地方经济发展、轻城市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南京建设主管部门表现出对南京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南京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对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对南京经济发展速度的浮躁。
首先,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江北区域交通、医疗、生活、教育等设施相对滞后,住房项目市政配套规划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北房地产建设、市场、管理的成熟发展,影响了大规模区域住宅品质的提高。
其次,部门联动机制仍现薄弱。城市品质的提高涉及到省、市、区,甚至部分街道、社区以及几乎所有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部门。而目前全市综合协调力度偏小,城市品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有些职能部门支持力度还十分不够;最后,老旧片区改造融资引资难。存在着前期启动资金筹集难、项目贷款难、引资难、拆迁难等问题。
以市场为主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既然意识到问题,就到了回归的时候了。一方面,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培育住宅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实现各层次市场协调联动,通过持续政策建设和创新,推进“高收入阶层通过市场买得起住房,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租得起房,低收入阶层通过住房保障住得上房”,尽快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地区“住有宜居”的战略实施。保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以市场为主渠道解决好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
另一方面,强化住房保障,完善构建住房供应和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同时,加大了旧小区综合整治、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优化居住环境,提升住房品质,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的崭新南京载体。
此外,科学规划、设计新建商品住房,完善交通、医疗、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改善住宅结构,节能减排,合理设计户型结构,促进集约用地,加强小区绿化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景观环境高起点、旧小区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配套设施。不断推进建设和谐宜居的崭新南京的步伐。
切实提高楼盘品质
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健康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首先要明确新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实现“住有宜居”为中心;实现“两个基本”,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危旧房片区改造;突出“三个重点”,即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以危旧房片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即小区出新和房屋整治)为重点,逐步提升群众居住品质;以抑制房价较快上涨为重点,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健康发展。
二是落实新举措。稳定一个市场,即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完善一大保障,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保障方式;推进三项工程,即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危旧房改造、旧住宅区综合整治等住房民生工程;落实四项制度,即落实廉租住房、危旧房改造、旧住宅区综合整治、人才住房等保障制度。
三是确立新目标,即保持全省领先、创造全国一流,以落实“住有宜居”的优异业绩,为建设南京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诚实服务群众。
提高我市新建楼盘的整体品质。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住宅建设的区域分布结构,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推广和应用新材料、节能技术理念,建设环境优美宜人、套型经济舒适和设施配套完善的新楼盘。对新建住宅小区,做好景观环境建设,提高小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规划设计要高起点,坚持全面性,前期方案要做到区内整治与区外整治相一致,空中整治与地下网管整治相结合,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工程整治与文化挖掘、历史保护相平衡,区内道路功能、风格与城市规划、发展要求相衔接,提高我市新建楼盘的整体品质挡次。加强廉租住房、保障住房建设,做到住房保障“保障内容全闭合、保障方式全覆盖、保障区域全定位”,抓紧廉租住房、人才住房建设。强化综合整治、危旧房改造。坚持注重民生的要求,采取规费减免、保障支撑等多项政策,实施重点小区综合整治、危旧房改造等工程。
深入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加强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抓好社区公益配套设施建设,如加大车库配建力度,方便居民停车,完善社区活动用房、医疗、生活用房等,方便居民休闲和生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广大业主提供舒适、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让群众住得安全、放心,努力提升了全市人民居住生活品质。扭转政府服务到作为取向。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逐步搬迁高能源、高污染企业,工业布局逐步转向郊县,把服务经济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取向;优化城乡布局,依托主城区整合城乡资源,建好河西、江宁、仙林、浦口等重点居住区域,带动产业、就业、居住等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升建设品味,加强对建筑形态、风格、色调的总体设计和精细设计,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加大江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
快过江通道的建设和管理。
深化城市和谐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1)可持续发展兴市。可根据我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特点,通过市场机制,经营我市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如:中山陵风景区、秦淮河风光带、明清文化、民国建筑,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打造旅游、休闲品牌,走“以城养城、以城兴城”可持续经营发展的路子。(2)公众参与谋市。我市市民总体素质较高,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群策群力。(3)科学高效管市。按照“责任权利统一、事权财权统一、管人管事统一”的原则,遵循系统化、市场化、社会化和长效化的思路,制定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我市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行城市科学管理体系,从而达到高效能管理城市的目标。(4)生态环境秀市。加快我市紫金山、玄武湖、沿江区域的生态建设步伐,以使山水、城市、人文充分融合,倡导持续、低碳、绿色生态,形成舒适工作和品位生活环境。
我们知道,当前南京城市管理和建设是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应肩负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责任。通过城市管理和建设,不但要为人们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等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南京城市精神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南京城市文化积淀、提升的结果。南京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精神的追求,转化为城市市民的文化自觉:进行更全面地审视,更仔细地找寻,实现更深入地探索,更高效地跨越。我们要避免南京城市精神的衰落,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逐步根治与许多城市一样的“城市病”,就应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具备应有的文化视野,用伶俐的文化意识和磊落的政治气魄来指导南京城市建设和管理。
区域建设难题制约城市建设
与许多城市一样,南京政府部门一度追求短期物质利益而忽视长期社会文化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种种东施效颦景象,实际上是重地方经济发展、轻城市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南京建设主管部门表现出对南京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南京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对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对南京经济发展速度的浮躁。
首先,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江北区域交通、医疗、生活、教育等设施相对滞后,住房项目市政配套规划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北房地产建设、市场、管理的成熟发展,影响了大规模区域住宅品质的提高。
其次,部门联动机制仍现薄弱。城市品质的提高涉及到省、市、区,甚至部分街道、社区以及几乎所有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部门。而目前全市综合协调力度偏小,城市品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有些职能部门支持力度还十分不够;最后,老旧片区改造融资引资难。存在着前期启动资金筹集难、项目贷款难、引资难、拆迁难等问题。
以市场为主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既然意识到问题,就到了回归的时候了。一方面,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培育住宅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实现各层次市场协调联动,通过持续政策建设和创新,推进“高收入阶层通过市场买得起住房,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租得起房,低收入阶层通过住房保障住得上房”,尽快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地区“住有宜居”的战略实施。保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以市场为主渠道解决好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
另一方面,强化住房保障,完善构建住房供应和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同时,加大了旧小区综合整治、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优化居住环境,提升住房品质,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的崭新南京载体。
此外,科学规划、设计新建商品住房,完善交通、医疗、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改善住宅结构,节能减排,合理设计户型结构,促进集约用地,加强小区绿化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景观环境高起点、旧小区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配套设施。不断推进建设和谐宜居的崭新南京的步伐。
切实提高楼盘品质
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健康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首先要明确新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实现“住有宜居”为中心;实现“两个基本”,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危旧房片区改造;突出“三个重点”,即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以危旧房片区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即小区出新和房屋整治)为重点,逐步提升群众居住品质;以抑制房价较快上涨为重点,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健康发展。
二是落实新举措。稳定一个市场,即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完善一大保障,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保障方式;推进三项工程,即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危旧房改造、旧住宅区综合整治等住房民生工程;落实四项制度,即落实廉租住房、危旧房改造、旧住宅区综合整治、人才住房等保障制度。
三是确立新目标,即保持全省领先、创造全国一流,以落实“住有宜居”的优异业绩,为建设南京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诚实服务群众。
提高我市新建楼盘的整体品质。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住宅建设的区域分布结构,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推广和应用新材料、节能技术理念,建设环境优美宜人、套型经济舒适和设施配套完善的新楼盘。对新建住宅小区,做好景观环境建设,提高小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规划设计要高起点,坚持全面性,前期方案要做到区内整治与区外整治相一致,空中整治与地下网管整治相结合,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工程整治与文化挖掘、历史保护相平衡,区内道路功能、风格与城市规划、发展要求相衔接,提高我市新建楼盘的整体品质挡次。加强廉租住房、保障住房建设,做到住房保障“保障内容全闭合、保障方式全覆盖、保障区域全定位”,抓紧廉租住房、人才住房建设。强化综合整治、危旧房改造。坚持注重民生的要求,采取规费减免、保障支撑等多项政策,实施重点小区综合整治、危旧房改造等工程。
深入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加强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抓好社区公益配套设施建设,如加大车库配建力度,方便居民停车,完善社区活动用房、医疗、生活用房等,方便居民休闲和生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居民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广大业主提供舒适、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让群众住得安全、放心,努力提升了全市人民居住生活品质。扭转政府服务到作为取向。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逐步搬迁高能源、高污染企业,工业布局逐步转向郊县,把服务经济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取向;优化城乡布局,依托主城区整合城乡资源,建好河西、江宁、仙林、浦口等重点居住区域,带动产业、就业、居住等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升建设品味,加强对建筑形态、风格、色调的总体设计和精细设计,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加大江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
快过江通道的建设和管理。
深化城市和谐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1)可持续发展兴市。可根据我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特点,通过市场机制,经营我市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如:中山陵风景区、秦淮河风光带、明清文化、民国建筑,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打造旅游、休闲品牌,走“以城养城、以城兴城”可持续经营发展的路子。(2)公众参与谋市。我市市民总体素质较高,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群策群力。(3)科学高效管市。按照“责任权利统一、事权财权统一、管人管事统一”的原则,遵循系统化、市场化、社会化和长效化的思路,制定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我市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行城市科学管理体系,从而达到高效能管理城市的目标。(4)生态环境秀市。加快我市紫金山、玄武湖、沿江区域的生态建设步伐,以使山水、城市、人文充分融合,倡导持续、低碳、绿色生态,形成舒适工作和品位生活环境。
我们知道,当前南京城市管理和建设是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应肩负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责任。通过城市管理和建设,不但要为人们提供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人们提供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等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南京城市精神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南京城市文化积淀、提升的结果。南京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精神的追求,转化为城市市民的文化自觉:进行更全面地审视,更仔细地找寻,实现更深入地探索,更高效地跨越。我们要避免南京城市精神的衰落,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逐步根治与许多城市一样的“城市病”,就应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具备应有的文化视野,用伶俐的文化意识和磊落的政治气魄来指导南京城市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