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禁忌习俗与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交集,因而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也有体现。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诸多差异必然导致双方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禁忌习俗的不同。文章对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习俗进行对比分析,力图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禁忌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这无疑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外语学习者以及相关从业者而言,成功而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然而,跨文化交际中,仅仅掌握好外语这一种交际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占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熊文华指出,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后天经学习而获得的,具有文化性及社会性,是广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样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禁忌习俗与非语言交际必然存在交集[1]。因此,对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习俗保持清楚的认识,可以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以实现交际目的。
二、禁忌的定义与分类
“禁忌”一词对应的英文是“taboo”,该词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是由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首先发现并引入英语的。所谓禁忌,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的某些事情或者说的某些话”[2]。对于“禁忌”一词,《大英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禁忌包括:(A)属于人或物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B)由这种性质所引起的禁制作用;(C)经由禁制作用的破壞而产生的神圣性”[2]。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禁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指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中人们敬畏或信奉的某些事物或相应的某些行为;另一方面指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在公开场合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3]。
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禁忌粗略地分为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禁忌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对于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不少相关文章和著作已作出较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与之相比,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是更为容易被忽视的,但作用却是很大的,有时甚至可以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三、中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禁忌习俗的对比
(一)体态语禁忌
“体态语可以细分为面部表情语、眼神语、手势语、身体接触语、气味语、副语言”[4]。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于体态语的使用会有不同的要求。以眼神为例,在中国,人们在交谈过程中为了让对方能舒服的谈话,眼神并不会长时间停留在对方身上。交谈时,用一定的眼神交流来表示认真倾听,但是要尽量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此来显示礼貌和谦逊。与之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认为缺乏或太短暂的眼神交流,是为人不诚实、缺乏诚意的表现。因此,西方人在交谈时,眼神交流比较多,时间也比较长。
除此之外,身体接触语上的中西差异也是值得注意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人们对身体接触语的观念差别巨大,特别是异性间的身体接触。在西方,许多身体接触语被广泛地用于日常交际,比如,握手礼、拥抱礼、吻手礼、贴面礼等等。在很多场合,西方人并不忌讳身体接触,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观点早就为儒家思想所提倡,人们因而把异性之间的身体接触视为禁忌。“含蓄”和“节制”被中国传统文化视为高尚的品格,对于公共场合身体接触禁忌的规定尤为严格。毕继万先生曾指出,“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5]。因此,一定要格外注意不同文化间体态语禁忌的差异,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见或冲突。
(二)社交禁忌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展着,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这就必然使得社会交往中的禁忌习俗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交禁忌包含的内容广泛,这里笔者主要探讨与寒暄和拜访相关的几项基本的社交禁忌。
1.寒暄
中西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寒暄有共同之处,都是为体现友好而主动与他人寒喧。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寒暄的具体方式会有细微差别。例如,在中国,普通的社交寒暄不需要采取过度亲热的行为,适当的给予招呼和回应即可。但在西班牙亲朋好友相见,通常男士要相互抱抱肩膀,女士要轻轻搂一下并互吻双颊,这是因为西方文化相对中国文化较为直白和开放。
2.拜访
在西方国家,拜访他人时需要事先预约。否则,突然造访有可能给受访者带来很大不便,使其感到不快,甚至有可能会被其拒之门外。因此,西方国家常常将突如其来的拜访视为粗鲁无礼的行为。与之不同,中国人一般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中国民间有句谚语:“喜鹊叫,贵客到”。这说明老百姓习惯以“喜鹊叫”来对“贵客到”进行“预测”。当然,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预约访客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此外,对于约定的拜访,中西方一般都强调要准时。但是在习惯上,美国人喜欢晚 3至5 分钟到达,以便给主人充足的准备时间。相反,中国人对于约会通常习惯于早到3至5分钟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6]。
(三)饮食文化禁忌
饮食文化禁忌可分为饮食内容禁忌和饮食方式禁忌两方面。
由于中西方民族的差异,所持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这导致中西方饮食内容禁忌的差异相对明显。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忌食所有肉类,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印度教忌食牛肉等等。除宗教信仰外,总的来说,西方人忌食动物内脏、鸡鸭皮,忌食狗肉等宠物类动物的肉;于此而言,中国则无相应禁忌 [7]。 饮食方式上,中国人饭桌座次安排是有规矩的,吃饭时主人或身份尊贵的客人坐主位,长幼尊卑有序而坐。就餐时,筷子不可直接插在米饭中,也可用筷子敲打空碗,这些都是不敬的表现。而西方人在进餐时,讲究细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此外,吃自助餐时,在盘中留下过多的食物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四)宗教文化禁忌
不同国家或民族都有其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不同的宗教信仰背后的宗教文化决定了各民族宗教禁忌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等;而中国的主要宗教派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
宗教派别的差异就决定了宗教禁忌习俗的不同。例如,《圣经》中记载的“上帝十戒”便规定了基督教的核心禁忌。与之相异,中国本土的道教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本教的戒律,且其戒律种类繁多,少者五戒,多者一千两百戒。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对于信奉宗教种类繁多的民族或国家,要遵循一条最为主要的禁忌,就是彼此之间互不打听对方的宗教信仰,从而避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发生信仰冲突。
四、中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禁忌差异的原因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文化的表象,中西方之间非语言交际的禁忌习俗是千差万别的。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價值观的差异可以在更深层次解释文化差异的表象。霍夫斯泰德曾提出了评判价值观差别的四个维度,主张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考察文化价值观的异同[8]。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通常被认为是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一项明显差别。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指出,每个人都是不同于所有其他个体的“自然的基本单位”[9]。因此,西方人强调: 直接、清楚;直言相告、实话实说。与之不同,中国人所持有的“集体主义”中,个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中国人强调: 委婉、含蓄,要面子,避免伤及他人;避免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
正因如此,在上述的拜访禁忌中,西方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时间安排被打乱而将突如其来的拜访者拒之门外;但追求“集体”和睦共处的中国人却是本着“进门是客”的原则,甚至会牺牲个人的时间安排来成全大家的和谐相处。
五、结语
从上述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禁忌习俗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层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了解禁忌文化现象,尊重禁忌文化差异,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10]。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加强对彼此国家文化常识及文化意识的培养,多注意对方国家或民族中的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尽量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言或非语言禁忌习俗上的冲突。这样能有效地实现跨文化双方的交际目的,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熊文华. 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 (1).
[2] 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弗洛伊德 (著), 杨庸一 (译). 图腾与禁忌[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4] 王秋艳、李凤云.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与文化语境分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5]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6] 李晓琪.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 王润梅. 中英禁忌比较[J].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1 (5).
[8] Hofstede, G. H.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Software of the Mind [M]. London: McGraw-Hill, 1991.
[9] House, R. J. et al. Cultur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The GLOBE Study of 62 Societies [M].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4.
[10] 张莹. 汉英禁忌语文化对比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5(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禁忌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这无疑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外语学习者以及相关从业者而言,成功而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然而,跨文化交际中,仅仅掌握好外语这一种交际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占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熊文华指出,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后天经学习而获得的,具有文化性及社会性,是广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样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禁忌习俗与非语言交际必然存在交集[1]。因此,对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习俗保持清楚的认识,可以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以实现交际目的。
二、禁忌的定义与分类
“禁忌”一词对应的英文是“taboo”,该词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是由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首先发现并引入英语的。所谓禁忌,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的某些事情或者说的某些话”[2]。对于“禁忌”一词,《大英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禁忌包括:(A)属于人或物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B)由这种性质所引起的禁制作用;(C)经由禁制作用的破壞而产生的神圣性”[2]。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禁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指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中人们敬畏或信奉的某些事物或相应的某些行为;另一方面指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在公开场合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3]。
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禁忌粗略地分为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禁忌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对于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不少相关文章和著作已作出较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与之相比,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是更为容易被忽视的,但作用却是很大的,有时甚至可以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习俗。
三、中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禁忌习俗的对比
(一)体态语禁忌
“体态语可以细分为面部表情语、眼神语、手势语、身体接触语、气味语、副语言”[4]。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于体态语的使用会有不同的要求。以眼神为例,在中国,人们在交谈过程中为了让对方能舒服的谈话,眼神并不会长时间停留在对方身上。交谈时,用一定的眼神交流来表示认真倾听,但是要尽量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此来显示礼貌和谦逊。与之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认为缺乏或太短暂的眼神交流,是为人不诚实、缺乏诚意的表现。因此,西方人在交谈时,眼神交流比较多,时间也比较长。
除此之外,身体接触语上的中西差异也是值得注意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人们对身体接触语的观念差别巨大,特别是异性间的身体接触。在西方,许多身体接触语被广泛地用于日常交际,比如,握手礼、拥抱礼、吻手礼、贴面礼等等。在很多场合,西方人并不忌讳身体接触,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观点早就为儒家思想所提倡,人们因而把异性之间的身体接触视为禁忌。“含蓄”和“节制”被中国传统文化视为高尚的品格,对于公共场合身体接触禁忌的规定尤为严格。毕继万先生曾指出,“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5]。因此,一定要格外注意不同文化间体态语禁忌的差异,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见或冲突。
(二)社交禁忌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展着,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这就必然使得社会交往中的禁忌习俗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交禁忌包含的内容广泛,这里笔者主要探讨与寒暄和拜访相关的几项基本的社交禁忌。
1.寒暄
中西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寒暄有共同之处,都是为体现友好而主动与他人寒喧。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寒暄的具体方式会有细微差别。例如,在中国,普通的社交寒暄不需要采取过度亲热的行为,适当的给予招呼和回应即可。但在西班牙亲朋好友相见,通常男士要相互抱抱肩膀,女士要轻轻搂一下并互吻双颊,这是因为西方文化相对中国文化较为直白和开放。
2.拜访
在西方国家,拜访他人时需要事先预约。否则,突然造访有可能给受访者带来很大不便,使其感到不快,甚至有可能会被其拒之门外。因此,西方国家常常将突如其来的拜访视为粗鲁无礼的行为。与之不同,中国人一般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中国民间有句谚语:“喜鹊叫,贵客到”。这说明老百姓习惯以“喜鹊叫”来对“贵客到”进行“预测”。当然,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预约访客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此外,对于约定的拜访,中西方一般都强调要准时。但是在习惯上,美国人喜欢晚 3至5 分钟到达,以便给主人充足的准备时间。相反,中国人对于约会通常习惯于早到3至5分钟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6]。
(三)饮食文化禁忌
饮食文化禁忌可分为饮食内容禁忌和饮食方式禁忌两方面。
由于中西方民族的差异,所持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这导致中西方饮食内容禁忌的差异相对明显。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忌食所有肉类,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印度教忌食牛肉等等。除宗教信仰外,总的来说,西方人忌食动物内脏、鸡鸭皮,忌食狗肉等宠物类动物的肉;于此而言,中国则无相应禁忌 [7]。 饮食方式上,中国人饭桌座次安排是有规矩的,吃饭时主人或身份尊贵的客人坐主位,长幼尊卑有序而坐。就餐时,筷子不可直接插在米饭中,也可用筷子敲打空碗,这些都是不敬的表现。而西方人在进餐时,讲究细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此外,吃自助餐时,在盘中留下过多的食物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四)宗教文化禁忌
不同国家或民族都有其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不同的宗教信仰背后的宗教文化决定了各民族宗教禁忌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等;而中国的主要宗教派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
宗教派别的差异就决定了宗教禁忌习俗的不同。例如,《圣经》中记载的“上帝十戒”便规定了基督教的核心禁忌。与之相异,中国本土的道教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本教的戒律,且其戒律种类繁多,少者五戒,多者一千两百戒。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对于信奉宗教种类繁多的民族或国家,要遵循一条最为主要的禁忌,就是彼此之间互不打听对方的宗教信仰,从而避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发生信仰冲突。
四、中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禁忌差异的原因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文化的表象,中西方之间非语言交际的禁忌习俗是千差万别的。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價值观的差异可以在更深层次解释文化差异的表象。霍夫斯泰德曾提出了评判价值观差别的四个维度,主张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考察文化价值观的异同[8]。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通常被认为是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一项明显差别。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指出,每个人都是不同于所有其他个体的“自然的基本单位”[9]。因此,西方人强调: 直接、清楚;直言相告、实话实说。与之不同,中国人所持有的“集体主义”中,个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中国人强调: 委婉、含蓄,要面子,避免伤及他人;避免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
正因如此,在上述的拜访禁忌中,西方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时间安排被打乱而将突如其来的拜访者拒之门外;但追求“集体”和睦共处的中国人却是本着“进门是客”的原则,甚至会牺牲个人的时间安排来成全大家的和谐相处。
五、结语
从上述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禁忌习俗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深层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了解禁忌文化现象,尊重禁忌文化差异,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10]。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加强对彼此国家文化常识及文化意识的培养,多注意对方国家或民族中的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尽量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言或非语言禁忌习俗上的冲突。这样能有效地实现跨文化双方的交际目的,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熊文华. 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 (1).
[2] 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弗洛伊德 (著), 杨庸一 (译). 图腾与禁忌[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4] 王秋艳、李凤云.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与文化语境分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5]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6] 李晓琪.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 王润梅. 中英禁忌比较[J].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1 (5).
[8] Hofstede, G. H.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Software of the Mind [M]. London: McGraw-Hill, 1991.
[9] House, R. J. et al. Cultur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The GLOBE Study of 62 Societies [M].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4.
[10] 张莹. 汉英禁忌语文化对比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