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汉语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决定了其本身涉及的不同文化背景,从教学目的来说,学生要能够实现运用目的语交际,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讲解是不够的,还要求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掌握。本文主要阐释了对外汉语语言教学在汉字、语法、词汇方面的文化渗透。对教师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导入文化因素,如何提高汉语的教学效果以帮助汉语学习者尽早克服汉语学习中的障碍,提出了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导入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既需要学习者了解和熟悉目的语国家文化,确保对外交际的成功进行,还需要掌握如何用目的语准确的表达中国文化,以达到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但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还普遍存在将文化作为语言的外部因素的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导入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词汇、汉字的文化导入
掌握一门语言必然涉及理解其文化。当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故事、俚语、俗语、格言等都带有浓烈的地域民族特色。它们的产生的与汉民族的生活生产也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中国社会的风俗人情习惯也是汉语词汇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只有了解了“红”在汉语中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红人”、“红包”的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作为象形文字,汉字是古代劳动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面貌,蕴含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进一步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由有意义的单位组成,同一部件表示相关的意义,并且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的演变也保留了很强的形象感。对汉字的学习,联系字形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及汉字历史的讲解是汉字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二)语法的文化导入
汉语语法重意合而不重形式,语言成分之间的组合不受形态的约束,同一句式或相同含义的句子有多种表达方式,主要依赖语义的搭配和语用等因素来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有的词句在汉语语法上不符合语法规则,例如“晒太阳”、“吃食堂”、“看医生”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强调综合概括、言简意赅,语义也相对笼统、含蓄。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在学习词语句子的意义时,理解语义在语言组织结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汉语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中国文化导入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缺失”与“三大敌人”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总认为交际的全部内容就是目的语,而忽视本国语言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使交际双方无法在目的语与母语之间平等的输入与输出,无法实现真正有效地双向交际和沟通,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传播,以至于无法用目的语恰当的表达语言与文化,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即人们常说的语言文化缺失现象。
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与文化偏见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三大敌人”。各个民族自出生就习得本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但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导入者,这是需要极力克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实事求是、客观陈述,对我们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成就不要过度自褒。交流式教学的效率大于灌输式,因此,我们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的特点。
(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负迁移
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人们总是借助过去己有的知识框架,去重新归纳、理解、建构新的知识,并在建构新知识的时候不断地重组改造原有的知识。困难往往根源于话语系统的错位和知识背景的失落。尤其是对母语系统与汉语系统差异较大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他们以往的认知内容突然改变甚至是发生颠覆,所以学习汉语的“难”不仅仅体现在汉语本身,更体现在他们既有知识既有文化背景的突然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乃至抗拒的心理。,
三、中国文化导入教学策略
(一)中国文化导入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讲授内容和方式。在初级阶段一般侧重普及性的文化知识,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交际方面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不同现象,重在激发学生兴趣。
2.实用性原則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交际,这就决定了中华文化导入的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日常交际中的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文化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切忌抽象空洞的文化导入。"吃饭了吗?"这一招呼用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说,如果教师不讲清楚这个招呼应该使用的语境和反映出来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学生的习得困难。
3.适度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不是越多越好,赵爱国、姜雅明认为:"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安排制定的,有针对的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为日后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文化障碍时奠定一定的解决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宽泛地导入文化内容,过犹不及。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和交际的需要,过多的扩展,反而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
(二)适用于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
1.丰富本国与外国文化知识,增加了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与外国学生在文化上所具有的兼容性越强,进行有效交际的范围就越广,在教学中,丰富的背景知识是通俗易懂地解说文化内容的前提。
2.灵活处理师生关系,重视跨文化管理问题。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应该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也不应该过度宽容。巧妙利用文化差异,丰富校园文化。同时对于教学对象的心理学研究也很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陌生、复杂的语言现象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这种态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李川.关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05 (5)
[4]王玉晓.浅谈文化导入的新模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8)
[5]柳慧.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8).
[6]刘淑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释词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J].语言教学研究.2006 (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导入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既需要学习者了解和熟悉目的语国家文化,确保对外交际的成功进行,还需要掌握如何用目的语准确的表达中国文化,以达到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但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还普遍存在将文化作为语言的外部因素的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导入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词汇、汉字的文化导入
掌握一门语言必然涉及理解其文化。当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故事、俚语、俗语、格言等都带有浓烈的地域民族特色。它们的产生的与汉民族的生活生产也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中国社会的风俗人情习惯也是汉语词汇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只有了解了“红”在汉语中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红人”、“红包”的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作为象形文字,汉字是古代劳动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面貌,蕴含着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进一步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由有意义的单位组成,同一部件表示相关的意义,并且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的演变也保留了很强的形象感。对汉字的学习,联系字形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及汉字历史的讲解是汉字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二)语法的文化导入
汉语语法重意合而不重形式,语言成分之间的组合不受形态的约束,同一句式或相同含义的句子有多种表达方式,主要依赖语义的搭配和语用等因素来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有的词句在汉语语法上不符合语法规则,例如“晒太阳”、“吃食堂”、“看医生”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强调综合概括、言简意赅,语义也相对笼统、含蓄。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在学习词语句子的意义时,理解语义在语言组织结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汉语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中国文化导入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缺失”与“三大敌人”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总认为交际的全部内容就是目的语,而忽视本国语言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使交际双方无法在目的语与母语之间平等的输入与输出,无法实现真正有效地双向交际和沟通,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传播,以至于无法用目的语恰当的表达语言与文化,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即人们常说的语言文化缺失现象。
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与文化偏见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三大敌人”。各个民族自出生就习得本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但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导入者,这是需要极力克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实事求是、客观陈述,对我们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成就不要过度自褒。交流式教学的效率大于灌输式,因此,我们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的特点。
(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负迁移
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人们总是借助过去己有的知识框架,去重新归纳、理解、建构新的知识,并在建构新知识的时候不断地重组改造原有的知识。困难往往根源于话语系统的错位和知识背景的失落。尤其是对母语系统与汉语系统差异较大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他们以往的认知内容突然改变甚至是发生颠覆,所以学习汉语的“难”不仅仅体现在汉语本身,更体现在他们既有知识既有文化背景的突然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乃至抗拒的心理。,
三、中国文化导入教学策略
(一)中国文化导入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讲授内容和方式。在初级阶段一般侧重普及性的文化知识,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交际方面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不同现象,重在激发学生兴趣。
2.实用性原則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交际,这就决定了中华文化导入的实用性原则。在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日常交际中的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文化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切忌抽象空洞的文化导入。"吃饭了吗?"这一招呼用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说,如果教师不讲清楚这个招呼应该使用的语境和反映出来的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学生的习得困难。
3.适度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不是越多越好,赵爱国、姜雅明认为:"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安排制定的,有针对的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为日后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文化障碍时奠定一定的解决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宽泛地导入文化内容,过犹不及。应该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和交际的需要,过多的扩展,反而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
(二)适用于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
1.丰富本国与外国文化知识,增加了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与外国学生在文化上所具有的兼容性越强,进行有效交际的范围就越广,在教学中,丰富的背景知识是通俗易懂地解说文化内容的前提。
2.灵活处理师生关系,重视跨文化管理问题。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应该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也不应该过度宽容。巧妙利用文化差异,丰富校园文化。同时对于教学对象的心理学研究也很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陌生、复杂的语言现象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这种态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李川.关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05 (5)
[4]王玉晓.浅谈文化导入的新模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8)
[5]柳慧.中亚留学生文化教学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8).
[6]刘淑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释词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J].语言教学研究.20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