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三兄弟的传奇经历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有两位少为人知的哥哥,一起经受了大革命的洗礼,但人各有志,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然而兄弟情谊甚笃。胞兄陈孟熙,国民党的少将;堂兄陈修和,曾任蒋介石侍从室的副官、国民党的兵工总厂的中将厂长。解放战争时期,陈孟熙和陈修和都率部起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同赴法国勤工俭学
  
  陈毅有堂兄弟三人:陈修和、陈世杰、陈世亨。亲兄弟三人:陈毅是老二,兄陈世禄,字孟熙,弟陈世勋,字季让。还有四个亲妹妹。
  由于年纪相近的关系,陈毅和陈修和、陈孟熙接触较多,感情也深;其次就是季让了。
  1918年3月,陈毅和孟熙双双考进了中国留学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1919年春,陈毅兄弟双双考入前30名内,各取得省政府旅费津贴400元。1919年6月初离川,8月14日在上海登上“麦浪”号海轮,启程赴法。10月10日到达法国南方大港马赛。
  到法国不久,陈毅和孟熙被安排到蒙达尼公立中学。孟熙和聂荣臻同一张课桌。“勤工”,并不是想象中的容易事,候工三个多月后,兄弟俩终于进了“法国二百家族”之一的施奈德公司当杂工。孟熙是油漆工,陈毅是钳工。“俭学”却成为泡影,由于他们参加了里昂中法大学抗议法国当局的斗争,陈毅兄弟俩结束了“西方文明”的最后一课。1921年10月,他们与102名中国学生一起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了!陈毅在“波尔特加”号邮轮上,发出了愤怒的吼声:文明的母亲呀,你试想,你这葡萄色的文明,究造出什么佳酿?
  
  2人各有志兄弟东西
  
  1927年5月,陈毅到了武汉。这时,修和、孟熙和季让都在武汉。修和与孟熙于1925年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修和学炮兵科,孟熙学政治科。季让则考上迁来武汉的军校第六期,兄弟们意外相聚。那时蒋介石已经叛变革命,汪精卫也将撕下伪装,形势多变,风雨如磐。兄弟们经常见面,政治见解各不相同,经常争论,但感情却很亲密。孟熙因为与陈毅的见解不同,曾竭力劝他脱离共产党,他坚决不肯,因理由不充足,说不过陈毅,被陈毅批驳得大哭起来,结果也未动摇陈毅的意志。陈修和看到这一点,感到阻止陈毅革命,只有徒伤兄弟们的情感,同意各走各的路。叶挺率领军校学生和农运讲习所学员以及南湖学兵团组成的中央独立师,迎击反革命军队进攻,季让英勇负伤。接着汪精卫宣布“分共”,白色恐怖笼罩武汉城乡。陈孟熙准备到四川军阀刘存厚部工作,陈修和决心去上海搞造船工业。陈毅要季让回四川教书,自己则赶去南昌参加“八一”起义。
  陈修和离开的那天,陈毅送他到武昌江边码头。修和只说了一句话:“请放心,为兄的决不做对不起二弟的事!”但是在长期的政治斗争的激流里,一个人的前进道路有很多制约因素,他当过蒋介石侍从室的副官,又被派去法国学习军械制造……
  陈毅对孟熙去刘存厚部工作是不满意的。孟熙在军校毕业后被派去浙江部队任排长,他不愿去,刚好刘存厚的弟弟刘肇乾在汉口,拉他去刘部。陈毅说:“大哥,投靠军阀是没有前途的,这事切不可轻率决定。”孟熙说:“投靠军阀当然没有前途。这次我去刘部是吴玉章先生同意的。”既然吴玉章同意了,陈毅也就无话可说了。
  
  3意外得知胞兄消息
  
  1929年3月下旬,大柏地战斗之后,陈毅带领新编的红四军第一纵队,驻在瑞金附近的一个地主家里。地主消息颇为灵通,两天前就携家眷逃走了。不大的书房里,四壁上糊满了报纸。陈毅很久不了解当时国内外动态,一见报纸,喜出望外,捻亮煤油灯,凑近板壁阅读起来,使他更为惊喜的是,居然还是1月份的“新报”。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陈孟熙!”此时的陈孟熙已是刘存厚的少将驻沪代表,于是,陈毅辗转与他取得了联系。
  8月26日,一艘英国轮船到达上海。化装成工人的陈毅正准备挤进最杂乱的人流里混下船去,忽然发现陈孟熙和陈修和一式西装革履,胸佩“淞沪警备司令部”徽章,登上船来。陈毅跟着他们顺利通过稽查口,驱车到了福州路的新苏旅馆。陈孟熙已在一层包租着一套房间,让陈毅住里间,自己住外间,修和虽然回兵工厂,却也常来关照。凑巧,世泽、季让也来上海。现存五兄弟合照一张:陈毅身穿长衫,立在正中;右边是西装笔挺的孟熙和修和;左边是穿长衫的世泽和穿中山装的季让。
  原来,8月间中央来信,要红四军派领导干部去上海参加政治局召开的军事会议,汇报红四军情况。前委决定陈毅去上海,他在厦门候船去香港转上海时,给孟熙发了一封快信,告诉了大致的船期。所以陈毅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得到了诸多方便。
  陈毅在上海久了,不安全的因素也就增长了。季让、世泽来上海后,住在汉口路德义原商号。季让粗心,把兄弟五人的合影竖在书桌上,有位国民党方面的同乡来访,一眼认出了陈毅,忙问:“陈毅到上海来了?”季让忙说:“路过上海,到北方去了。”老同学周光炜在电车里看到逛马路的陈毅,就去问修和,修和硬说光炜看花了眼。这样,陈毅被转移到法租界一座教堂的后院,在密室里“紧闭”起来。“禁闭”期间,陈毅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
  10月1日,陈毅平安地离开上海。兄弟一别,又是二十年……
  
  4老蒋欲策反陈毅
  
  在1946年停战协定签订、成立军调部后,正在调处之际,蒋介石听何应钦说,陆军总司令部和兵工署驻昆明办事处处长陈修和是新四军军长陈毅的哥哥,蒋就想利用他们的兄弟关系,叫陈修和去对其弟进行瓦解工作,使陈毅倒向国民党方面来,拆散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力量。1946年3月间,蒋介石即电召陈修和到南京见蒋。蒋问了陈关于云南部队的装备情况以后,又问他和陈毅的关系。在陈修和向蒋报告了以后,蒋接着对他说,应以党国为重,并指示他写信给陈毅,设法把陈毅拉到国民党这方面来;如果陈毅肯过来,当以山东省主席兼集团军总司令重用之;陈修和即对蒋介石说,陈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坚决,把他拉过来恐怕办不到;如以国共合作为前提,与他进行交谈,还不致遭到拒绝。蒋介石欲策反陈毅的愿望落空。
  
  5“中将”厂长率部起义
  
  1946年兄弟没有见面,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在愚园路找到了修和夫人董悯大嫂。这时董的生活非常困难,因为修和在东北担任国民党沈阳兵工总厂中将总厂长,,与“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串通,拒不南迁,被蒋介石停发工资,董悯靠驻沪办事处的老同事偷偷塞一些钱,勉度难关。陈毅批了五十块银元的生活费,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久,陈修和回到上海。解放军兵临沈阳时,蒋介石一方面许愿他升任兵工署署长,一方面严令拆迁和破坏沈阳兵工厂,都被陈修和顶住了。沈阳解放前夕,蒋介石派飞机接他南下,还是没有如愿。沈阳兵工厂由陈修和领头护厂,解放军接收后,陈修和任厂长,三天做好准备,第四天立即开工。修好了仅有的几门155毫米重炮,在天津、太原战役中起了很大作用。朱德总司令又委派他到上海,联络那些留在上海的兵工技术人才。
  陈修和到上海后,联络了二百多人,又随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他在与邓小平交谈中,非但筹划了兵工生产,也画出了川渝铁路的蓝图。1949年10月21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了委任陈修和为中央技术管理局副局长的委任状。
  陈修和还收到了新政协特邀代表的邀请信。
  不久,陈孟熙和夫人也到了上海。孟熙当过国民党军26师政治部主任、164师参谋长,在解放战争中任川西师管区少将副司令,1949年12月在四川乐山率部起义,作为起义将领安排到上海工作。
   (据《党史信息报》)
其他文献
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这位中国安监最高长官因为此起彼伏的事故而四处奔波的正部级高官说,矿难是“老板赚票子,农民死儿子,政府当孝子”  李毅中临危受命被派去哈尔滨,头衔是“国务院工作组组长”事实上,“组长”是李毅中除“局长”外最常用的头衔,这或许也是李毅中最不想要的头衔——每当他变成“组长”时,也往往意味着一起事故的产生和一段焦心的旅程  自李毅中履新局长以来,所有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小组组
期刊
1938年春,在重庆沙坪坝街上开有一家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并销售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和国内文坛佳作,每天从早到晚,门庭若市。提起这家书店的开办,得从徐悲鸿大师说起。  书店经理陈汝言,江苏太仓人。1937年的淞沪炮声,迫使他流亡到山城。他看到沙坪坝高等学府林立,学生上万,却无一家像样的书店,便决心开一家好书店及出版社。但经费从何而来呢?当时,支持他开书店的知名教授如胡小石等均度日维艰,爱莫能助。多亏李公
期刊
联合国改革    2005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又是联合国的改革之年联大开幕时,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聚了数量空前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各国领导人到联合国来,既是向联合国祝寿,更重要的还是讨论联合国的改革问题只要看看首脑会议的盛况就能感到,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际组织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把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聚集在一起因此也就能理解,各国都希望通过改革把联合国变得更好  我在联合国工作的这些年,也看到过
期刊
1949年    1949年5月,虽然还没有建国,北平就成立了一个“都市计划委员会”,叶剑英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都市计划委员会的第一个任务是整理广场,然后是讨论北平的中心放在什么地方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计划,并要求这项工程务必在9月份完成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即日起北平改名为北京,并决议10月1日在天安
期刊
开国上将萧克,1907年7月出生于湖南嘉禾,是目前唯一在世的红军高级将领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萧克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  如今,开国上将萧克已是耄耋老人,见过他晚年照片的人都说,那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让人丝毫看不出他曾经横枪跃马几十载,也不会想到他竟是开国将帅中难得的一位儒将    文学创作上“战绩”赫赫    正像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中所评价
期刊
人有善恶之分,艺有美丑之殊,一如味有香臭,理有是非,相对而立,并生并长,譬诸虱苍蝇,夫乎不在,文物昌明之世,两性界划清晰,善者升张,寄恶者敛迹,暨乎末世,则汉奸亦处国中,盗贼时相接席,黑白溷淆,贤愚不分,及言艺事,则鱼目混珠,骗术公行,张丑怪于通衢,设邪说以惑众,在欧洲,若巴黎画商,在中国,若海派小人,志在欺骗,行同盗贼,法所不禁,诟骂罔闻,市井贱民,生不知耻,溯具所以能存在与守住社会之理由,约有
期刊
沈醉先生,原军统少将,曾是戴笠的得意部下。我姑父回忆(他姓杜,是基督徒,当年是沈醉先生的朋友。后面我就用杜公来称呼他)。沈先生和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同,身上没有官气,外表十分儒雅,虽然干了多年体力劳动,这时已经全然看不出来。面色白皙,金边眼镜,常穿灰呢子的短大衣,风度翩翩,一只眼睛有些视力下降,看起来像一个大学教授。但这只是他的外表,实际上沈生性好动,走路很快,杜年轻他30岁,但根本跟不上他的步子
期刊
深圳市最新解密的档案文件显示,1962年4月,在深圳(当时叫宝安县)正在进行对外开放的时候,一股逃港风波突然袭来  2005年12月13日,原宝安县第一书记李富林接受采访时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逃港一直屡禁不止,但1962年出现的大规模逃港风波,“来势汹汹,简直有点招架不住!”  1962年这次逃港风波,共有十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涌入深圳,6万多人偷渡出境这场风波惊动了周恩来总
期刊
从1949年开始,国民党在台湾枪决了数以千计的中共地下党员及左翼异见人士,甚至牵连了一些与政治无涉的老百姓2000年,还是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曾积极推动有关“白色恐怖”时代的回顾与反思,追溯当年被国民党枪决的中共地下党员和左翼人士的历史,为逝者的亲人寻找先人骸骨提供方便作为一名台湾的新闻工作者参与其中,本文的作者意外地发现了当年许多震动人心的秘密    如今,两岸新世代大多忘却了你死我活的年代,重
期刊
大中小灶    1956年6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此次“工资改革”的基本动因,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分配制度的混乱  建国之初,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刚进城的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享受供给制,而旧有人员,包括工人店员技术人员教师职员等,则享受工资制,全国工资等级没有统一体系,并行的工资标准多达数百种  供给制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建国后沿用至1952年供给制主要分几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