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的首席。对此,我是如何做的呢?
那天上课,当我复习完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有一个叫张小芳的女同学就提出来说:“老师我在想,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ABC,∠ABC=Rt∠,D是AC上一点,BD=1/2AC,那么可不可以推知BD是AC边上的中线呢?”(如图1)面对她提出的问题,我愣了一下,我为她提出的问题而惊叹!我马上肯定说:“好想法。”想到新课程的要求,再加上自己的自信心,我说:“我们都是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我和大家一样都束手无策,不过我先建议大家用一下同一法, 即如图2,BD’是AC上中线,BD’=1/2AC,由于已知BD=1/2AC。所以BD=BD’即D与D’重合,这样我们就成功了。”大家觉得有可能。可此时俞海英又提了不同的意见,说:“有可能三角形BDD’是等腰三角形呢?”她的快速反应又一次让我暗暗吃惊。我们只有放弃“同一法”进行新一轮的探索。怀疑它是个假命题,着手去找一个反例否定它。我们先用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做实验:(一)如图3 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ABC=Rt∠,D是AC上一点, BD=1/2AC,可是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所以找不到这样的D’点。 即D点是AC的中点。(二)如图4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A=60度, BD=1/2AC。但因为AB=BD,?ABD是正三角形,AD=BD=CD,D是AC的中点。也找不到这样的D’点。既然找不到反例,我们又一次怀疑她不是假的。从而陷入了困境。
这时,同学中议论了起来,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一起参与了讨论。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学会从孩子们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快乐。我们又回到了如图4的地方。我提示借助一下圆,以点D为圆心,DB为半径可画一个圆,且AC刚好是直径,能否从中找到有用的东西。这时大家建议我先画圆(半径要大),再画直角三角形试试。
“好主意”我立刻按照同学的意见在黑板上作出了图形(如图5)以点D为圆心,BD为半径,画一个圆,再画出直径AC,最后以B为圆心,BD长为半径画弧。我们惊喜地发现AC上出现了一位“新秀”一点D’,那么也就是说BD=BD’=1/2AC。在我的引领下,同学努力地去探索,终于得出了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我说:“我在俞海英同学身上学到了善于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合理猜想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我终于成功了,学生仿佛成熟了不少。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题的解答,而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完美展示;是学生主动地汲取,而不是教师被动的传授。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
当然,我是很偶然的机会上了一堂根本意想不到的互动课。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八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那天上课,当我复习完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有一个叫张小芳的女同学就提出来说:“老师我在想,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ABC,∠ABC=Rt∠,D是AC上一点,BD=1/2AC,那么可不可以推知BD是AC边上的中线呢?”(如图1)面对她提出的问题,我愣了一下,我为她提出的问题而惊叹!我马上肯定说:“好想法。”想到新课程的要求,再加上自己的自信心,我说:“我们都是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我和大家一样都束手无策,不过我先建议大家用一下同一法, 即如图2,BD’是AC上中线,BD’=1/2AC,由于已知BD=1/2AC。所以BD=BD’即D与D’重合,这样我们就成功了。”大家觉得有可能。可此时俞海英又提了不同的意见,说:“有可能三角形BDD’是等腰三角形呢?”她的快速反应又一次让我暗暗吃惊。我们只有放弃“同一法”进行新一轮的探索。怀疑它是个假命题,着手去找一个反例否定它。我们先用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做实验:(一)如图3 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ABC=Rt∠,D是AC上一点, BD=1/2AC,可是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所以找不到这样的D’点。 即D点是AC的中点。(二)如图4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A=60度, BD=1/2AC。但因为AB=BD,?ABD是正三角形,AD=BD=CD,D是AC的中点。也找不到这样的D’点。既然找不到反例,我们又一次怀疑她不是假的。从而陷入了困境。
这时,同学中议论了起来,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一起参与了讨论。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学会从孩子们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快乐。我们又回到了如图4的地方。我提示借助一下圆,以点D为圆心,DB为半径可画一个圆,且AC刚好是直径,能否从中找到有用的东西。这时大家建议我先画圆(半径要大),再画直角三角形试试。
“好主意”我立刻按照同学的意见在黑板上作出了图形(如图5)以点D为圆心,BD为半径,画一个圆,再画出直径AC,最后以B为圆心,BD长为半径画弧。我们惊喜地发现AC上出现了一位“新秀”一点D’,那么也就是说BD=BD’=1/2AC。在我的引领下,同学努力地去探索,终于得出了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我说:“我在俞海英同学身上学到了善于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合理猜想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我终于成功了,学生仿佛成熟了不少。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题的解答,而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完美展示;是学生主动地汲取,而不是教师被动的传授。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
当然,我是很偶然的机会上了一堂根本意想不到的互动课。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八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