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重视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切实地理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求真求实、批判质疑、探索创新、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150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实验课教学时间不足、考试内容重实践、实验成绩评价方式单一、实验室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改进办法,希望对物理高中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由于高中学业繁重,课堂时间有限,很多需要学生花费时间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学活动变为了教师口头传授或者教学演示,物理实验教学方式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在实验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和改进。
例如,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塔科马大桥垮塌”的短视频,并提出问题:大桥垮塌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中涉及了很多名词概念,学生们必须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前提下才能开展之后的教学活动。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们自学这些概念知识点。学生们很快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掌握了驱动力和受迫振动的概念。此时,笔者提出问题:受迫振动的振幅与什么有关?要求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音叉、锤子、音箱
实验一:敲击音叉,然后放到音箱附近。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音叉的声音变大。
实验二:相同的力度敲击不同的音叉,放到同一个音箱附近,实验发现,不同的音叉声音变大的频率不同。
做完这个实验后,笔者要求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音叉和音箱的频率相同时,声音最大;频率不同时,声音也变大,只是变化的频率不明显。
在本次实验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实验,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实验,让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探究,尝试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关注实验演示,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学生们还不熟练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关注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与教师展开交流,积极解决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进行“探究光的全反射”这一实验时,笔者创设了实验情景,将光亮铁球放在试管夹上,用酒精灯熏黑,让学生观察其反光,直到铁球全部熏黑。紧接着,笔者把熏黑的铁球浸入盛满清水的烧杯中,此时,学生们发现水中的铁球比之前更亮了。有些学生立刻提出疑问:是不是烧杯中的水把铁球上的黑洗掉了?笔者听到后,拿出铁球,发现这个铁球还是黑的。学生们感到更加困惑了,在底下窃窃私语。因此,笔者引入了本课的学习——全反射现象。學生们自学了光密介质、光疏介质、全反射现象等概念,在熟悉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笔者用激光束射向玻璃砖,要求学生们猜测入射角变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们纷纷做出猜测:
(1)反射光、折射光全部消失;
(2)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
(3)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在实验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不断假设,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的种种猜想,得出最后的结论:第一、二种猜想不成立,第三种猜想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成立,这种现象就是全发射现象。同学们看到笔者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后,纷纷开始动手操作,并时不时地提出问题,与笔者进行探究性交談,最后,学生们也都出了相同的结论。
三、保持科学态度,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对于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非只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简单,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思维拓展的时间,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设置创新型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将实验器材加以改进,将实验条件进行改变,实验数据进行改变,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全新的体验。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己储备的物理知识,运用不同的物理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且达到不同的实验效果;遵循新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对于不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归纳;运用新数据进行实验,使得不同数据间能够形成对比,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周鹏.“问题生成”实验教学模式: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实验课研究[J].湖南中学物理,2012(12).
[2]张开洋.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教师,2012(34).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150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实验课教学时间不足、考试内容重实践、实验成绩评价方式单一、实验室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改进办法,希望对物理高中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由于高中学业繁重,课堂时间有限,很多需要学生花费时间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学活动变为了教师口头传授或者教学演示,物理实验教学方式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在实验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和改进。
例如,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塔科马大桥垮塌”的短视频,并提出问题:大桥垮塌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中涉及了很多名词概念,学生们必须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前提下才能开展之后的教学活动。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们自学这些概念知识点。学生们很快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掌握了驱动力和受迫振动的概念。此时,笔者提出问题:受迫振动的振幅与什么有关?要求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音叉、锤子、音箱
实验一:敲击音叉,然后放到音箱附近。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音叉的声音变大。
实验二:相同的力度敲击不同的音叉,放到同一个音箱附近,实验发现,不同的音叉声音变大的频率不同。
做完这个实验后,笔者要求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音叉和音箱的频率相同时,声音最大;频率不同时,声音也变大,只是变化的频率不明显。
在本次实验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实验,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实验,让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探究,尝试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关注实验演示,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在学生们还不熟练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关注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与教师展开交流,积极解决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进行“探究光的全反射”这一实验时,笔者创设了实验情景,将光亮铁球放在试管夹上,用酒精灯熏黑,让学生观察其反光,直到铁球全部熏黑。紧接着,笔者把熏黑的铁球浸入盛满清水的烧杯中,此时,学生们发现水中的铁球比之前更亮了。有些学生立刻提出疑问:是不是烧杯中的水把铁球上的黑洗掉了?笔者听到后,拿出铁球,发现这个铁球还是黑的。学生们感到更加困惑了,在底下窃窃私语。因此,笔者引入了本课的学习——全反射现象。學生们自学了光密介质、光疏介质、全反射现象等概念,在熟悉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笔者用激光束射向玻璃砖,要求学生们猜测入射角变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们纷纷做出猜测:
(1)反射光、折射光全部消失;
(2)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
(3)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在实验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不断假设,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的种种猜想,得出最后的结论:第一、二种猜想不成立,第三种猜想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成立,这种现象就是全发射现象。同学们看到笔者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后,纷纷开始动手操作,并时不时地提出问题,与笔者进行探究性交談,最后,学生们也都出了相同的结论。
三、保持科学态度,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对于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非只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简单,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思维拓展的时间,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设置创新型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将实验器材加以改进,将实验条件进行改变,实验数据进行改变,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全新的体验。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己储备的物理知识,运用不同的物理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且达到不同的实验效果;遵循新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对于不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归纳;运用新数据进行实验,使得不同数据间能够形成对比,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周鹏.“问题生成”实验教学模式: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实验课研究[J].湖南中学物理,2012(12).
[2]张开洋.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教师,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