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部崛起,安徽理应先行。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说,我们要继续实施“861计划”,即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锻造工业化的脊梁,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安徽的综合竞争力。黄(山)梅(煤)戏要唱起来,沿江的明珠(钢铁、建材、汽车、石化)要亮起来,江淮大地要转起来(资源转化),县域经济要活起来。“扬眉(煤)吐(凸)气(企)之日,就是皖北经济崛起之时。”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
郭金龙:抓住机遇 奋力崛起
郭金龙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所反映的成就令人振奋。
报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建设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部署。
报告再次强调促进中部崛起,我们很受鼓舞,对安徽来说,要认真贯彻这一战略构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安徽的优势,找出安徽的差距,落实各项发展措施。
面向未来,郭金龙强调,首先,要做好“三农”工作,紧紧抓住今年免征农业税的历史性机遇,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其次,要充分发挥安徽位于长三角纵深腹地的区位优势,把安徽的“861计划”抓好抓实,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辐射,发挥资源支撑作用,尽快融入长三角,加快工业化进程。再次,要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积极把和谐安徽不断推向前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国资委主任
杨振超:振兴安徽 国企是主角
杨振超说,加快安徽国有企业发展,是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途径。2004年是安徽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局之年,省属企业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36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销售收入1185.9亿元,同比增长49%。全年省属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25%。
杨振超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是继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低成本扩张,加快发展,打造新平台。三是全力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移交,减轻企业负担,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四是强化企业党组的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并建立了董事长、总经理、监事、科技、技工等五支队伍。五是规范破产,有进有退。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交通厅厅长
宋卫平:构建安徽现代化通道
宋卫平说,2004年是安徽交通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80亿元,是安徽历史上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1亿元,通车里程已达到1294公里,在建里程13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8亿元,建成县乡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在建农村公路规模1万多公里,站场建设完成投资1.43亿元,水运建设完成投资3.7亿元。
谈及今后工作宋卫平说,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省交通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861”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加快发展,确保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70亿元,力争19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公里以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500公里;完成100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为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安徽的奋力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委书记
王启敏:山区经济发展应引起重视
王启敏说,山区地域广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自然条件封闭、经济发展滞后,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山区经济发展。
为此,王启敏建议,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对山区的反哺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扶持山区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山区贫困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让农民休养生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农村教育机制,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公共事业,推进深山区农民移民建镇工作,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保护黄山世界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安庆市委书记
韩先聪:建设和谐繁荣的“康居新村”
韩先聪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走建设和谐繁荣的“康居新村”之路,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之路。
针对目前农村村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农民建房无序,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一要整合资源,集中攻坚;二要选准切入点,找准抓手。
“康居新村”建设,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优化农村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从现在起到2010年,重点抓示范引导。把中心村建成“康居新村”的示范村。从2011~2015年,重点抓推广普及。把重点村建成“康居新村”。从2016~2020年,重点抓巩固提高。更加注重建设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把重点放在农村的全面发展上,实现“康居新村”建设由民间自发向自觉转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有条件的发达地区应在2010年前后,率先完成“康居新村”建设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
丁海中:利用区位优势 实行错位发展
丁海中说:中部崛起,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马鞍市紧紧抓住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实行错位发展,把马鞍山建成在南京都市圈中具有较强实力和产业特色的、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马鞍山是与南京最近、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马鞍山与南京的多方面协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交通方面,宁马高速已于1998年建成通车,当高大桥正在加紧建设,马濮旅游公路正在做前期工作。在科技方面,马鞍山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两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此外,在旅游、企业合作、要素流动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委书记
方宁:融入苏浙沪 实现新跨越
方宁说,围绕中部崛起和安徽奋力崛起,宣城市提出争先进位,利用地缘优势,快速扩大经济总量。
“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争先进位的必然选择。”方宁说,融入长江以南的苏浙沪经济圈,宣城市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在投资市场、先进管理理念等全方位的高额回报。目前,宣城与苏浙沪经济圈联系更加紧密。
“加快实施‘一主两翼’是宣城市争先进位的重要途径”。方宁解释说,“一主两翼”就是以新兴工业化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多元化旅游业为两翼。要以新兴工业化为主导,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效益农业,宣城有许多抓手。广德肉鸡畅销10多个省、市。宣城无公害蔬菜、优质水产品、高效林木、有机绿茶、核桃、竹笋、麻、丝绸等畅销海内外。宣城多元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新兴的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方宁最后说,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宣城只要坚持融入苏浙沪,坚持“一主两翼”,争先进位的目标就会很快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
邵国荷:建设涡河经济文化带
邵国荷说,对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感到十分振奋,为实现亳州的快速发展,亳州将继续抓好“三大经济”“四项重点工作”和“1468”战略布局的贯彻实施。
邵国荷说,农业是亳州市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必须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工业理念办农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市场,带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要着力实施“两手抓、三围绕”。一手抓面上的企业群体发展。一手抓能源、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同时,围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围绕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邵国荷表示,要抓住涡河治理、能源基地、开发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战略机遇和新一轮小城镇发展机遇,整体推进涡河经济文化带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巢湖市委书记
夏望平:发展县域经济 打造沿江经济带
夏望平说,国家实施“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战略,给中部地区崛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巢湖市经济总量70%在县域,必须坚持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重大项目,打造沿江经济带;利用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夏望平认为,2005年着力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好项目工作。大力推进资产重组项目、城镇建设项目、交通项目、旅游项目、环保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等,抓好入围省“861”行动计划和市“7+4”工程重大项目的落实,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改制。三是抓好环境优化。以中心市区建设为重点,大力优化硬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宁国市市长
牛传勇:全力推进工农业现代化
牛传勇说,围绕安徽奋力崛起,宁国市正在加速发展,已融入苏浙沪经济圈。近几年,宁国一边抓现代化工业建设,一边抓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去年,宁国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3%,人均达到1777美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6.09亿;城镇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特别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去年达到3348元,增长18.2%,增长幅度首次超过城市居民。
牛传勇说,农村发展是关键。我们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准备用3~5年时间,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二是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加大中小学校园改造力度,调整布局,建设教育园区。四是建设生态村,加强改水改厕工作,做好村镇规划,封山育林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消灭河边村头的白色垃圾。
牛传勇最后说,目前,按照“一主两翼”(以工业为主,以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两翼)调整全市工作。安徽要崛起,宁国要赶超,就要适应时代的节奏,结合自身的实际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为宁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飞彩集团公司董事长
洪理芳:重新界定标准 切实减轻负担
洪理芳说,财税[2004]66号文件,对农用三轮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标准界定,不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因为,这种界定标准落后,此标准的产品在全国几乎为零。
因此,洪理芳再次建议,重新界定免征车辆购置税的农用三轮车参数范围:“农用三轮车是指:最高设计车速小于等于50Km/h的,最大允许载重总质量2000Kg;当采用方向盘转向、由传动轴传递动力、具有驾驶室且驾驶员座椅后设计有物品存放空间的农用三轮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为3000Kg”。
对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农用三轮车均免征车辆购置税,保证该项政策的真正落实,进而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
郭金龙:抓住机遇 奋力崛起
郭金龙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所反映的成就令人振奋。
报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建设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部署。
报告再次强调促进中部崛起,我们很受鼓舞,对安徽来说,要认真贯彻这一战略构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安徽的优势,找出安徽的差距,落实各项发展措施。
面向未来,郭金龙强调,首先,要做好“三农”工作,紧紧抓住今年免征农业税的历史性机遇,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其次,要充分发挥安徽位于长三角纵深腹地的区位优势,把安徽的“861计划”抓好抓实,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辐射,发挥资源支撑作用,尽快融入长三角,加快工业化进程。再次,要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积极把和谐安徽不断推向前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国资委主任
杨振超:振兴安徽 国企是主角
杨振超说,加快安徽国有企业发展,是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途径。2004年是安徽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局之年,省属企业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36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销售收入1185.9亿元,同比增长49%。全年省属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25%。
杨振超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是继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低成本扩张,加快发展,打造新平台。三是全力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移交,减轻企业负担,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四是强化企业党组的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并建立了董事长、总经理、监事、科技、技工等五支队伍。五是规范破产,有进有退。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交通厅厅长
宋卫平:构建安徽现代化通道
宋卫平说,2004年是安徽交通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80亿元,是安徽历史上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1亿元,通车里程已达到1294公里,在建里程13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8亿元,建成县乡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在建农村公路规模1万多公里,站场建设完成投资1.43亿元,水运建设完成投资3.7亿元。
谈及今后工作宋卫平说,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省交通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861”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加快发展,确保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70亿元,力争19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公里以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500公里;完成100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为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安徽的奋力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委书记
王启敏:山区经济发展应引起重视
王启敏说,山区地域广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自然条件封闭、经济发展滞后,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山区经济发展。
为此,王启敏建议,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对山区的反哺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扶持山区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山区贫困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让农民休养生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农村教育机制,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公共事业,推进深山区农民移民建镇工作,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保护黄山世界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安庆市委书记
韩先聪:建设和谐繁荣的“康居新村”
韩先聪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走建设和谐繁荣的“康居新村”之路,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之路。
针对目前农村村镇规划滞后于建设,农民建房无序,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一要整合资源,集中攻坚;二要选准切入点,找准抓手。
“康居新村”建设,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优化农村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从现在起到2010年,重点抓示范引导。把中心村建成“康居新村”的示范村。从2011~2015年,重点抓推广普及。把重点村建成“康居新村”。从2016~2020年,重点抓巩固提高。更加注重建设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把重点放在农村的全面发展上,实现“康居新村”建设由民间自发向自觉转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有条件的发达地区应在2010年前后,率先完成“康居新村”建设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
丁海中:利用区位优势 实行错位发展
丁海中说:中部崛起,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马鞍市紧紧抓住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实行错位发展,把马鞍山建成在南京都市圈中具有较强实力和产业特色的、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马鞍山是与南京最近、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马鞍山与南京的多方面协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交通方面,宁马高速已于1998年建成通车,当高大桥正在加紧建设,马濮旅游公路正在做前期工作。在科技方面,马鞍山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两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此外,在旅游、企业合作、要素流动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委书记
方宁:融入苏浙沪 实现新跨越
方宁说,围绕中部崛起和安徽奋力崛起,宣城市提出争先进位,利用地缘优势,快速扩大经济总量。
“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争先进位的必然选择。”方宁说,融入长江以南的苏浙沪经济圈,宣城市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在投资市场、先进管理理念等全方位的高额回报。目前,宣城与苏浙沪经济圈联系更加紧密。
“加快实施‘一主两翼’是宣城市争先进位的重要途径”。方宁解释说,“一主两翼”就是以新兴工业化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多元化旅游业为两翼。要以新兴工业化为主导,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效益农业,宣城有许多抓手。广德肉鸡畅销10多个省、市。宣城无公害蔬菜、优质水产品、高效林木、有机绿茶、核桃、竹笋、麻、丝绸等畅销海内外。宣城多元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新兴的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方宁最后说,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宣城只要坚持融入苏浙沪,坚持“一主两翼”,争先进位的目标就会很快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
邵国荷:建设涡河经济文化带
邵国荷说,对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感到十分振奋,为实现亳州的快速发展,亳州将继续抓好“三大经济”“四项重点工作”和“1468”战略布局的贯彻实施。
邵国荷说,农业是亳州市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必须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工业理念办农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市场,带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要着力实施“两手抓、三围绕”。一手抓面上的企业群体发展。一手抓能源、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同时,围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围绕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邵国荷表示,要抓住涡河治理、能源基地、开发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战略机遇和新一轮小城镇发展机遇,整体推进涡河经济文化带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巢湖市委书记
夏望平:发展县域经济 打造沿江经济带
夏望平说,国家实施“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战略,给中部地区崛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巢湖市经济总量70%在县域,必须坚持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重大项目,打造沿江经济带;利用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夏望平认为,2005年着力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抓好项目工作。大力推进资产重组项目、城镇建设项目、交通项目、旅游项目、环保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等,抓好入围省“861”行动计划和市“7+4”工程重大项目的落实,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改制。三是抓好环境优化。以中心市区建设为重点,大力优化硬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宁国市市长
牛传勇:全力推进工农业现代化
牛传勇说,围绕安徽奋力崛起,宁国市正在加速发展,已融入苏浙沪经济圈。近几年,宁国一边抓现代化工业建设,一边抓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去年,宁国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3%,人均达到1777美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6.09亿;城镇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特别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去年达到3348元,增长18.2%,增长幅度首次超过城市居民。
牛传勇说,农村发展是关键。我们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准备用3~5年时间,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二是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加大中小学校园改造力度,调整布局,建设教育园区。四是建设生态村,加强改水改厕工作,做好村镇规划,封山育林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消灭河边村头的白色垃圾。
牛传勇最后说,目前,按照“一主两翼”(以工业为主,以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两翼)调整全市工作。安徽要崛起,宁国要赶超,就要适应时代的节奏,结合自身的实际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为宁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飞彩集团公司董事长
洪理芳:重新界定标准 切实减轻负担
洪理芳说,财税[2004]66号文件,对农用三轮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标准界定,不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因为,这种界定标准落后,此标准的产品在全国几乎为零。
因此,洪理芳再次建议,重新界定免征车辆购置税的农用三轮车参数范围:“农用三轮车是指:最高设计车速小于等于50Km/h的,最大允许载重总质量2000Kg;当采用方向盘转向、由传动轴传递动力、具有驾驶室且驾驶员座椅后设计有物品存放空间的农用三轮车,最大允许总质量为3000Kg”。
对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农用三轮车均免征车辆购置税,保证该项政策的真正落实,进而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