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疑义试解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项脊轩志》过程中发现几处令人费解的文字。故不揣鄙陋,试解其疑义,以求教于方家。

一、“桂影斑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将这句话解释为“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其中将“桂影”解释为“桂树的影子”似有望文生义之嫌。
  这里的影子如果理解为树木在月光照射下的阴影,那么也不可能只有“桂树的影子”。因为,前文写了“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庭院中所栽种的不独有“桂”,还有“木兰、竹子及其他树木”,何况还是“错杂地栽种”。那么,“三五之夜”的树影,也就不可能唯有“桂树的影子”。
  其实,此处桂影指月影、月光。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光为“桂影”。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桂影”就是月影的例子。比如,宋代李弥逊《念奴娇·瑶池倒影》词:“扶疏桂影,十分光照人世。”
  就“三五之夜”这句所写的意境来看,作者所写的是十五夜晚,月光透过“兰桂竹木”在墙上形成的错杂明暗的影像,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的静谧与诗意。从写作对象上看,此处所写的应该是“明月半墙”的“明月”。
  所以,笔者认为,“桂影斑驳”应理解为“月影斑驳”,其所指的应该是“明月”而非“桂树的影子”。

二、“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人教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将这一句解释为“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将这句意译为“我隔着门板一一回答。”细究这两种译文,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不合逻辑。
  从语段上文中“娘以指叩门扉曰”来看,老妪应该是带着姐姐在室内,姐姐在老妪怀里哭泣。听到哭声,母亲赶来关切地询问,所以才有“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的动人细节。而人教版教师用书将“从板外”解释为“在门外”肯定不合事实逻辑。
  通过分析这句话的语法,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主语是“吾”,也即“老妪”;谓语是“为应答”,也即“做对答,做言语间酬答”。如《汉书艺文志》中:“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相”表示应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偏之一方,即母亲。合起来“相为应答”即“一一回答她”。那么,剩下来就是“从板外”理解了。
  “从”作介词,《古代汉语词典》有三个义项:①自,由。②向。③因,由。这三个义项中,人教版教师用书很明显采用的第①个义项。那么,这里的“从”有没有可能是“向”的意思呢?“向”做介词,引出对象。从语境来看,向的对象只能是“门外的母亲”。那么,“从板外”就要解釋为“向门外的母亲”。那么全句联系起来就是“我向门外你的母亲一一回答她”。很明显,这样理解也无法讲通。
  笔者认为,句中的“从”不一定要理解为介词。可以理解为动词“顺从,依从”的含义。就这句话及其上下文来看,老妪是按照母亲的问话而回答的,因此,这个“从”译为“依从”,从语言环境来看有其存在的确切理由。“板外”在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方位”来借代方位中的人物或事物,“板外”的实际含义,既包括了“板外”的母亲,又包括了“板外”母亲的问话。
  因此,笔者认为,这句话可翻译为“我依从门外你母亲的问话一一回答她。”
  这样的翻译,不仅仅合乎当时的事实逻辑,而且在句子语法结构上也讲得通。更主要的是,老妪依从母亲的话一一回答,体现了母亲和老妪之间那种平等亲善的关系,为下文“妪亦泣”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
其他文献
大地上的万物都生存在天空之下。可有多少人会放慢脚步,停下来欣赏、领略它的美呢?  早上去学校的路上,天空中已经缓缓升起了太阳。此刻太阳的颜色是一种金黄和橘黄的混合,闪着柔弱的光芒。把周围的一边天,映成了淡淡的橙色。用眼睛去看,一点儿也不会耀眼,反而让人心里特别舒服,心旷神怡。而西边的天空中还残留着一点儿月亮的影子。  上午的课间,仰望天空。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最独特的风景——云。上午的云,变化多端。有
期刊
在一分一秒的煎熬后,全体五年级师生迎来大伙梦寐以求的大事——去少阳中学综合实践。而一转眼的工夫,有酸有甜的三天就一晃而过。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饺子出锅的那一瞬间。揉啊!捏啊!  厨房里,同学们早已分好组,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前。四十多双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一袋面粉。看着老师用灵巧的双手在面粉里加了一点儿水,如行云流水一般揉起面团。只见她的架势如打太极拳似的轻灵圆活、柔中带刚。同学们的手早就痒了,个个摩拳擦掌
期刊
微风吹过,我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泉水叮当;看见了春姑娘在舞蹈。  来到公园,仿佛来到人间仙境。那香、那美、那妙、那清脆的歌唱融入了春天的画卷。这一园的美色,多像一幅活色生香的江南风景画。春是香的  路上玉兰花开放,她那特殊的香气、高雅的气质,展露得淋漓尽致。桃树姐姐最霸气,马路上、公园里到处都是她怒放的身影。那花骨朵灵巧可爱,散发着淡雅的清香;那已盛开的花儿团团簇拥,在枝头争艳,好像在说我们是
期刊
后勤管理工作,就如妇女的针线笸箩——所需一应俱全,给人印象是烦琐杂乱。从事后勤工作十几年,通过各种培训,聆听名家、前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后勤管理工作的体会。一、育人环境把握三个“度”  1.安全。没有安全保障,学校一切工作皆为零。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造育人环境时,选材、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尤其要蹲下身子,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力争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温馨。三个臭
期刊
作文向來就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可以说,作文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个人的语文素养乃至个人的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二阶段学生作文目标其中有: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万事开头难,写作手法千头万绪,有表达方式的运用,有情景交融的手法,有欲扬先抑的手法,有伏笔照应,有象征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等等。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新课标”要求留心周围事物入手,我们就
期刊
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  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听到那八字打头的分数,瞬间如坠冰窖,心里就像打翻了调味盒一样,很不是滋味。我不敢正视老师那责备的眼神,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结果。  可以想象得出,回家之后会面对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老妈肯定是板着脸,怒发冲冠,把眼睛瞪
期刊
一年级学生的一次童话创作,给了我们师生“童写童话”的勇气和信心,经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对习作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学生在童话的创作中追求着人生路上的真善美,很好地促进了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一、体验生活,在联想想象中创作童话  (一)观察自然写童话  茅盾说:“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想象不是凭空捏造,它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只有勤于观察,努力感知,丰富
期刊
什么是问题情境化?问题情境化就是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情境创设来完成教学。  利用问题情境化的模式教学有何优势呢?  首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其次,知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能有效地迁移到多種情
期刊
过年了,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放鞭炮,爸爸给我买很多很多鞭炮把我高兴坏了。  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在院子里放鞭炮,我首先挑了一个“飞天鼠”,把它平放在地上,然后,拿著根点燃了的香慢慢靠近了它,导火线点燃后,我就跑开了。只听“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开放,像一颗颗流星划过……我又拿了一个“天女撒花”,“啪”的一声,烟花在空中开放,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不一会儿,一大箱鞭炮被我放完了。  每次放鞭炮都会给我无
期刊
“你一定行的,欢迎你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加入教师的行列!”  至今我仍记得这句话。这是刚上初一时,语文老师为我的作文《我的理想》写下的评语。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当时作文是怎么写的,写得怎样,我已毫无印象了,只记得老师那句鼓励的话。  我做教师后时常反思:怎样的评价才是最有效的?我尝试过几种评价方法:  分数刺激法。语文课上,针对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我规定,课上举手并被我叫起来发言的学生,无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