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小技巧,破解大难题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许多学生害怕学习语文的“恐惧源”。虽说对孩子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身在一线的老师难免会感叹:花了那么多时间指导作文、批改、讲评,怎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还是那么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的选材太多,亮眼的文章太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有些做作……总之出彩的文章确实不多!这样的作文教学体验我同样经历过,同样茫然过,也试图寻找一些方法来破解它。经过数年的摸索实践,一些作文教学小技巧确实带着我走出困境,初见成效,且分享如下,请君指教!
  一、创设情景,突破“生动”难关
  难题:文章平铺直叙,索然无味
  对策:呈现“第一现场”,增强画面感
  在批改作文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平铺直叙的文章,从头至尾都是用转述性的语言在叙事,既没有突出的详写部分,更没有细节描写,显然是记流水帐,这样的叙事肯定不够生动,画面感也不强,当然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不过,学生的生活半径不大,又不懂得如何观察生活,怎样捕捉精彩瞬间,写作要生动确实不易。那么,作为老师怎样教学生把叙事写“生动”呢?我告诉学生要在文章中的详写部分呈现“第一现场”,这样文章的画面感更强,当然就可以“生动”起来了。
  那么,什么才是“第一现场”呢?“第一现场”强调第一时间显现出来的现场直击感。写作时,尽量让文字有如电视画面一样有现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并从呈现的文章中自然生发出感悟或者隐含内在情感!
  愿望是美好的,理论是精彩的,但是如何让学生感受第一现场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呢?我曾创设情景,设计了一堂自导自演的作文课,借以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并下笔写作。以下便是这堂课:
  上课预备铃响了,一些同学们似乎是自动屏蔽了铃声,依然在教室里追逐打闹,高声谈笑,好不快活!我酝酿着情绪,悄悄地站在教室后门门外!(这是我第一次“走后门”。)“老师来了!”不知道是哪个机敏的学生高声一喊,唰唰几秒钟,同学们就迅速归位并安静坐好。
  我抱着一叠作业本,缓缓走进教室,神情严肃。同学们似乎觉察到了老师脸色的不同寻常,立马挺直了腰背,如幼儿园小朋友那般双手叠放在胸前的桌面上坐好。
  “啪!”作业本被我刻意用力甩在最后一桌无人坐的桌子上。周围的几位同学和胆小的女生瞬间被这巨大的声响吓了一大跳。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连气儿都不敢吐,惟有我踱步的声响。数秒的站立环视,班级里凝聚着一股肃杀的寒气,令人不寒而栗!“没交作业的给我站起来!”我一声怒吼!几名同学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头低得不能再低。
  ……
  接着便是我歇斯底里,手舞足蹈的教训过程。(平时我很少对学生发脾气,这自导自演的一课我寻找时机,着实酝酿了许久。)
  当我告诉学生这只是作文课的“环节”之一时,学生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似乎还无法从刚刚肃杀的氛围中走出。在我打开PTT《呈现“第一现场”,让作文生动起来!》后,学生才相信刚刚那灰色的一幕果真是老师自导自演的“现场版”老师训斥记。接着,我与大家分享了某位同学记叙老师生气时候平铺直叙的叙事过程,又跟他们分析刚刚他们亲身参与“演出”的那一幕,告诉他们如何抓住第一现场中几个要素,通过细节描写精彩呈现出第一现场的画面,让叙事更有血有肉,让现场更具感染力。最后,在练笔、修改、展示的环节中结束一堂课。
  是的,老师有时候就是一名演员,为自己的“演出”创设情景,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你的授课内容,吸收效果也更好。我们也常常可以借助班级现场的学生活动现状,灵活取材,运用于教学中。在这堂课后,我提醒学生多用眼睛观察世界,多用心感受生活,并用文字“艺术”地还原“第一现场”画面,表达感受,这样的文章是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自然“生动”便不在话下。
  二、巧用资源,指导“细节”描写
  难题:细节描写生硬
  对策:巧用影视特写慢镜头指导细节描写
  其实,指导学生艺术地还原“第一现场”关键的还在于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不够精彩,“第一现场”的感染力就较差了。
  百度中如是阐述“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呢?我尝试运用影视特写慢镜头进行指导。
  首先,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让学生明白电影的特写镜头与作文的细节描写有什么共通的作用。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无论是电影的特写镜头还是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其作用无非是为了突出、强调。通过镜头的拉进,以特写来放大所要强调的细节,如在观看《侏罗纪公园》时,多次特写“提姆”、“丽克斯”疯狂逃命时恐惧的表情,通过特写突出强调了人物内心的极度恐慌,渲染紧张的气氛。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小强,都有不少的特写镜头,那丰富的面部表情、忧伤的泪珠特别煽情,令人潸然泪下,这同样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最直接的、最震撼、最煽情的画面感染观众。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作用亦如此,只是电影是通过直观的影像特写出来,作文却是要借助文字将细枝末节用多种手法表达出来。
  明白了电影特写与细节描写的关系之后,我便通过慢动作播放特写镜头,让学生找出所观察到的细节末节,并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次做一个简单的排列,然后按照既定的顺序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播放某洗发水广告,让学生观察广告明星的动作、表情并用文字写下短短7秒的细节。学生观察并写下的基本动作表情有侧脸低头、手捋长发,抬头微笑、甩头、长发飘起落下、电眼轻眨。随后提醒大家可以将这些基本动作表情进行进一步的细节描写,并告知学生这是一则洗发水的广告片断,所描写的文字应当符合该内容的需要。有位学生的习作经过修改,还是写得相当出彩,摘选如下:   那妙龄美少女侧着清秀的脸庞,娇羞地微微低着头,一只纤细的小手轻抚乌黑秀发,轻柔顺滑,决不粘连盘结。缓缓地,她抬起了头,嘴角挂着甜美的笑容。猛地,女孩优雅地甩起头,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顺风而飘,秀出一道柔美的波浪,发丝缕缕飘逸,发稍苍劲回弹,轻缓披散在肩头。回眸间,女孩明亮有神的大眼睛轻眨一下,电眼迷人,似在告诉观众用此洗发水就是这样令人舒心!
  短短7秒特写镜头,通过慢动作播放、观察,在指导、撰写、修改的反复雕琢下,也能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呈现出来!
  三、与时俱进,让“文章”更“潮”些
  难题:老调陈词,缺乏时代气息
  对策:新时代元素引入作文来
  有时候会觉得学生的习作缺乏时代气息,似乎文中的事件、人物语言、穿着打扮等内容既可以是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是更早的年代,也可以是21世纪后的,时代特征几乎显现不出来。再加上缺乏个性的语言,有些文章确实显得“老气横秋”。我想,与时俱进或许可以让文章更“潮”一些!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身边新兴事物文中见。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BRT、动车、高铁、地铁、邮轮、游艇、帆船等全新的交通方式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在这些新交通工具上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很好地观察、捕捉精彩镜头,用文字记录下来,相信可以有全新的感受。当然,我们不应当地被动地接受新事物,而要主动融入“新世界”。如今,我们身边不乏积极追求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分享的“创客”,只要我们愿意学习,主动参与,新事物、新创造会常常光顾我们的,这些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作为作文的素材定能让文章“潮”起来!
  其次,将QQ、微博、微信等有时代标志的事物请进作文来。网络时代,从电脑到智能手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一辈,下至幼儿园的娃娃都会使用,许多人已俨然成了众多“低头族”中的一员了,人们已经完全被手机“俘虏”了。此时,适当地在作文中请进“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丰富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媒介之一,或者点缀文章细节等都会赚足了读者的注意力。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具有新时代元素的内容融入文章要适当,不可求多,更不能庞杂,影响事件的叙述,否则效果定会适得其反。
  再次,网络语言、网络符号不宜在文中使用。对于“网络语言是否可以进入作文”的讨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我个人坚持认为:为了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作文中确实不宜运用网络语言及符号。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偶(我)原只是一只菜鸟(刚接触网络的人,这里指初一新同学),三年一晃,已是初三的大虾(能熟练运用网络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在偶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快乐”。不给力的作业,折腾得偶半死。真想倒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这里指不做作业的念头),让作业远离偶。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还可以在某个聊天室畅谈,7456(气死我了)……读了这段“新兴人类”的话,无语了!虽然,新兴的网络确实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但是,错别字、怪癖的说辞确实难以令人接受。学生时代正处于规范学习的最佳时期,学习语言的规范表达相当重要。因此,写作时还是不要运用这样的网络语言、符号。要“潮”,但不能“无节制”、“不规矩”!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学中的任何困难,都不会把咱们逼进死胡同。相反,带着挑战自我的心,开拓思路,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面对作文教学的各个难题,我寻找,我尝试,也迎刃而解!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抓故事梗概,扣重点段落,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形象内涵,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生活智慧。  三、教学创意  《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文,需一个课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
其实课堂的“静”也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静”不仅指无声的环境,也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写作、聆听、思考、体悟的静的氛围。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同时,静能养性,静能生智。鉴于此,我尝试了如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