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铁路工程在人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认识、资源配置、总量控制、工资分配、劳动定额、人力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加强人工成本认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企业内部劳动定额,建立人工成本核算体系;加强人工成本总量控制,保证利益主体的平衡关系;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工资激励作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提高企业劳动效率等五个方面对人工成本控制进行了分析,以寻求铁路工程人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铁路工程 人工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铁路工程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化经营机制的关键时期,加强成本控制是铁路工程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工成本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一些铁路工程的重视,但对其管理仍是铁路工程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对人工成本仍没有完整的概念,未对人工成本进行总量控制与核算,更缺乏对人工成本的分析与控制,“拴心留人”工程更无从谈起。下面就目前铁路工程人工成本控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及范围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
按我国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职工工资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鐵路工程人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工成本认识不深
人工成本认识不深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员工过多强调个人的收入水平,对企业效益、劳动效率与工资分配的关系认识不足,许多职工不管企业效益的好坏、个人任务完成的好坏,均认为应有较高的工资收入,风险意识不强;二是许多铁路工程的管理者对人工成本管理仅仅认为是职工的工资分配、企业的定岗定员等管理内容,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造成人工成本控制从目标制定、过程管理、事后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以致企业人工成本高居不下。三是没有认识到人工成本对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高劳动效率所应起到的作用,造成企业人才外流、技术骨干稀缺、生产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
2.2人力资源配置随意性较大
人力资源配置随意性较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中标项目开工后,许多铁路工程仍沿袭以前的做法,在没有认真研究分析人力资源的总需求量、进场时间和进场计划的前提下,即整建制地进行队伍转移,往往是高素质的、急需的人力资源没有进场,不需用的倒是进来许多,极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二是铁路工程各施工内容经常转换,路基开挖、桥梁混凝土浇筑、隧道工程等工作无法连续有效利用同一人力资源,人员阶段性闲置也较为普遍,严重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发挥和利用。
2.3人工成本总量控制失衡
八十年代初,绝大多数铁路工程执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制”,既企业根据当月完成的施工产值,按确定的工资含量系数得出当月工资分配总额。此方法虽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总额,但因没与企业效益和劳动效率挂钩,逐渐被企业淘汰。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最大化,各企业又以施工收入减成本支出(除不含工资外,已含企业所有的支出费用和预提费用)既为工资分配总额。方法较为简单易行,但没有反映出人工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关系,以及与同行业的平均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等指标的偏差程度。
2.4工资分配仍有“大锅饭”现象
在人工成本结构中,工资是最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也是构成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许多铁路工程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基本形成了“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量化管理、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原则。但在实际分配中,因核算方法不科学,量化管理不到位,工资分配执行得不够严格,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平均主义严重,没有合理拉开各类人员工资水平档次,严重影响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导致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无效消耗加大。
2. 5企业内部劳动定额没形成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颁发了《关于发布铁路路基工程劳动定员定额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有效地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当时,许多铁路工程也按部颁定额着手制定本企业的劳动定额,但此项工作没有一直延续下去,以致企业在编制工程计划、施工作业计划、计算用工数量、进行班组核算、工资量化考核等均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定标准,严重制约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2 . 6高素质、一专多能型人才匮乏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合理流动本身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施工企业近年来流失的人员大多是经过企业多年培养起来的较为成熟的技术管理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从中反映出铁路工程内部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人工成本中对高素质、一专多能型人才投入过少。
三、铁路工程人工成本的控制
工程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各施工单位竟相压低报价,低价中标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部分项目低于成本价中标。所以,铁路工程应从投入产出的经济关系控制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作为一种消耗性要素,这种消耗的必要性取决于它为企业带来产出效益的大小。也就是说,一定的人工成本投入应带来一定的产出效益,当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增长时,人均增加值和人均生产率也应呈增长趋势,否则,这种人工成本投入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负面的。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均人工成本下降的情况,尽管效益指标也有所增长,但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是不利的。
同时,铁路工程为了在工程投标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其成本消耗水平必须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工成本的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既从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旨在使企业在分配方面更好地兼顾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人工成本控制目标,铁路工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加强人工成本认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人工成本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此,铁路工程首先应从战略上,认识到它是关系企业多方位市场竞争中生死存亡的重要战略因素;其次是从分配的角度,认识到它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重要经济杠杆,它是调节劳动者这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形成企业的激励和动力机制的经济因素;第三是从管理上,认识到它是关系人才资源开发,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对活劳动消耗进行监督、投放的重要工作。
3.2、形成企业内部劳动定额,建立人工成本核算体系
劳动定额是标准的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效率高低的尺度,是考核评判工人劳动贡献的标准,是企业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劳动定额,才能将施工计划、用工计划、定岗定员、班组核算、按劳分配等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和执行。要组织施工生产,首先要按照劳动定额计算出用工量,算出所需劳动力人数,然后才能对所需劳动力和施工进度做出合理部署和调整。合理确定劳动定额,还可以挖掘生产潜力。一个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情况如何,首先要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与定额相比较,按照完成定额的情况计算劳动报酬。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执行,关系到每个工人的切身经济利益,是企业一项最根本的规章制度,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所以,铁路工程应尽快形成自己的内部劳动定额。
成本控制是依靠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汇总、分析、反馈完成得,人工成本控制同样也须在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指标的测定、核算、分析、反馈进行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铁路工程人工成本核算分析需建立、确定的基本指标如下:
1)人均人工成本:
其計算公式为: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总额/职工总数
该指标可以显示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业聘用一名职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人均人工成本能够表示企业职工的工资和保险福利水平,也就能作为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价格信号。企业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到企业来,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标,以便企业对人工成本水平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
2)劳动分配率:
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总额/增加值) ×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3)人事费用率:
其计算公式为: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额/企业收入) ×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人产出关系。
4)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该指标反映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吸附程度,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大,反之,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小。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有机构成高低和确定人工费用定额。由于各行业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因此,不同行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这一指标可能差异很大。
3.3、加强人工成本总量控制,保证利益主体的平衡关系
人工成本总量控制首先应在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增长时,人均增加值、人均完成产值也要有所增长,且增长幅度应高于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这样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才是增收增效的人工成本。其二从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旨在使企业在分配方面更好地兼顾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三当企业效益指标有所增长时,不能出现人均人工成本下降的情况,否则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是不利的。其四以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指标为参照,衡量企业与同行业对应指标的偏差程度。显然,企业的这三项指标应当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保证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
为了满足这一控制原则,铁路工程就应在工程投标前、中标后,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企业劳动定额和控制指标,在保证员工、企业及其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目标人工成本,企业不能为了中标肆意压低价格。在工程实施阶段,企业首先应严格按工程量、合同工期和企业劳动定额计算用工数量,制定用人计划和进场时间,合理定岗定编,做到人尽其才;其次对各级核算单位严格按完成量、结算单价、控制指标核算、核定各级核算单位的人工成本总量,保证人工成本目标控制值的水平;最后,企业依据成本事后分析的具体要求,不断修正目标控制值,去伪存真地积累相关数据。当然,实际人工成本总量因工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很有可能突破目标控制值,但企业也不应随意调整合理的目标控制值,应通过优化设计、合理组织、减员增效、增收节支等措施消化人工成本超支的不利因素,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求。
3.4、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工资激励作用
目前大多数铁路工程在工资分配中基本形成了“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量化管理、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方法基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工资分配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因计划体系、签认体系、核算体系等基础性工作不到位,使工资分配无法完全通过“班组核算、量化管理”进行核算、核定,分配中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影响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同时,有的企业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和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明显存在收入过分向职工倾斜的问题。因此,铁路工程应尽快完善计划、签认、核算体系。在施工中,严格地按计划工期、计划完成量组织施工,详尽记载各级核算单位和个体的完成情况,特别是额定任务量的完成情况,以事前确定的承包单价对核算单位进行结算、核算,收入减成本后既为核算单位的工资总额和个体的人均工资。通过核算单位内个体额定任务量和实际完成量的统计、对比,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合理拉开个体的工资档次。
3.5、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人才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和劳动效率。铁路工程的施工条件基本都在深山峡谷,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难度较大。因此,铁路工程要将人才战略和企业总的发展战略定位相配套,通过具体的措施不断改善企业自身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内部环境,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既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材,又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服务,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为各级人员创造机会,稳定骨干队伍,要让人才对企业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另外,铁路工程要减员增效,冗员太多,必然造成人工成本投入不合理和人工成本的无效益增长,职工收入水平难以提高,这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给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精减人员应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可将富余人员从岗位上抽出来,组织其学习文化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后再重新竞争上岗。在脱产培训期间执行基础工资标准和奖学金制度。优化组织结构中着力解决好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凡有新开工项目需要增加定员的,都首先在本单位内部调整,消化吸收本单位的富余人员。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劳社部发[2003]34号文件《关于发布铁路路基工程劳动定员定额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2)、 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
(3)、 杨庆丰、侯聪霞《建筑工程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
(4)、 王学力《我国人工成本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44期
(5)、张莉,刘希宋;《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体系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年03期
关键词: 铁路工程 人工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铁路工程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化经营机制的关键时期,加强成本控制是铁路工程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工成本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一些铁路工程的重视,但对其管理仍是铁路工程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对人工成本仍没有完整的概念,未对人工成本进行总量控制与核算,更缺乏对人工成本的分析与控制,“拴心留人”工程更无从谈起。下面就目前铁路工程人工成本控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及范围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
按我国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职工工资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鐵路工程人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工成本认识不深
人工成本认识不深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员工过多强调个人的收入水平,对企业效益、劳动效率与工资分配的关系认识不足,许多职工不管企业效益的好坏、个人任务完成的好坏,均认为应有较高的工资收入,风险意识不强;二是许多铁路工程的管理者对人工成本管理仅仅认为是职工的工资分配、企业的定岗定员等管理内容,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造成人工成本控制从目标制定、过程管理、事后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以致企业人工成本高居不下。三是没有认识到人工成本对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高劳动效率所应起到的作用,造成企业人才外流、技术骨干稀缺、生产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
2.2人力资源配置随意性较大
人力资源配置随意性较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中标项目开工后,许多铁路工程仍沿袭以前的做法,在没有认真研究分析人力资源的总需求量、进场时间和进场计划的前提下,即整建制地进行队伍转移,往往是高素质的、急需的人力资源没有进场,不需用的倒是进来许多,极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二是铁路工程各施工内容经常转换,路基开挖、桥梁混凝土浇筑、隧道工程等工作无法连续有效利用同一人力资源,人员阶段性闲置也较为普遍,严重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发挥和利用。
2.3人工成本总量控制失衡
八十年代初,绝大多数铁路工程执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制”,既企业根据当月完成的施工产值,按确定的工资含量系数得出当月工资分配总额。此方法虽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总额,但因没与企业效益和劳动效率挂钩,逐渐被企业淘汰。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最大化,各企业又以施工收入减成本支出(除不含工资外,已含企业所有的支出费用和预提费用)既为工资分配总额。方法较为简单易行,但没有反映出人工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关系,以及与同行业的平均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等指标的偏差程度。
2.4工资分配仍有“大锅饭”现象
在人工成本结构中,工资是最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也是构成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许多铁路工程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基本形成了“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量化管理、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原则。但在实际分配中,因核算方法不科学,量化管理不到位,工资分配执行得不够严格,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平均主义严重,没有合理拉开各类人员工资水平档次,严重影响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导致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无效消耗加大。
2. 5企业内部劳动定额没形成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颁发了《关于发布铁路路基工程劳动定员定额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有效地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当时,许多铁路工程也按部颁定额着手制定本企业的劳动定额,但此项工作没有一直延续下去,以致企业在编制工程计划、施工作业计划、计算用工数量、进行班组核算、工资量化考核等均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定标准,严重制约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2 . 6高素质、一专多能型人才匮乏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合理流动本身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施工企业近年来流失的人员大多是经过企业多年培养起来的较为成熟的技术管理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从中反映出铁路工程内部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人工成本中对高素质、一专多能型人才投入过少。
三、铁路工程人工成本的控制
工程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各施工单位竟相压低报价,低价中标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部分项目低于成本价中标。所以,铁路工程应从投入产出的经济关系控制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作为一种消耗性要素,这种消耗的必要性取决于它为企业带来产出效益的大小。也就是说,一定的人工成本投入应带来一定的产出效益,当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增长时,人均增加值和人均生产率也应呈增长趋势,否则,这种人工成本投入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负面的。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均人工成本下降的情况,尽管效益指标也有所增长,但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是不利的。
同时,铁路工程为了在工程投标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其成本消耗水平必须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工成本的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既从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旨在使企业在分配方面更好地兼顾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人工成本控制目标,铁路工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加强人工成本认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人工成本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此,铁路工程首先应从战略上,认识到它是关系企业多方位市场竞争中生死存亡的重要战略因素;其次是从分配的角度,认识到它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重要经济杠杆,它是调节劳动者这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形成企业的激励和动力机制的经济因素;第三是从管理上,认识到它是关系人才资源开发,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对活劳动消耗进行监督、投放的重要工作。
3.2、形成企业内部劳动定额,建立人工成本核算体系
劳动定额是标准的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效率高低的尺度,是考核评判工人劳动贡献的标准,是企业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劳动定额,才能将施工计划、用工计划、定岗定员、班组核算、按劳分配等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和执行。要组织施工生产,首先要按照劳动定额计算出用工量,算出所需劳动力人数,然后才能对所需劳动力和施工进度做出合理部署和调整。合理确定劳动定额,还可以挖掘生产潜力。一个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情况如何,首先要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与定额相比较,按照完成定额的情况计算劳动报酬。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执行,关系到每个工人的切身经济利益,是企业一项最根本的规章制度,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所以,铁路工程应尽快形成自己的内部劳动定额。
成本控制是依靠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汇总、分析、反馈完成得,人工成本控制同样也须在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指标的测定、核算、分析、反馈进行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铁路工程人工成本核算分析需建立、确定的基本指标如下:
1)人均人工成本:
其計算公式为: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总额/职工总数
该指标可以显示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业聘用一名职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人均人工成本能够表示企业职工的工资和保险福利水平,也就能作为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价格信号。企业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到企业来,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标,以便企业对人工成本水平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
2)劳动分配率:
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总额/增加值) ×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3)人事费用率:
其计算公式为: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额/企业收入) ×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人产出关系。
4)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该指标反映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吸附程度,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大,反之,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小。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有机构成高低和确定人工费用定额。由于各行业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因此,不同行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这一指标可能差异很大。
3.3、加强人工成本总量控制,保证利益主体的平衡关系
人工成本总量控制首先应在企业人均人工成本增长时,人均增加值、人均完成产值也要有所增长,且增长幅度应高于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这样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才是增收增效的人工成本。其二从分配水平的角度控制人工成本,旨在使企业在分配方面更好地兼顾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三当企业效益指标有所增长时,不能出现人均人工成本下降的情况,否则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是不利的。其四以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指标为参照,衡量企业与同行业对应指标的偏差程度。显然,企业的这三项指标应当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保证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
为了满足这一控制原则,铁路工程就应在工程投标前、中标后,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企业劳动定额和控制指标,在保证员工、企业及其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目标人工成本,企业不能为了中标肆意压低价格。在工程实施阶段,企业首先应严格按工程量、合同工期和企业劳动定额计算用工数量,制定用人计划和进场时间,合理定岗定编,做到人尽其才;其次对各级核算单位严格按完成量、结算单价、控制指标核算、核定各级核算单位的人工成本总量,保证人工成本目标控制值的水平;最后,企业依据成本事后分析的具体要求,不断修正目标控制值,去伪存真地积累相关数据。当然,实际人工成本总量因工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很有可能突破目标控制值,但企业也不应随意调整合理的目标控制值,应通过优化设计、合理组织、减员增效、增收节支等措施消化人工成本超支的不利因素,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求。
3.4、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工资激励作用
目前大多数铁路工程在工资分配中基本形成了“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量化管理、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方法基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工资分配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因计划体系、签认体系、核算体系等基础性工作不到位,使工资分配无法完全通过“班组核算、量化管理”进行核算、核定,分配中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影响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同时,有的企业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和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明显存在收入过分向职工倾斜的问题。因此,铁路工程应尽快完善计划、签认、核算体系。在施工中,严格地按计划工期、计划完成量组织施工,详尽记载各级核算单位和个体的完成情况,特别是额定任务量的完成情况,以事前确定的承包单价对核算单位进行结算、核算,收入减成本后既为核算单位的工资总额和个体的人均工资。通过核算单位内个体额定任务量和实际完成量的统计、对比,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合理拉开个体的工资档次。
3.5、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人才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和劳动效率。铁路工程的施工条件基本都在深山峡谷,条件艰苦,待遇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难度较大。因此,铁路工程要将人才战略和企业总的发展战略定位相配套,通过具体的措施不断改善企业自身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内部环境,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既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材,又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服务,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为各级人员创造机会,稳定骨干队伍,要让人才对企业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另外,铁路工程要减员增效,冗员太多,必然造成人工成本投入不合理和人工成本的无效益增长,职工收入水平难以提高,这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给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精减人员应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可将富余人员从岗位上抽出来,组织其学习文化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后再重新竞争上岗。在脱产培训期间执行基础工资标准和奖学金制度。优化组织结构中着力解决好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凡有新开工项目需要增加定员的,都首先在本单位内部调整,消化吸收本单位的富余人员。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劳社部发[2003]34号文件《关于发布铁路路基工程劳动定员定额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2)、 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
(3)、 杨庆丰、侯聪霞《建筑工程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
(4)、 王学力《我国人工成本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44期
(5)、张莉,刘希宋;《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体系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