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三、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任务之一。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依靠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永远依靠人。在这一理念下,编写的新课标教材本身就是创新,然而,教学过程也必须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下面是我实施新课标教学的体会。
一、 情境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新方式。高中生物新教材强调情感性和探究性,知识点跳跃较大,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甚多,系统性不强。又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初中的生物知识薄弱,实施目标教学的困难大。因此充分体现运用“直观情景”、“问题情景”的引导及创设“活动场景”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直观情景,主要指挂图、标本、模型、幻灯、投影、动画、实验等;问题情景,主要指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创造性的问题;活动场景,主要指教学场所、环境(包括实验)设施、师生关系、合作形式、集体的学习风气和互助精神等。通过“三景”的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兴趣或注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而理想的“三景”是实现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谈创新犹如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世界上的发明创造者,有哪一个没有与发明有关的扎实的学科知识?他们都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底蕴。如何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让学生自主学习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将每个班组成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要求他们不但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也要互相关心和支持。在上新课之前,首先预习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先组内解决,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自己查资料;确实找不到答案的,才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来,让教师解答。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弥补新教材的不足,强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组织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手段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只能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的“探究”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去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 ,以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目的。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提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程注重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学习方面的内容。教师如何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是摆在面前的又一个问题。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应分为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式的简单探究和组织课外活动式的探究。重点加强课堂式的探究活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又是学生的知心人,使学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甚至于崇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大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出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并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四、课堂讨论是培养创新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讨论是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的关键。一堂好课应充满讨论,课堂讨论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给予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情景是否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受课堂教学的启发随堂提出的,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最能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并准确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情,保证教学信息的输出和反馈的畅通。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思考性、探索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才能激起学生进入讨论的氛围中。通过讨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倾听、分享、评价、激励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从记忆结论到自愿探索、由机械接受到敢于挑战,主体创新潜能被充分激活,主体精神得以张扬。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的学科。生物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生产实践和生活的经验积累,因此,课堂讨论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生物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如运用生物学知识预防疾病、锻炼身体、绿化和美化环境、动物饲养、农作物种植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展讨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诸多危害人类的问题:环境污染、噪音、能源短缺、土地沙化等。一些技术具有两面性,如克隆技术、干细胞的研究等。这些都可在课堂上讨论。
学生能随着教师的引去思考问题,随着教师的启发层层递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全方位思维等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任务之一。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依靠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永远依靠人。在这一理念下,编写的新课标教材本身就是创新,然而,教学过程也必须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下面是我实施新课标教学的体会。
一、 情境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新方式。高中生物新教材强调情感性和探究性,知识点跳跃较大,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甚多,系统性不强。又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初中的生物知识薄弱,实施目标教学的困难大。因此充分体现运用“直观情景”、“问题情景”的引导及创设“活动场景”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直观情景,主要指挂图、标本、模型、幻灯、投影、动画、实验等;问题情景,主要指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创造性的问题;活动场景,主要指教学场所、环境(包括实验)设施、师生关系、合作形式、集体的学习风气和互助精神等。通过“三景”的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兴趣或注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而理想的“三景”是实现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谈创新犹如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世界上的发明创造者,有哪一个没有与发明有关的扎实的学科知识?他们都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底蕴。如何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让学生自主学习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将每个班组成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要求他们不但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也要互相关心和支持。在上新课之前,首先预习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先组内解决,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自己查资料;确实找不到答案的,才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来,让教师解答。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弥补新教材的不足,强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组织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手段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只能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的“探究”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去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 ,以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目的。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提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程注重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学习方面的内容。教师如何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是摆在面前的又一个问题。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应分为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式的简单探究和组织课外活动式的探究。重点加强课堂式的探究活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又是学生的知心人,使学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甚至于崇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大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出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并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四、课堂讨论是培养创新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讨论是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的关键。一堂好课应充满讨论,课堂讨论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给予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情景是否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受课堂教学的启发随堂提出的,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最能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并准确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情,保证教学信息的输出和反馈的畅通。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思考性、探索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才能激起学生进入讨论的氛围中。通过讨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倾听、分享、评价、激励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从记忆结论到自愿探索、由机械接受到敢于挑战,主体创新潜能被充分激活,主体精神得以张扬。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的学科。生物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生产实践和生活的经验积累,因此,课堂讨论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生物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如运用生物学知识预防疾病、锻炼身体、绿化和美化环境、动物饲养、农作物种植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展讨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诸多危害人类的问题:环境污染、噪音、能源短缺、土地沙化等。一些技术具有两面性,如克隆技术、干细胞的研究等。这些都可在课堂上讨论。
学生能随着教师的引去思考问题,随着教师的启发层层递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全方位思维等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