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是成功办学的重要条件,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占据着优势,这也是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而技能型人才要想顺利培养出来,就要在实践能力方面进行强化,这些都需要校企之间实现深度合作,职教集团背景下,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但是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都意味着校企合作的方式需要进行革新,无论双方是以何种形式展开合作,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本文结合现阶段职教集团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現状,分析校企之间实现深度合作的意义,同时介绍了国内职教集体背景下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分析出其中的问题,最终制定了改进的意见,希望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对职业教育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教集团 校企合作 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借助院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联系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无论是对于企业、行业还是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影响各自发展的关键因素,各方资源不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必然会推动教育和产业的共同进步,尤其是现阶段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职教集团背景下,校企合作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职教集团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现状
支持职业教育的进步是为了最终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校企合作尤其是深度合作,是国内职业院校进行革新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现阶段正在实行的一种重要模式。之所以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就是因为目前社会上最需要的就是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本来就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1]。当前职业院校在通过校企合作这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院校、行业中的从业人员认同这种方式,而各个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分别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尝试,合作的企业将会为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实习的岗位,企业与院校共同及建设实训基地,签订好相关的协议,将合作单位中的业务精英聘请到院校内,签订教师兼职协议,院校为企业努力培养在某些领域技能水平高的人才。总体上来说,如今校企合作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校企合作本身是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影响的,合作的模式并不容易稳定。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专家本身比较忙碌,在教学上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学科教育上无法投入足够的关注和指导[2]。另外就是要想开展校外的实习锻炼,这需要具备实习基地,企业要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企业投入资源的积极性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若是企业中断资源的投入,校企合作就会被打断,资金链也会断裂,这对院校来说也是一种风险,这种问题若是产生,会导致集团化办学的质量降低,无法再为社会输出足够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然后是如今校企合作还是过于片面化。很多专家只是偶尔出面对教学计划自己实训基地进行指导,给予一些帮助[3]。但是这也是基于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不得不帮”而不是真正在教学工作中融入,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支持也是有效的,对于企业来说,院校这种有限的帮助无法为企业提供持续投资的积极性。
最后是行业企业真正对校企合作这种形式感兴趣的并不多,参与形式也是非常单一,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发展的企业很少。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经济进步的同时,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地区的经济可以说正在腾飞,当地的职业教育也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期。为了满足当地经济的实际需求,职业院校需要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4]。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加耀眼的成绩,这样才能满足经济领域的人才需求,职教集团下院校需要保证校企合作可以长期保持,这样对职教集团的办学质量以及资源共享都是十分有利的,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可以让集团办学的优势不断得到优化,教改的效果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企业与院校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让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得到解决。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可以为当地产业输出更多稳定高技能人才,适应经济的进步以及教育的革新。
三、职教集团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
(一)联合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院校主动联系集团内的成员企业,在专业论证的基础上,设置以实践为导向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设置对应的专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模式将以往学科体系打破,不再按照学科的分类进行教学[5]。而是以实际生产为依据对教学进行设计,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走在生产的前沿,为企业生产组织服务。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方案的制定以及招生工作等环节,从源头开始为自身的人才积累做出努力,与院校共同培养出行业进步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产学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分为三种形式,首先是集团成员企业按照院校的集成情况,在院校中设立合适的实训基地,为区域内的院校提供教育的平台,其次是院校在企业内建立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内的资源,让在校生在企业内部的真实生产岗位上对自身技能进行强化,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最后就是建立教学、生产、培训、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正的生产环境,也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出人员素质高、专业配套合理、人员结构科学、专兼结合以及稳定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对于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对于是最根本的保障。教学工作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支持,无论是培养哪方面的人才,都需要优秀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对于院校来说,师资队伍的情况决定着能否形成办学的特色,在院校竞争中取得优势。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践,这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实践能力上得到强化,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工作中,对企业的行业的技术革新情况有更多充足的了解,院校也可以从企业内部的精英中聘请一部分作为院校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四)校企联合课程开发 课程是教学的总体体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要想在校企合作上不断加强深度,就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人才需求,对岗位工作展开深入分析,对职业活动进行严格的调查,与其他共同制定某一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的主线实际上就是岗位工作,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以及实践知识。院校需要将企业的技术和方法加入到教材中,结合职业与企业的特点,编写具有針对性的教材,将产业的优势转化成专业教学的优势,也可以形成院校办学的特色。
(五)科研合作机制
集团内的科研合作可以结合院校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企业的硬件优势,围绕行业发展的需求,调查市场的产品需求,在技术上进行革新,研发出市场前景高的新产品。校企之间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企业负责牵头,将科研机构以及职业院校联合起来,实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让各方的科研能力实现大幅度提供,从各自的发展来看,这种合作方式显然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院校来说,科研合作本身也是校企合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双方都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四、现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一)浅层次合作多
很多院校在与企业展开合作时,形式仅仅是在企业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在学生就业方面可以在企业方面获取一些西苑,实际上只是实现了以工代学的模式,就是将学生推动企业中进行实习,在技能上进行提升,但在整个过程中是放羊式的训练方式,并未对学生起到培养的效果。
(二)政策上的缺失
国内现阶段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国家也并未给予奖励,企业要想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免不了在财力、物力方面不断投入,在税收方面也并未享受到额外的优惠,整体上来看,因此很多项目无法获得企业的支持,企业的利益是需要保护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要保持企业参与的热情,保护企业的利益。
(三)教师服务企业能力不强
很多职业院校是从以往的中专学校进行改造成立,教师团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因此院校无法在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提供更深层次的帮助,这就影响了双方的合作共赢目标的实现。
(四)缺乏产学合作组织机构
如今政府并未针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专门的组织结构,导致校企合作并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企业无法获取相应的信息,院校也是无法掌握所有的人才需求信息,从院校的角度上来看,也无法全面获取行业的人需求信息,这对行业以及院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只有少部分部门可以与企业保持联系,在合作项目上进行讨论,无法将校级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校企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五、职教集团背景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一)调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展开深入合作
政府需要建立起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治环境,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资金上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基地建设以及产学研发展方面,需要在各个领域同时发力,在资金筹集渠道方面职业集团需要扩展筹资的渠道,争取各方面的政策,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时间活动中。
(二)规范职教集团管理体系
政府需要制定好职业院校办学的指导意见,在管理体系方面做出指导,集团内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也要进行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组织设计制定相应的原则。
(三)创造保障条件
首先是办学资金的保障机制,目前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筹资途径,让职教集团办学在资金上获得保障,集团内部的资源结构也需要进行优化,其次是行业协会需要深入参与到院校办学以及校企合作中。
六、结论
总之,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具备独特的优势,但要想让校企之间形成真正深度的合作,需要双方的理念上进行革新,在管理体制上不断完善,同时要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行业发展以及院校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让毕业生的能力可以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晓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改革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5(2017 -03-07).
[2]韦倾,陈娇英.汽车电子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校企深度合作教学研究与实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12):114-116.
[3]李诗然.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合肥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05):104-108.
[4]吴向鹏,胡坚达,张作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以宁波校企通为例[J].职教论坛,2013,(31):69-72.
[5]徐忠.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应当把握的“三个点”——以外冈成校与上海中西药业合作办学为例[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12):6-8.
【关键词】职教集团 校企合作 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借助院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联系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无论是对于企业、行业还是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影响各自发展的关键因素,各方资源不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必然会推动教育和产业的共同进步,尤其是现阶段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职教集团背景下,校企合作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职教集团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现状
支持职业教育的进步是为了最终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校企合作尤其是深度合作,是国内职业院校进行革新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现阶段正在实行的一种重要模式。之所以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就是因为目前社会上最需要的就是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本来就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1]。当前职业院校在通过校企合作这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院校、行业中的从业人员认同这种方式,而各个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分别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尝试,合作的企业将会为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实习的岗位,企业与院校共同及建设实训基地,签订好相关的协议,将合作单位中的业务精英聘请到院校内,签订教师兼职协议,院校为企业努力培养在某些领域技能水平高的人才。总体上来说,如今校企合作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校企合作本身是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影响的,合作的模式并不容易稳定。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专家本身比较忙碌,在教学上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学科教育上无法投入足够的关注和指导[2]。另外就是要想开展校外的实习锻炼,这需要具备实习基地,企业要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企业投入资源的积极性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若是企业中断资源的投入,校企合作就会被打断,资金链也会断裂,这对院校来说也是一种风险,这种问题若是产生,会导致集团化办学的质量降低,无法再为社会输出足够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然后是如今校企合作还是过于片面化。很多专家只是偶尔出面对教学计划自己实训基地进行指导,给予一些帮助[3]。但是这也是基于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不得不帮”而不是真正在教学工作中融入,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支持也是有效的,对于企业来说,院校这种有限的帮助无法为企业提供持续投资的积极性。
最后是行业企业真正对校企合作这种形式感兴趣的并不多,参与形式也是非常单一,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发展的企业很少。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经济进步的同时,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地区的经济可以说正在腾飞,当地的职业教育也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期。为了满足当地经济的实际需求,职业院校需要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4]。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加耀眼的成绩,这样才能满足经济领域的人才需求,职教集团下院校需要保证校企合作可以长期保持,这样对职教集团的办学质量以及资源共享都是十分有利的,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可以让集团办学的优势不断得到优化,教改的效果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企业与院校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让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得到解决。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可以为当地产业输出更多稳定高技能人才,适应经济的进步以及教育的革新。
三、职教集团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
(一)联合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院校主动联系集团内的成员企业,在专业论证的基础上,设置以实践为导向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设置对应的专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模式将以往学科体系打破,不再按照学科的分类进行教学[5]。而是以实际生产为依据对教学进行设计,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走在生产的前沿,为企业生产组织服务。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方案的制定以及招生工作等环节,从源头开始为自身的人才积累做出努力,与院校共同培养出行业进步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产学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分为三种形式,首先是集团成员企业按照院校的集成情况,在院校中设立合适的实训基地,为区域内的院校提供教育的平台,其次是院校在企业内建立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内的资源,让在校生在企业内部的真实生产岗位上对自身技能进行强化,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最后就是建立教学、生产、培训、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正的生产环境,也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出人员素质高、专业配套合理、人员结构科学、专兼结合以及稳定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对于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对于是最根本的保障。教学工作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支持,无论是培养哪方面的人才,都需要优秀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对于院校来说,师资队伍的情况决定着能否形成办学的特色,在院校竞争中取得优势。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践,这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实践能力上得到强化,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科研工作中,对企业的行业的技术革新情况有更多充足的了解,院校也可以从企业内部的精英中聘请一部分作为院校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四)校企联合课程开发 课程是教学的总体体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要想在校企合作上不断加强深度,就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人才需求,对岗位工作展开深入分析,对职业活动进行严格的调查,与其他共同制定某一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的主线实际上就是岗位工作,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以及实践知识。院校需要将企业的技术和方法加入到教材中,结合职业与企业的特点,编写具有針对性的教材,将产业的优势转化成专业教学的优势,也可以形成院校办学的特色。
(五)科研合作机制
集团内的科研合作可以结合院校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企业的硬件优势,围绕行业发展的需求,调查市场的产品需求,在技术上进行革新,研发出市场前景高的新产品。校企之间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企业负责牵头,将科研机构以及职业院校联合起来,实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让各方的科研能力实现大幅度提供,从各自的发展来看,这种合作方式显然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院校来说,科研合作本身也是校企合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双方都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四、现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一)浅层次合作多
很多院校在与企业展开合作时,形式仅仅是在企业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在学生就业方面可以在企业方面获取一些西苑,实际上只是实现了以工代学的模式,就是将学生推动企业中进行实习,在技能上进行提升,但在整个过程中是放羊式的训练方式,并未对学生起到培养的效果。
(二)政策上的缺失
国内现阶段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国家也并未给予奖励,企业要想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免不了在财力、物力方面不断投入,在税收方面也并未享受到额外的优惠,整体上来看,因此很多项目无法获得企业的支持,企业的利益是需要保护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要保持企业参与的热情,保护企业的利益。
(三)教师服务企业能力不强
很多职业院校是从以往的中专学校进行改造成立,教师团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因此院校无法在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提供更深层次的帮助,这就影响了双方的合作共赢目标的实现。
(四)缺乏产学合作组织机构
如今政府并未针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专门的组织结构,导致校企合作并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企业无法获取相应的信息,院校也是无法掌握所有的人才需求信息,从院校的角度上来看,也无法全面获取行业的人需求信息,这对行业以及院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只有少部分部门可以与企业保持联系,在合作项目上进行讨论,无法将校级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校企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五、职教集团背景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一)调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展开深入合作
政府需要建立起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治环境,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资金上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基地建设以及产学研发展方面,需要在各个领域同时发力,在资金筹集渠道方面职业集团需要扩展筹资的渠道,争取各方面的政策,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时间活动中。
(二)规范职教集团管理体系
政府需要制定好职业院校办学的指导意见,在管理体系方面做出指导,集团内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也要进行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组织设计制定相应的原则。
(三)创造保障条件
首先是办学资金的保障机制,目前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筹资途径,让职教集团办学在资金上获得保障,集团内部的资源结构也需要进行优化,其次是行业协会需要深入参与到院校办学以及校企合作中。
六、结论
总之,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具备独特的优势,但要想让校企之间形成真正深度的合作,需要双方的理念上进行革新,在管理体制上不断完善,同时要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行业发展以及院校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让毕业生的能力可以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晓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改革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5(2017 -03-07).
[2]韦倾,陈娇英.汽车电子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校企深度合作教学研究与实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12):114-116.
[3]李诗然.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合肥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05):104-108.
[4]吴向鹏,胡坚达,张作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以宁波校企通为例[J].职教论坛,2013,(31):69-72.
[5]徐忠.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应当把握的“三个点”——以外冈成校与上海中西药业合作办学为例[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