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品德老师开始重视课前调查。的确,有效的课前调查能让品德教学演绎更多精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交流一下课前调查的资料时,经常发现学生在收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总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说忘了,对品德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置之不理”;有的抱着“随便应付”的态度,所提供的东西只是应付地随意写几个字;还有的直接把收集到的资料长篇大论地读一遍,不加挑选,没有重点。一人读,众人听,说者茫茫,听者寥寥……
课前调查经常会遭遇如上尴尬,这样的调查交流草草过场,缺少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实效性低,课堂效率低下,当然,也无法为品德教学增添精彩。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使其更具实效性呢?
一、指导方法,课前调查的有效保障
其实,让课前调查遭遇尴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调查,无法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需要搜集哪些材料,容易陷入材料的海洋而不知如何取舍。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让孩子自行摸索,肯定是不会有好效果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去“扶”他们一把,使其明确调查目标,清楚调查过程,掌握调查方法。
1.将调查内容问题化
将调查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需要让学生课前调查春天有哪些变化。如果笼统地要求学生去调查周围事物的变化,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感到很茫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示:春天到了,人们的衣着打扮和刚刚过去的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小动物在春天里又有哪些变化?你周围的花草树木发生了什么改变?如果你还能发现除此之外春天还有哪些变化,那就更棒了!这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调查有了方向,有了内容,同时也由“扶”到“放”,给学生一定的留白,使调查更有效。
2.将调查内容表格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适宜开展太复杂的调查活动,如果老师将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表格的形式,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之功效。调查内容条理清楚了,学生会觉得调查并不困难,自然乐意去做了。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需要学生调查家乡风景名胜的相关资料。考虑到学生可能对查到的资料无法进行合理取舍,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简单易操作的调查表格:
有了这个表格,学生的调查就锁定了目标,操作就变得简单易行,提高了课前调查的实效性。
二、优化形式,课前调查的趣味升华
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看,其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活动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巧妙设计课前搜集资料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品德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提高品德课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1.巧妙包装,活动布置趣味化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小孩子不愿吃饭,大人就想办法,把饭做成小动物形状的饭团,这样,孩子就胃口大增,吃得津津有味。那么,对于课前调查活动,能否也巧妙包装,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他们乐于接受呢?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需要学生查找有关水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如果直接说:“下次品德课,我们要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大家先去调查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我们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即使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认真对待本次调查活动,学生还是兴趣索然。同样的一个任务,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优化改造。比如:“同学们,最近有很多受害者向我投诉,他们是河流、湖泊、大海等,它们都说自己受到了人们的伤害。在下节品德课上,我们的‘环保法庭’要开庭审理这些案件,你们愿意作为律师为它们申冤吗?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受害者,进行调查,收集证据,看是谁伤害了它们,它们又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而且,我们还将评选出优秀律师!”此言一出,学生们都兴奋不已。那节课上,学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除了小律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当小导游、小当家、小顾客、小记者等,这时的教师,就应该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
2.不拘一格,资料形式多样化
品德课程是一个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几乎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活动,而多样化的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像访谈、实景拍摄、观察记录、实物展示、参观访问、角色体验等。一成不变的调查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而形式的多样也能让学生用一种儿童特有的欢乐和冲动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学生课前调查水资源被污染的证据,可以采用“实景拍摄”的调查形式,照片形象直观、更具说服力;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前,为了体验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则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调查形式。
3.小组合作,调查活动轻松化
小组合作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小组合作不仅适用于课堂四十分钟内,也同样适用于课前调查活动。小组合作进行调查,让学生不再单枪匹马,减轻了任务和负担,使之更加乐意去调查。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通过让学生调查周围有哪些产品是国外的品牌及产地,来体会如今的中国已经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经济贸易往来、产品流通。调查活动可以从“衣、食、住、行、用”几个方面去调查,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让一个学生去调查,任务有些重,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建合作小组,并选出组长,由组长合理分配每位成员的调查任务,如,谁去调查“衣”方面的资料,谁又去调查“食”方面的资料。调查结束后,组长召集大家会合,交流调查情况,发现不够完善的,可以再想办法,重新调查。有了小组合作,调查任务化整为零,调查比较轻松,而且在小组的监督下,课前调查开展顺利,结果也令人满意。小组合作调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任务,而且他们因为有了与其共同活动的搭档而兴趣倍增,也提升了调查的质量和活动效率。
三、多元评价,课前调查的动力源泉
及时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和促进作用。课前调查也一样,既然课前有了布置,课后就要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让调查活动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1.师生共评式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粘贴本”,把每次课前调查到的资料粘贴在这本本子上,每次品德课结束之后,让学生先自评。课前调查完成得好的,画“”;完成情况一般的,画“”;不理想,今后需要认真完成的,画“”。再交给老师,老师检查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在旁边画个表情。
另外,这个评价和班级的奖励制度相结合。比如,班级里是奖励小红花的,那么品德老师可以根据评价时笑脸的个数来换取适当个数的小红花,使学生更具积极性。
2.家长参与式
需要家长参与指导的调查活动,可以在调查表格中写上“家长评价”一栏,请家长对孩子的课前调查活动加以评价,写上鼓励或赞美的话。得到家长肯定评价的学生,也可以得到班级里相应的奖励。
3.小组互评式
在小组合作的课前调查中,小组长要给组员作出评价(组长可以轮流当),写下评语(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评语可以是比较简单的,如:你很棒!向你学!你做得不错!要加油啊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成员经过交流评比,评出谁的调查作业完成得最好,请他(她)连任下次合作小组的组长,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4.资料展示式
把学生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在教室的一角或“宣传栏”内展出,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比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学生课前调查了家乡风景名胜的相关信息和图片,并在课上交流。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贴模板”的环节,从学生的调查资料中挑选好的贴在模板上,在教室里展出。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丰富视野,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在下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总之,教师在布置课前调查作业前,要吃透教材,明确课前调查的目的。对课前调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预测,加强调查方法的指导,优化课前调查的形式,并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作及时、多元的评价,保证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前调查之中。这样的课前调查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为品德课堂演绎更多精彩。
课前调查经常会遭遇如上尴尬,这样的调查交流草草过场,缺少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实效性低,课堂效率低下,当然,也无法为品德教学增添精彩。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使其更具实效性呢?
一、指导方法,课前调查的有效保障
其实,让课前调查遭遇尴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调查,无法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需要搜集哪些材料,容易陷入材料的海洋而不知如何取舍。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让孩子自行摸索,肯定是不会有好效果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去“扶”他们一把,使其明确调查目标,清楚调查过程,掌握调查方法。
1.将调查内容问题化
将调查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需要让学生课前调查春天有哪些变化。如果笼统地要求学生去调查周围事物的变化,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感到很茫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示:春天到了,人们的衣着打扮和刚刚过去的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小动物在春天里又有哪些变化?你周围的花草树木发生了什么改变?如果你还能发现除此之外春天还有哪些变化,那就更棒了!这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调查有了方向,有了内容,同时也由“扶”到“放”,给学生一定的留白,使调查更有效。
2.将调查内容表格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适宜开展太复杂的调查活动,如果老师将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表格的形式,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之功效。调查内容条理清楚了,学生会觉得调查并不困难,自然乐意去做了。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需要学生调查家乡风景名胜的相关资料。考虑到学生可能对查到的资料无法进行合理取舍,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简单易操作的调查表格:
有了这个表格,学生的调查就锁定了目标,操作就变得简单易行,提高了课前调查的实效性。
二、优化形式,课前调查的趣味升华
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看,其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活动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巧妙设计课前搜集资料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品德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提高品德课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1.巧妙包装,活动布置趣味化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小孩子不愿吃饭,大人就想办法,把饭做成小动物形状的饭团,这样,孩子就胃口大增,吃得津津有味。那么,对于课前调查活动,能否也巧妙包装,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他们乐于接受呢?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需要学生查找有关水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如果直接说:“下次品德课,我们要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大家先去调查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我们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即使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认真对待本次调查活动,学生还是兴趣索然。同样的一个任务,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优化改造。比如:“同学们,最近有很多受害者向我投诉,他们是河流、湖泊、大海等,它们都说自己受到了人们的伤害。在下节品德课上,我们的‘环保法庭’要开庭审理这些案件,你们愿意作为律师为它们申冤吗?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受害者,进行调查,收集证据,看是谁伤害了它们,它们又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而且,我们还将评选出优秀律师!”此言一出,学生们都兴奋不已。那节课上,学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除了小律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当小导游、小当家、小顾客、小记者等,这时的教师,就应该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
2.不拘一格,资料形式多样化
品德课程是一个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几乎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活动,而多样化的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像访谈、实景拍摄、观察记录、实物展示、参观访问、角色体验等。一成不变的调查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而形式的多样也能让学生用一种儿童特有的欢乐和冲动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学生课前调查水资源被污染的证据,可以采用“实景拍摄”的调查形式,照片形象直观、更具说服力;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前,为了体验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则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调查形式。
3.小组合作,调查活动轻松化
小组合作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小组合作不仅适用于课堂四十分钟内,也同样适用于课前调查活动。小组合作进行调查,让学生不再单枪匹马,减轻了任务和负担,使之更加乐意去调查。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通过让学生调查周围有哪些产品是国外的品牌及产地,来体会如今的中国已经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经济贸易往来、产品流通。调查活动可以从“衣、食、住、行、用”几个方面去调查,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让一个学生去调查,任务有些重,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建合作小组,并选出组长,由组长合理分配每位成员的调查任务,如,谁去调查“衣”方面的资料,谁又去调查“食”方面的资料。调查结束后,组长召集大家会合,交流调查情况,发现不够完善的,可以再想办法,重新调查。有了小组合作,调查任务化整为零,调查比较轻松,而且在小组的监督下,课前调查开展顺利,结果也令人满意。小组合作调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任务,而且他们因为有了与其共同活动的搭档而兴趣倍增,也提升了调查的质量和活动效率。
三、多元评价,课前调查的动力源泉
及时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和促进作用。课前调查也一样,既然课前有了布置,课后就要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让调查活动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1.师生共评式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粘贴本”,把每次课前调查到的资料粘贴在这本本子上,每次品德课结束之后,让学生先自评。课前调查完成得好的,画“
另外,这个评价和班级的奖励制度相结合。比如,班级里是奖励小红花的,那么品德老师可以根据评价时笑脸的个数来换取适当个数的小红花,使学生更具积极性。
2.家长参与式
需要家长参与指导的调查活动,可以在调查表格中写上“家长评价”一栏,请家长对孩子的课前调查活动加以评价,写上鼓励或赞美的话。得到家长肯定评价的学生,也可以得到班级里相应的奖励。
3.小组互评式
在小组合作的课前调查中,小组长要给组员作出评价(组长可以轮流当),写下评语(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评语可以是比较简单的,如:你很棒!向你学!你做得不错!要加油啊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成员经过交流评比,评出谁的调查作业完成得最好,请他(她)连任下次合作小组的组长,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4.资料展示式
把学生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在教室的一角或“宣传栏”内展出,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比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学生课前调查了家乡风景名胜的相关信息和图片,并在课上交流。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贴模板”的环节,从学生的调查资料中挑选好的贴在模板上,在教室里展出。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丰富视野,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在下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总之,教师在布置课前调查作业前,要吃透教材,明确课前调查的目的。对课前调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预测,加强调查方法的指导,优化课前调查的形式,并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作及时、多元的评价,保证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前调查之中。这样的课前调查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为品德课堂演绎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