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h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任全璐(1986-),女,汉,籍贯河北,中级统计师,在职研究生,北京市统计局,研究方向:企业财务会计。
  摘要: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提出了通过完善会计理论和原则,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和管理,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和会计监督体系,来更好地预防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和处理的数据信息,能够为企业决策和部门经济管理提供重要的经济信息和数据支撑。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价值运动和经济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是企业内部资金流量运动的各种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呈现,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在宏观决策和微观调整方面愈发重要。但由于经济监督控制和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加之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会计信息造假失真问题日益严重。2011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列为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并制定了相应的条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活动,不能有效客观反映法人单位的财务指标、经营情况及资金流量情况,可能为了某个集团的利益而对单位经营成果及经营现状进行歪曲和变化,而对社会大众、政府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并带来一系列后果。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会计学兼顾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两个方面,即从社会科学层面看,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从基础科学层面看会计学又是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基础的精算科学,二者不免存在冲突。例如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但确认过程中不得不加入主观因素。如果主观确认的数量越来越多,比如金融资产价值确认、无形资产摊销等,这种主观性确认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发生。另外,会计信息本身含有估算的因素,虽然会计核算中力求准确性,但经济业务本身含有不确定性,有些事项的确认需要经验估计和主观判断,这就因会计准则的不完善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合理失真。
  (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一般企业会计人员是由所在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直接任命的,会计人员的待遇、福利、晋升等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也都由企业经营决策者决定,这就导致会计人员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听命于经营者,按照其要求对账目调整使会计信息更有利于企业和经营者的利益,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无法保证。虽然在《会计法》的监督条款中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对违法的收支有权拒绝办理”,但会计人员受制于经营者,保持工作独立性难度很大,有碍于依法履行会计职能。
  另一方面,除管理体制的弊端外,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会计人员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在上级的诱导和压力下,不惜违反职业道德和操守,做假账报假数,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而会计知识却日新月异,发展变化较快。一些会计人员没有上进意识,不注重会计继续教育,知识储备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变化。其掌握的知识水平也较难应对企业发展中财务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新的会计从业者,虽然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苦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不能将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去,致使工作效率不高,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原则存在虚假信息操作空间
  “谨慎性也称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财务问题时,要秉承谨慎性原则,防止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但往往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人员很容易通过高估损失或费用、低估利得或收入,来减少利润总额,从而逃避税收。此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会计原则不够严谨,允许主观判断存在,会计人员容易利用这些擦边球为企业做出更有利于其利益的会计信息,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被虚假信息欺骗,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处罚力度不够,会计监管缺失
  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当失信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会计造假就会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视经济处罚,轻视行政和法律处罚;侧重于对违法单位的处罚,忽视对失信个人的处罚;侧重对内部的处罚,没有公开场合和媒介的相应处罚,削弱了法律的处罚效果。会计造假行为监管不力,惩治力度明显不足,造假成本较低,致使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会计信息造假的收益者包括单位领导、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等,但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震撼违法者的初衷,往往用造假换来的收益来弥补因会计造假而受的处罚,很难触动他们的切身利益。
  从会计监管方面来看,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十分重要,但同为一个企业,公司领导对会计信息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很多时候企业内部监督名存实亡。外部监管主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但这种中介机构带有一定的盈利性,且受聘于企业,难免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干扰和妨碍,使其无法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虽已改革,但考生还是更注重会计理论和制度,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较弱,加之职业道德的淡化,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其在会计审计服务中对企业虚假、粉饰的会计信息也存在侥幸心理,听之任之。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
  虽然现行的2011年新会计准则已经有所改善,但我国的会计理论还跟不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度缺陷,需要通过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来减少因技术层面造成的不可避免的会计信息失真。例如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可以较好地解决收入和费用的匹配问题,但我们应该努力把规则制定的更加具体和完善,不要因为主观确认的标准不明确,尺度难把握而造成信息失真。再如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中各种应计项目和待摊费用等都能在制度法规中找到明确的填报指导,除了要界定需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清楚时间,使会计人员记账时更具有操作性,避免因主观意图影响会计信息。   (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加强人员培训
  建议实行会计委派制,即会计由上级部门或监督部门委派到企业中,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和经济核算,该名会计人员的考核、任免等均由委派机关负责,这样才能保障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工作中不受制于企业负责人,从而真正起到会计监督作用。同时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声誉评定,并记录在案。声誉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管理者必定高度重视,为维护良好的声誉,也会减少对会计工作的干扰,从而有助于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此外,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供人员素质。首先,必须要求会计持证上岗,被委任为会计领导的人员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职称。其次,要注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业务培训,准确掌握最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要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能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法守法,不做假账。完善会计人员的考核、奖惩机制,可以设立失信“黑名单”,对屡次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人员,给与个人处罚,其他企业也不能雇佣此类失信会计人员,使其不能在会计行业从业谋职。
  (三)科学合理运用稳健性和重要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业务进行处理时采取谨慎的态度,主观性地采用这种方法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所以为了避免造成信息失真,尽量少应用此原则,即使有必要采用,也应该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免引起误导。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往来复杂多变,对于那些项目应该采取重要性原则也需要谨慎判断,应尽快出台更详细的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算因素造成的误差降到最低。
  (四)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大惩处力度
  健全的会计监督体系可以约束企业高管和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行为,使他们对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心存敬畏和职业操守。要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内部监督水平,健全内控机制;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等社会和公众监督的力量;同时加强《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完善,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不因法律存在漏洞和不足而给会计人员留下可趁之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诚信档案,严惩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给予重罚。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信息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单纯地依靠一种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其此类问题的预防和治理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总体而言,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互相配合,才能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戴德明,林钢,赵西卜.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吴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J].经济师,2014,(3).
  [3]王卫东.论会计信息失真[J].现代商贸工业,2013,(4).
  [4]刘仙梅.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周锋(1985-),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  摘要:金融业作为大数据产业最敏感的行业之一,已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金融业如何利用在数据创新技术掌握客户信息,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同时阐述了大数据共享和开放对金融业造成的隐忧,并提出了几个大数据在金融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大数据;隐忧;信息安全  1.引言  大数据
期刊
作者简介:李聪(1991-),女,重庆市渝北区人,长春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行为公司金融相关理论为突破点讨论了管理者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于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以及基于影响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管理者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  一、非理性行为对公司决策影响的理论基础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下,Modigliani和Miller于1958年提出“MM理论”。经过对假设的修
期刊
作者简介:陈欣,女,会计学,硕士,西安财经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借壳上市已成为广大非上市公司谋求上市的一种捷径。我国政府鼓励并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借壳重组方式进行上市融资,但我国会计政策、法规对借壳上市还存在一些不明确或缺乏实际操作性的指导,这就要求投资者结合一般性指导,判断上市过程中如何合理准确的进行会计问题的处理。  关键词:壳资源;商誉;借壳上市  一、借壳上市概述  
期刊
针对近几年行业受到上下游挤压、盈利空间收窄的不利形势以及行业内部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处于微利的严冬局面,该行业所在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化解危机,谋求生存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控制都应该从计划开始。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最重要的一种计划,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  内部转移价格是企业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时进行结算所需要的一种计价标准,其特点是只反映企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税种。它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分配等方面意义重大,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个人所得税还存在一些问题,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完善,我们要重视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制;问题;对策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节公平收入分配的政策工具,在稳定
期刊
作者简介:韩延龙(1987-),男,汉族,黑龙江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摘要:网络融资指在电子商务领域,借助第三方提供的网络平台,使银行与企业完成借贷关系的新型借贷模式。网络融资从无到有,已逐渐发展壮大并引起各方面重视。我国的网络融资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加强网络融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促进作用,依然有很多地方可以继续改善。  关
期刊
作者简介:裴卓英(1989-),女,汉,山西运城,硕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我国银行业的融资渠道,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新视角,最终建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通过研究政策背景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同时,将银行融资策略分为将外源性融资转换为内源性融资、转变银行盈利模式和积极开拓创新资本工具三种方式。
期刊
作者简介:苗靖彬,女,河北省唐山市,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研究中心学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资难问题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全面认识中
期刊
摘要: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开拓的新市场,通过商业银行开展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发展趋势。本文从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出发,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现状进行分析,从银行与小微企业两个角度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业务的约束条件,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商业银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
期刊
作者简介:王振豫(1980.5-),男,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现任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鹤壁鹤煤支行行长,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阐述,分析利率市场化形成的契机。进而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问题,剖析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促进影响,以及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并结合市场提出应对措施,以管控风险,趋利避害。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概念促进;挑战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