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林黛玉进贾府》的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困惑:林妹妹进贾府的时候到底有多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原著中找到线索。第二回,有这样的文字:“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交代了黛玉的年龄。接下来,有一句话“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堪堪”应当理解为刚好、恰恰的意思。因此,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时,又过了一年,黛玉六岁,冷子兴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第三回,作者借黛玉之口交代了她与宝玉的年龄关系:“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且看宝黛初见时的对话: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书中的第二回已经交代了,黛玉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读到六岁时恰好一年,然后便和雨村一道进了都中(张如圭报喜,雨村“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于是去“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好求得一个官位。次日,雨村便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书中第二回、第三回的描写,可谓一环扣一环,时间上接得很紧,并无任何跳跃省略之处。林如海的话刚好说明了,贾母派人来接黛玉和黛玉之母去世是在同一年。这与黛玉自己跟宝玉说的“只上了一年学”刚好吻合。由此可见,黛玉到了贾府的时候,是六岁。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同学吃惊黛玉怎么会这么小。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应该是六岁,而应该是十几岁呢?我想这主要有几个原因吧。
第一,黛玉的表现太成熟了
从《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妹妹的性格特点是“细心、敏感与自尊”。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谨慎从事,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这一言一行实在不象一个六岁的孩子能有的表现。我们不禁要问黛玉为何能如此早慧呢?
我们可以从黛玉的父母身上窥见一斑。
林如海和林家的描写在书中不过寥寥数语,但已经交代清楚:“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如海为什么叫“如海”?甲戌侧批曰:“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其实,还有另一重含义。熟悉《红楼梦》里“射覆”的人都知道,“如海”覆的是一个“愁”字。秦少游词:“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黛玉的聪敏伤春大概源于此。
林母贾敏,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但是从贾母的言语之中我们应该感觉得到,贾敏其实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女性,而且深得贾母的宠爱,在贾府的地位极高。且看小说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虽然事隔多年,一个叹字,仍然能够想象当年贾敏的生活。就在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提到“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就在“常听得”处有批语云“三字细”。“细”在何处?细在这三个字表明贾敏生前对林黛玉的教育中,关于贾府知识的教育已经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包括对贾府的总体认知和判断。而这个判断,就是“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家大业大排场大,人心也大。贾敏以一个在贾府生长了十多年的女孩的经验教给女儿的,在贾府生存,就要这样,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不然人多嘴杂人心险恶,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就难怪黛玉会如此早慧、敏感,小心谨慎。
第二,林黛玉的感情萌动不符合年龄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精彩的篇幅。文中借黛玉的眼睛展示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和《红楼梦》中最出彩的两个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王熙凤“恍若神仙妃子”似的装扮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显示了她与众不同的身份。而贾宝玉出场前众多人物对他的介绍,出场时和黛玉的心灵契合,再加上两首《西江月》词,无一不暗示了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的性格以及和黛玉的前世之盟。也许有同学会疑惑一个六岁的孩子就会有感情的萌动吗?有时候,两个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佛教中把这叫做宿慧,这其实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感情萌动,而是曹雪芹在人物预设上就安排好了的“木石前盟”。如果宝黛初会没有这样的心灵感应反倒不象了。
第三,从薛宝钗的年龄往回推,好像中间差了几年
书中第二十二回:“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这段话表明了此时的薛宝钗十五岁。再接着看:“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从这一段又可以看出薛宝钗十五岁的生日,是到了贾府以后过的第一个生日,由此可以推知,寶钗是十四岁进的贾府,宝钗进贾府是在书中第四回。又因为,宝钗大宝玉二岁,宝玉又大黛玉一岁。所以,此时的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何以在第三回时黛玉还是六岁,到了第四回时就变成了十一岁了,中间那五年哪里去了?很明显,中间那五年,被作者省略了,作者省略的正是宝玉和黛玉青梅竹马的童年,也就是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对黛玉说的那些话:“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试想,如果黛玉是九岁以上进的贾府,那么宝玉就已经是十岁多了,他们俩还会“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吗?肯定不会,因为古人十五、六岁就可以结婚了,岂有十多岁还睡在一起的道理,即使是“一个睡在碧纱橱内,一个睡在碧纱橱外面的大床上”。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曾经揣测过,《石头记》是按章回单独装订的。因而曹雪芹如有改动,尽量在每回的回前或末尾进行修补。这就是各种版本之不同处多在回前末尾有歧文的缘故。那么在这一回的末尾,应该还有很多文字,大概是黛玉进府后同宝玉及诸姐妹相处的一段闺阁文字,可惜省掉了。于是“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之后便直接缀了“次日起来”一段,把两件隔了不知多久的事情生生给连到一起去了。
综上所述,事情已很清楚:黛玉初进贾府时的确只有六岁。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原著中找到线索。第二回,有这样的文字:“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交代了黛玉的年龄。接下来,有一句话“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堪堪”应当理解为刚好、恰恰的意思。因此,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时,又过了一年,黛玉六岁,冷子兴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第三回,作者借黛玉之口交代了她与宝玉的年龄关系:“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且看宝黛初见时的对话: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书中的第二回已经交代了,黛玉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读到六岁时恰好一年,然后便和雨村一道进了都中(张如圭报喜,雨村“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于是去“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好求得一个官位。次日,雨村便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书中第二回、第三回的描写,可谓一环扣一环,时间上接得很紧,并无任何跳跃省略之处。林如海的话刚好说明了,贾母派人来接黛玉和黛玉之母去世是在同一年。这与黛玉自己跟宝玉说的“只上了一年学”刚好吻合。由此可见,黛玉到了贾府的时候,是六岁。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同学吃惊黛玉怎么会这么小。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应该是六岁,而应该是十几岁呢?我想这主要有几个原因吧。
第一,黛玉的表现太成熟了
从《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妹妹的性格特点是“细心、敏感与自尊”。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谨慎从事,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这一言一行实在不象一个六岁的孩子能有的表现。我们不禁要问黛玉为何能如此早慧呢?
我们可以从黛玉的父母身上窥见一斑。
林如海和林家的描写在书中不过寥寥数语,但已经交代清楚:“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如海为什么叫“如海”?甲戌侧批曰:“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其实,还有另一重含义。熟悉《红楼梦》里“射覆”的人都知道,“如海”覆的是一个“愁”字。秦少游词:“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黛玉的聪敏伤春大概源于此。
林母贾敏,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但是从贾母的言语之中我们应该感觉得到,贾敏其实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女性,而且深得贾母的宠爱,在贾府的地位极高。且看小说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虽然事隔多年,一个叹字,仍然能够想象当年贾敏的生活。就在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中提到“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就在“常听得”处有批语云“三字细”。“细”在何处?细在这三个字表明贾敏生前对林黛玉的教育中,关于贾府知识的教育已经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包括对贾府的总体认知和判断。而这个判断,就是“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家大业大排场大,人心也大。贾敏以一个在贾府生长了十多年的女孩的经验教给女儿的,在贾府生存,就要这样,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不然人多嘴杂人心险恶,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就难怪黛玉会如此早慧、敏感,小心谨慎。
第二,林黛玉的感情萌动不符合年龄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精彩的篇幅。文中借黛玉的眼睛展示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和《红楼梦》中最出彩的两个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王熙凤“恍若神仙妃子”似的装扮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显示了她与众不同的身份。而贾宝玉出场前众多人物对他的介绍,出场时和黛玉的心灵契合,再加上两首《西江月》词,无一不暗示了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的性格以及和黛玉的前世之盟。也许有同学会疑惑一个六岁的孩子就会有感情的萌动吗?有时候,两个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佛教中把这叫做宿慧,这其实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感情萌动,而是曹雪芹在人物预设上就安排好了的“木石前盟”。如果宝黛初会没有这样的心灵感应反倒不象了。
第三,从薛宝钗的年龄往回推,好像中间差了几年
书中第二十二回:“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这段话表明了此时的薛宝钗十五岁。再接着看:“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从这一段又可以看出薛宝钗十五岁的生日,是到了贾府以后过的第一个生日,由此可以推知,寶钗是十四岁进的贾府,宝钗进贾府是在书中第四回。又因为,宝钗大宝玉二岁,宝玉又大黛玉一岁。所以,此时的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何以在第三回时黛玉还是六岁,到了第四回时就变成了十一岁了,中间那五年哪里去了?很明显,中间那五年,被作者省略了,作者省略的正是宝玉和黛玉青梅竹马的童年,也就是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对黛玉说的那些话:“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试想,如果黛玉是九岁以上进的贾府,那么宝玉就已经是十岁多了,他们俩还会“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吗?肯定不会,因为古人十五、六岁就可以结婚了,岂有十多岁还睡在一起的道理,即使是“一个睡在碧纱橱内,一个睡在碧纱橱外面的大床上”。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曾经揣测过,《石头记》是按章回单独装订的。因而曹雪芹如有改动,尽量在每回的回前或末尾进行修补。这就是各种版本之不同处多在回前末尾有歧文的缘故。那么在这一回的末尾,应该还有很多文字,大概是黛玉进府后同宝玉及诸姐妹相处的一段闺阁文字,可惜省掉了。于是“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之后便直接缀了“次日起来”一段,把两件隔了不知多久的事情生生给连到一起去了。
综上所述,事情已很清楚:黛玉初进贾府时的确只有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