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习作教学,就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性工程,其重点应该放在“习”字上。教学中,我们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
习作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会,“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习作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习作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说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在生活体验中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搜集,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本来坑坑洼洼的道路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造一幢幢小洋房;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快乐的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比如,观察一棵小草,一种小动物、一处小景、一件小事等,及时把它写下来。
二、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倒背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和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中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本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的日积月累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如我在教完《顶碗少年》、《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后,都会让学生仿照课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一个作文片段,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在课外阅读中扩充素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应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可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十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很难深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出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能水到渠成,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汲取文学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习作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会,“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习作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习作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说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在生活体验中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搜集,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本来坑坑洼洼的道路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造一幢幢小洋房;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快乐的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比如,观察一棵小草,一种小动物、一处小景、一件小事等,及时把它写下来。
二、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倒背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和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中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本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的日积月累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如我在教完《顶碗少年》、《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后,都会让学生仿照课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一个作文片段,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三、在课外阅读中扩充素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应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可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十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很难深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出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能水到渠成,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汲取文学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