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电影不过是电影。电影里的人生都很跌宕起伏,电影里的人总是智商极高,办事效率极强,不可能办到的现实在电影里大费周折后都办得到。所以,我们常常在看完一部高智商电影之后都要为自己有限的理解能力困惑上好久才能释然。
所谓的高智商电影,其实说白了就是费心费脑,让你紧绷的情绪绝无任何喘息之机。和那些捧着爆米花,端着碳酸汽水就能凑合的电影不同的是,高智商电影能够迅速牵动你的神经,让你瞬时进入剧情。影片创作者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设置一个巨大的谜团,使你的大脑从一开始就陷入谜团中无法自拔。因此,你的大脑必须全程保持和电影播放相同的频率高速运转,绝不能有丝毫走神,因为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跑偏,再也跟不上缜密的剧情了。
豆瓣电影、百度贴吧、人人网日志以及各大微博都少不了“高智商电影TOP100”之类的盘点。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剧中主角的个人魅力,加上影片中丰富的政治内幕使得《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成功的被影迷定义为高智商犯罪片楷模。《电锯惊魂》《盗梦空间》《致命ID》《记忆碎片》《万能钥匙》《穆赫兰道》《《禁闭岛》等,也一定都毫不留情地杀死过你的脑细胞。
高智商电影就像是一剂催化剂,让平日里懒散成性的秀逗青年瞬间极速运转大脑。因此,对于铁杆影迷而言,高智商电影某种意义上就算得上是脑力劳动的不二之选!
心机设计独当一面
高智商电影从一开始都是凭借着一个极富心机的巧妙设计就能贯穿整部电影,就拿《电锯惊魂》系列举例,自从导演詹姆斯·温在发明了“死亡游戏”后,一直沿用了7年才被搁置不用。
其实,类似于“密室逃脱”这样的剧情设计在电影里的确是屡见不鲜。此类电影都有其特定的模式,那就是结局一定会让你意外。
《电锯惊魂》这个系列延续了主角之间相互残害与影片掩藏的巨大阴谋,导演极为意料之外的伏笔在最后被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真可以说是让人瞠目结舌了!
在谜团被透析清楚之前,一切都看起来是那样的天衣无缝,设下这种伏笔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秘密守到最后,叫人不禁感叹“真相竟然是这样!”一个个诡计在影片中被发展到极致就演变成了阴谋链。
电影里那些“必杀技”
除了诡计多端的心机设计电影之外,悬疑片也十分受广大观众热捧。这年头,如果电影结束了还没有那么几个令人震惊的大逆转,你都不好意思把此片归类为悬疑片。
再烂的片子,只要你在影片最后加上几处逆转,就能让影片档次提高那么一点点。
其实,悬疑片说白了就是耍着人玩的,影片手段越高明,观众就越乐意被耍得团团转。因此,在摸透了观众此种心理后,电影制作人便在影片中大肆运用这样那样的逆转情节,让观众不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罢休。比如罗伯特·奥特曼的《幕后玩家》、伍迪·艾伦的《赛末点》和安东尼·沙弗编剧的《足迹》。
“人格分裂”实在是悬疑片中最好用的桥段了。很多片子都是赁借此手段荣登高智商电影榜单,如《记忆碎片》、《禁闭岛》和《致命ID》。
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大家都熟知,一种伎俩若被滥用成灾就不好了。所以,“人格分裂”也成为衡量好片烂片的标准。过分逆转和人格分裂桥段导致观众连连骂街的也比比皆是。
在这多少轮逆转、分裂出多少重人格都难令人满足的时代,有时候还真是不到字幕全黑,黑到再也不会有片尾彩蛋出现之时,才好放下一颗心,去评判哪部是神作,哪部是烂片。
备受追捧的几何学
如果说“逆转”和“人格分裂”是电影的必杀技,那几何学在影片中的运用堪称是极品了。不知道别人在观看此类电影时有何感想,总之,我是对导演已经佩服到了五体投地,尤其是类似于我这样的数学盲而言,简直就是神级片。
《记忆碎片》被电影学院作为讲电影结构时的教科书。倒叙复顺序、黑白复彩色,人格分裂不分裂在这里其实是次要的,能弄懂结构才最重要。也唯独只有弄得懂,才能领会出那繁乱的线索背后的真理。
与《记忆碎片》相比,《盗梦空间》反倒没有那么神。因为首先导演的名声已经享誉内外,其次《盗梦空间》制作精良且演员均是大腕,这些都是此片备受热捧的因素。但事实上,影片缺少嚼头,让人着实觉得直白得有些苍白了。
让一切不可能成为现实
《寂静岭》,这是一部由游戏所改编的电影。它的新颖不在于“人格分裂”,不在于片尾逆转,而在于“平行空间”。
提出“平行空间”理论的是霍金。虽然还只存在于理论和人类的想象,却不妨碍电影人对这一科幻设想的延伸。所谓的“平行空间”,指当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后,时间线会出现分叉,分叉后的时间线随之展开另一段历史,互相平行前进。如此一来,就解决了穿越历史过程中,可能因为破坏因果规律而导致的“祖母悖论”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时空隧道回到过去,遇见了我们的祖母,而又不幸地将未及生育的她害死,那么未来的我又该从何而来?
一般影视剧创作人玩到“穿越”这一级就算结了,但“高智商电影人”会选择再玩下去,刨根问底,直至把“平行空间”展示给你看——也刷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别一看见两个“我”就往精神分裂上靠,还有平行空间呢!
乌龟壳上的世界
有了平行空间,就有跟它对着干的。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生死停留》,看似穿越,看似平行,其实结局自有分晓。更典型的例子是西班牙电影《时空罪恶》——严谨精妙的三层式结构看似可用“平行空间”来解释,其实恰恰相反。时空逆反、罪恶升级,是不可多得的小成本佳作。
美剧《异度觉醒》的剧情相当抓人:主角Michael Britten一家三口遭遇车祸,当他再度苏醒时,世界分裂成了两半。一边是他妻子存活下来,和他一起埋葬了儿子,共同生活下去;另一边却是他儿子存活下来,和他一起埋葬了妻子,共同生活下去……每回睡醒,他的世界都会从此面翻到彼面。为了区分,他只好在妻子的世界里往自己的手腕系上一个红色橡皮圈,而在儿子的世界则系上一个绿色橡皮圈。 第一季整整13集,观众都在猜测究竟哪个世界是真实,哪个世界是梦,或者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又或者两个世界都是梦。但万恶的美剧总是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到第一季末了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否平行时间,是红,还是绿。不过有趣的是,第13集的片名叫作“Turtles all the way down”,典出霍金《时间简史》里的一段:老妇人质疑科学家关于天文学的演讲,认为“世界其实是驮在一只大乌龟背上的一块平板”,科学家反问:“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老妇人回答:“这是一只驮着另一只一路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走心戏胜过通晓宇宙万物
电影作为娱乐大众的一种媒介来示人并想要与科学并驾齐驱甚至走在科学牵头,显然非明智之举。但“科幻”就不同,就想象力这一层面来说,电影艺术与科学都能分别达到其顶峰。
众所周知,电影的故事内容如何并不是最主要的,最有城府的电影人一定是懂得如何在恰当的环境里将最合适的线索埋在电影里被演绎出来。因为他在埋下伏笔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遇见观众当下的反应,并能适时作出相应引导,让观众不得不紧追其后,直至片尾字幕出现才可作罢。
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禁闭岛》。在电影最后十几分钟里,将之前两个多小时的铺垫一点点揭开谜底,让人不禁惊叹连连。
然而,再绝妙的伏笔铺垫,再高难度的学科点缀,再另类的世界观引导都抵不过人心。知晓万物不如读懂人心。好比你能够轻而易举的解答出一道超常人智商能够解答的难题题,却无法在无言之中洞悉出你周遭的人源自内心的感受一样。
所以,高智商电影不单单是指高智商,更需要同时具备高情商才能在电影界屹立不倒。
绕不开的迷宫
《立方体》在国内被翻译成《异次元杀阵》。讲的是几个素未谋面的人莫名其妙的被关在一堆立方体组成的死亡迷宫里。他们不知道自己如何来此,也不知自己身处何地。迷宫里到处是杀人机关,他们只有群策群力才能设法走出迷宫。
《立方体》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解析迷宫的来历,而非队友如何勾心斗角,或者制造出紧张气氛来极力渲染血腥的画面。
就比如说遇难者当中有一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了迷宫的外壳,却只是设计而已,因为他只是完成的本职工作,事实上却对它毫无了解。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常都只是低头做自己的本分,从未想过去跳出来看看。
再回到影片中来,《立方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前警察。值得令人深思的是,这位警察在刚出现的时候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挑起领导的担子,最后却也是因为他几乎害死了每一个同伴。
对于影片的主人公而言,唯一出路无疑是如何逃离迷宫,重获自由。显然,他们面对敌人不仅仅是立方体,更是他们自己。
所谓的高智商电影,其实说白了就是费心费脑,让你紧绷的情绪绝无任何喘息之机。和那些捧着爆米花,端着碳酸汽水就能凑合的电影不同的是,高智商电影能够迅速牵动你的神经,让你瞬时进入剧情。影片创作者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设置一个巨大的谜团,使你的大脑从一开始就陷入谜团中无法自拔。因此,你的大脑必须全程保持和电影播放相同的频率高速运转,绝不能有丝毫走神,因为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跑偏,再也跟不上缜密的剧情了。
豆瓣电影、百度贴吧、人人网日志以及各大微博都少不了“高智商电影TOP100”之类的盘点。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剧中主角的个人魅力,加上影片中丰富的政治内幕使得《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成功的被影迷定义为高智商犯罪片楷模。《电锯惊魂》《盗梦空间》《致命ID》《记忆碎片》《万能钥匙》《穆赫兰道》《《禁闭岛》等,也一定都毫不留情地杀死过你的脑细胞。
高智商电影就像是一剂催化剂,让平日里懒散成性的秀逗青年瞬间极速运转大脑。因此,对于铁杆影迷而言,高智商电影某种意义上就算得上是脑力劳动的不二之选!
心机设计独当一面
高智商电影从一开始都是凭借着一个极富心机的巧妙设计就能贯穿整部电影,就拿《电锯惊魂》系列举例,自从导演詹姆斯·温在发明了“死亡游戏”后,一直沿用了7年才被搁置不用。
其实,类似于“密室逃脱”这样的剧情设计在电影里的确是屡见不鲜。此类电影都有其特定的模式,那就是结局一定会让你意外。
《电锯惊魂》这个系列延续了主角之间相互残害与影片掩藏的巨大阴谋,导演极为意料之外的伏笔在最后被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真可以说是让人瞠目结舌了!
在谜团被透析清楚之前,一切都看起来是那样的天衣无缝,设下这种伏笔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秘密守到最后,叫人不禁感叹“真相竟然是这样!”一个个诡计在影片中被发展到极致就演变成了阴谋链。
电影里那些“必杀技”
除了诡计多端的心机设计电影之外,悬疑片也十分受广大观众热捧。这年头,如果电影结束了还没有那么几个令人震惊的大逆转,你都不好意思把此片归类为悬疑片。
再烂的片子,只要你在影片最后加上几处逆转,就能让影片档次提高那么一点点。
其实,悬疑片说白了就是耍着人玩的,影片手段越高明,观众就越乐意被耍得团团转。因此,在摸透了观众此种心理后,电影制作人便在影片中大肆运用这样那样的逆转情节,让观众不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罢休。比如罗伯特·奥特曼的《幕后玩家》、伍迪·艾伦的《赛末点》和安东尼·沙弗编剧的《足迹》。
“人格分裂”实在是悬疑片中最好用的桥段了。很多片子都是赁借此手段荣登高智商电影榜单,如《记忆碎片》、《禁闭岛》和《致命ID》。
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大家都熟知,一种伎俩若被滥用成灾就不好了。所以,“人格分裂”也成为衡量好片烂片的标准。过分逆转和人格分裂桥段导致观众连连骂街的也比比皆是。
在这多少轮逆转、分裂出多少重人格都难令人满足的时代,有时候还真是不到字幕全黑,黑到再也不会有片尾彩蛋出现之时,才好放下一颗心,去评判哪部是神作,哪部是烂片。
备受追捧的几何学
如果说“逆转”和“人格分裂”是电影的必杀技,那几何学在影片中的运用堪称是极品了。不知道别人在观看此类电影时有何感想,总之,我是对导演已经佩服到了五体投地,尤其是类似于我这样的数学盲而言,简直就是神级片。
《记忆碎片》被电影学院作为讲电影结构时的教科书。倒叙复顺序、黑白复彩色,人格分裂不分裂在这里其实是次要的,能弄懂结构才最重要。也唯独只有弄得懂,才能领会出那繁乱的线索背后的真理。
与《记忆碎片》相比,《盗梦空间》反倒没有那么神。因为首先导演的名声已经享誉内外,其次《盗梦空间》制作精良且演员均是大腕,这些都是此片备受热捧的因素。但事实上,影片缺少嚼头,让人着实觉得直白得有些苍白了。
让一切不可能成为现实
《寂静岭》,这是一部由游戏所改编的电影。它的新颖不在于“人格分裂”,不在于片尾逆转,而在于“平行空间”。
提出“平行空间”理论的是霍金。虽然还只存在于理论和人类的想象,却不妨碍电影人对这一科幻设想的延伸。所谓的“平行空间”,指当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后,时间线会出现分叉,分叉后的时间线随之展开另一段历史,互相平行前进。如此一来,就解决了穿越历史过程中,可能因为破坏因果规律而导致的“祖母悖论”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时空隧道回到过去,遇见了我们的祖母,而又不幸地将未及生育的她害死,那么未来的我又该从何而来?
一般影视剧创作人玩到“穿越”这一级就算结了,但“高智商电影人”会选择再玩下去,刨根问底,直至把“平行空间”展示给你看——也刷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别一看见两个“我”就往精神分裂上靠,还有平行空间呢!
乌龟壳上的世界
有了平行空间,就有跟它对着干的。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生死停留》,看似穿越,看似平行,其实结局自有分晓。更典型的例子是西班牙电影《时空罪恶》——严谨精妙的三层式结构看似可用“平行空间”来解释,其实恰恰相反。时空逆反、罪恶升级,是不可多得的小成本佳作。
美剧《异度觉醒》的剧情相当抓人:主角Michael Britten一家三口遭遇车祸,当他再度苏醒时,世界分裂成了两半。一边是他妻子存活下来,和他一起埋葬了儿子,共同生活下去;另一边却是他儿子存活下来,和他一起埋葬了妻子,共同生活下去……每回睡醒,他的世界都会从此面翻到彼面。为了区分,他只好在妻子的世界里往自己的手腕系上一个红色橡皮圈,而在儿子的世界则系上一个绿色橡皮圈。 第一季整整13集,观众都在猜测究竟哪个世界是真实,哪个世界是梦,或者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又或者两个世界都是梦。但万恶的美剧总是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到第一季末了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否平行时间,是红,还是绿。不过有趣的是,第13集的片名叫作“Turtles all the way down”,典出霍金《时间简史》里的一段:老妇人质疑科学家关于天文学的演讲,认为“世界其实是驮在一只大乌龟背上的一块平板”,科学家反问:“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老妇人回答:“这是一只驮着另一只一路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走心戏胜过通晓宇宙万物
电影作为娱乐大众的一种媒介来示人并想要与科学并驾齐驱甚至走在科学牵头,显然非明智之举。但“科幻”就不同,就想象力这一层面来说,电影艺术与科学都能分别达到其顶峰。
众所周知,电影的故事内容如何并不是最主要的,最有城府的电影人一定是懂得如何在恰当的环境里将最合适的线索埋在电影里被演绎出来。因为他在埋下伏笔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遇见观众当下的反应,并能适时作出相应引导,让观众不得不紧追其后,直至片尾字幕出现才可作罢。
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禁闭岛》。在电影最后十几分钟里,将之前两个多小时的铺垫一点点揭开谜底,让人不禁惊叹连连。
然而,再绝妙的伏笔铺垫,再高难度的学科点缀,再另类的世界观引导都抵不过人心。知晓万物不如读懂人心。好比你能够轻而易举的解答出一道超常人智商能够解答的难题题,却无法在无言之中洞悉出你周遭的人源自内心的感受一样。
所以,高智商电影不单单是指高智商,更需要同时具备高情商才能在电影界屹立不倒。
绕不开的迷宫
《立方体》在国内被翻译成《异次元杀阵》。讲的是几个素未谋面的人莫名其妙的被关在一堆立方体组成的死亡迷宫里。他们不知道自己如何来此,也不知自己身处何地。迷宫里到处是杀人机关,他们只有群策群力才能设法走出迷宫。
《立方体》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解析迷宫的来历,而非队友如何勾心斗角,或者制造出紧张气氛来极力渲染血腥的画面。
就比如说遇难者当中有一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了迷宫的外壳,却只是设计而已,因为他只是完成的本职工作,事实上却对它毫无了解。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常都只是低头做自己的本分,从未想过去跳出来看看。
再回到影片中来,《立方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前警察。值得令人深思的是,这位警察在刚出现的时候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挑起领导的担子,最后却也是因为他几乎害死了每一个同伴。
对于影片的主人公而言,唯一出路无疑是如何逃离迷宫,重获自由。显然,他们面对敌人不仅仅是立方体,更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