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美读,向文本深处漫溯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iang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尤其文言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但教师往往注重追求范读、齐读、自由读和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形式,却很少对文本的体味、鉆研、涵泳予以关注。在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根据语境,“添枝加叶”创设情境美读,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有趣的美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感情,读出了文章主题,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关键词】朗读;美读;情境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张志公先生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由此可见,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体验,提升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但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朗读,尤其文言文朗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教师往往过分追求范读、齐读、自由读和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形式,却很少对文本的体味、钻研、涵泳予以关注。
  在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根据语境,“添枝加叶”创造情境美读,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有趣的朗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感情,读出了文章主题,还原了语文的本真。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
  一、结合语境,添加叹词,凸显人物形象
  教学古文《陈太丘与友期》时,面对学生的唉声叹气,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生活理解,在文章适当地方增加“叹词”,然后朗读,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下面是填字的原文,粗体字是添加的文字)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嗨!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嘁!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不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哼!”
  学生在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中添加了“嗨”“嘁”“不对”“哼”等叹词:“嗨”字表现出友人的妄自尊大;“嘁”字则表现他的无信无礼;元方用“不对”而非“胡说”一类的词,是因为他明白事理;结尾的“哼”字可见元芳作为小孩子噘嘴生气的神态。
  在情境的“添加枝叶”中,学生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内蕴解读,理解了文章感情,把握了人物性格,而且提升了创造力。
  二、结合情境,添加称呼,凸显作者感情,彰显语言魅力
  文言文学习是学生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的对话,那么文言文朗读就是学生“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出师表》一文诚挚地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在朗读中,我让学生依据情境加入“陛下”这个称呼,并辅助一些动作来感受作者的衷情。(如下是文末两节修改)
  陛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陛下: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分析君臣关系,指导学生朗读到“陛下”时,双手作揖,而提到先帝时,则抱拳伸向左前方或右前方,作揖。
  四次“陛下”的称呼、动作以及语气也有区别:第一次称呼严肃庄重,平着作揖,语言掷地有声;第二次称呼亲切平和,从旁作揖,语言严肃认真;第三次称呼敬重关爱,向天作揖,语言绵而刚硬;第四次称呼沉重悠缓并长揖过顶,语言深沉缓重。
  于是乎,学生放下书,慢步于教室,放情地吟诵着。一声声对先帝的呼唤,一声声对后主的拳拳关爱在课堂飘荡,在学生心中流淌。于是乎,沉浸于朗读的学生不仅体会到一片真情,同时更重要的是品味到语言的魅力。(下面是摘取几则学生的发言)
  生1:语言的魅力真是奇特无穷呀!吟诵之中,我似乎感觉诸葛亮就站在我的身前,他的铿锵之语,就连懦弱的阿斗也挥袖离座,振奋起来。
  生2:是啊!我也有同感,特别是最后一个“陛下”,我把“陛”字读得很重并且缓缓延长,而说到“下”时,似已无力,戛然而止。哽咽之中,数字而语,拳拳忠心以压顶之势,直压得朝廷上下凄然、肃然、凛然。
  生3:是呀!“惊天地,泣鬼神”,语言的内涵真是无穷!
  朗读不仅是眼、口、耳、脑综合并用的阅读过程,更是一种使学生受益无穷的审美创造活动。灵动、细腻、诗意的“添枝加叶”的美读,本色自然,实实在在,这样的趣味美读,学生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感,这样的趣味美读才是语文的本真境界。
  三、结合语境,添加对话,凸显文章主题
  语文课上的朗读,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学习并理解文本内容。语文课上的反复朗读更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体悟文章的主题。《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论述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主张: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其语言富有气势,论证严密,思辨性强。细读会发现,全文其实是孟子教导学生,为学生解惑并宣扬自己主张的一次“课堂实录”。“课堂”上,孟子或慷慨激昂陈述主张,或循循善诱教导学生。于是,我首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补出弟子的语言,复原当时师生对话的情景。(下面是师生问答式对话)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你们赞同我的说法吗?)
  弟子曰:为何一定要“舍生取义”呢?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弟子曰:先生的意思是,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曰:(非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弟子曰:那他們为什么不用、不为呢?
  孟子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弟子曰:哦,那些人肯定是君子了。
  孟子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弟子曰:事实上,普通人是不可能都有这种心的。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弟子曰:如果给您“万钟”,清醒就不一样了。
  孟子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弟子曰:事实上,世上有许多人都接受了“万钟”。
  孟子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弟子曰:他们这样做,难道不对吗?
  孟子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弟子曰: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啊!为什么要停住呢?
  孟子曰:此之谓失其本心。
  弟子曰:明白了!我们应把“舍生取义”作为做人的基本标准。
  然后让学生之间展开理趣对读。朗读指导:孟子的话,在第一节中提出观点、解答学生疑惑;第二节叙述“不食嗟来之食”应该平缓一点,突出孟子的耐心教育。重点要注意第三节的朗读。第三节反问语气、排比句的气势要读出来,表达出孟子对一些人的激愤之情,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应该义正词严地喊出来。出于师生之礼,读弟子的话,语气应该谦和一些,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最后让“孟子”与弟子深度对读。(1)教师扮演孟子,学生扮演古代弟子。教师在读孟子的话时,有意识地强化文言语气、语调,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痛心疾首。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气、语调可适当进行指点。(2)学生扮演孟子,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古代弟子。学生读孟子部分,教师和其他学生齐读弟子部分。
  如此“添枝加叶”的情境美读,把学生带入孟子的课堂之中。和孟子当面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文章的语言艺术和论证特色,自然而然地领悟孟子提出的主张。
  朗读教学,即“在朗读中教学”。在朗读教学基础上的美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这也就要求教师努力创新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钟樑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随便怎么精简,读,不能减!”总之,创新的情境美读让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让语文还原本真——美。
  作者简介:韩春玲,1977年生,女,陕西省渭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教于前门外国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记叙文教学看似简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记叙文教学恰恰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难点,写作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如选材不新颖、线索不清晰、不知道如何叙述故事情节等,常常使学生陷入写作困境。因此,针对高中记叙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探讨了高中记叙文教学中故事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记叙文教学;故事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语文阅读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多阅读,关心实事,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现如今的语文教材版本内容更偏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知识丰富,不仅有扣人心弦的短小说,也有语句优美的散文,更有传统瑰宝古诗。面对种类繁多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做的就是深读教学文本,在解读文本表面的同时,也能吃透教学内容背后的丰富内涵。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不
【摘要】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小失误或非预设的“意外”,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从化尴尬为精彩、让疑问点燃精彩、把失误转化为精彩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意外;尴尬;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面对这种“险境”,老师该怎样应对呢?是按既定方案做,还是见机行事,把“节外枝”转化成独特的“精彩美”呢?
【摘要】教学有效性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落实“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坚  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有效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提问,并将这样的课改理念落到实处,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能。  【关键词】课堂效能;语文教学;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走向生本,以学定教”,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课改的必然
【摘要】在小学阶段,词语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将课文作为平台,充分挖掘课文素材,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是非常必要  的。本文就针对小学生词语理解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课文;平台;词语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依托课文文本,通过词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将词语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摘要】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岗位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中职写作教学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面对中职写作教学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将信息技术与生活化作文教学相融合,尝试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职作文;生活化作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仅仅靠课内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视野,并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热情,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辨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读书效率和质量,教师需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
【摘要】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重意象、意境、感情这些常见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高中生的特点,探索出适合学生读、品、悟、写的诗歌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感受到古典诗词的别样韵致。  【关键词】诗词教学;诵读;感悟;书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每每到了高二下学期,我们语文老师就会接触到《唐诗宋词选读》这本选修课本。在当今
【摘要】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成为各级别考试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加强相关教学和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和思维训练,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提升作文感悟力,加强课内外训练。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西方逐渐出现了以“任务驱动”称谓的任务型教学法,我国在2015年高考中采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从此,任务驱动型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呈现的文本内容,整理出文本框架与知识要点,并在写作中将其应用起来,这样就可以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章。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以作文写作来说,其建立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最后课时是关于写作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整理出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那么教师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