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有关它的历史,古代文献记载的很少。据史书记载,应国为周武王之子——应叔的封地,也就是古应国的所在地。及至春秋早中期之际,楚国消灭了应国,占据此地直至战国中期。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一带,应国墓地是专门埋葬应国贵族的公共墓地。应侯墓位于整个墓区的南端,据有关专家考证,应侯墓的时代在西周中期,此墓保存较为完整,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应侯墓出土随葬器物1277件(颗、枚、片)。依其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铜、金、玉、玛瑙、绿松石、陶、瓷、料、丝、麻、木、骨等十二大类。就其数量而言,铜器类占绝大多数,玉器类次之,金器类为一组,陶、瓷器各1件。若依随葬器物用途和功能的差别,可分为礼器(包括铜器、玉器)、兵器、工具、车器、马器、生活器皿、佩饰(含佩玉)、装饰品(即缀饰)、宗教物品、其他等十大类。现择其精美玉器介绍给大家。
玉戚(图1),高17.3厘米,宽16.6厘米,孔径6.9厘米。破裂为四块。青玉。因受沁呈黄白色,有多处线型自然纹理,并有一处纯黑色斑块。微透明。上端呈弧形,两侧有齿牙状扉棱,下端刃部呈六边形,中部有一圆孔。
玉戈(图2),长13.9厘米,援最宽2.8厘米,厚0.22厘米。青玉。豆青色,近于石青色,因受沁略泛灰白色。玉质细腻光滑,不透明。偏锋的一侧较长,一侧较短,锋、援、内部中部有一纵脊,刃部锐利。直内。援与内相接处有一圆形小穿孔。
玉璧
2件。皆破裂,均出土于墓主人胸部。从其玉质、玉色看,它们可能取材于同一块玉料。青玉。深豆青色,近于石青色,因受沁几近全部呈鸡骨白色与黄白色。不透明。
玉璧(图3),破为4块。中部圆穿为单面施钻。外径9.3厘米,内径3.3厘米,厚0.4厘米。
另一件破裂为3块,与图3尺寸相同。
玉璋
皆由窄长条形玉版加工而成。柄端平齐,或磨去双角;柄部略内束,正背面均刻出上下栏界线;末端形状各不相同,或切去双角,或凸出一短榫,或一角呈弧形,或一角磨出刃部。依其末端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五型,计有短榫型、双切角型、单切角型、角刃型、弧角型、残损型。所谓残损型是指那些末端残损而无法分型者。
(1)柄形璋
① 短榫型:因其末端中部凸出一短榫,故名。
图4,长11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断为3截。下附条形缀饰。青玉。翠绿豆青色,杂有黄白色斑纹,其另一面受沁成黄白色。玉质较细腻,不透明。柄端轻微切去双角,榫端磨出双面薄刃。
② 双切角型:因其末端双角被磨成斜边,可视为双角被切去,故名。
图5,长6.75厘米,宽1.7厘米,厚0.3厘米。青玉。近石青色略泛豆青色,有局部黄白色沁斑。半透明。与末端一样,柄端双角也被切去。与其他不同的是,末端双切角形成的斜边相交于一点,呈三角形。
③ 单切角型
图6,残长9.5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末端残。下附条形缀饰。青玉。深豆青色略泛石青,有大片黄白色沁斑。不透明。柄端磨得较薄,一角稍残,另一角磨出凹弧边;末端残断后继续使用,其一角因使用不慎或玉质较差而出现许多崩疤式小豁口。正面的一侧边棱,被磨出一条较长而宽的斜平面。推测柄端曾被作为末端使用,因触碰硬物而造成一角残缺。末端残断,其余断为2截。
④ 角刃型:因其末端一角磨得较薄,或形成刃部,故名。
图7,长14.5厘米,宽3.35厘米,厚0.4厘米。器形较大而稍宽。青玉。局部呈豆青色,因受沁绝大部分的自然纹理处呈现出黄白色。微透明。末端双角与柄端一角均磨得较薄,正面右侧边缘被磨出一个窄长的斜平面。
⑤ 弧角型:因其末端一角被磨成圆弧形,故名。
图8,长12.4厘米,宽2.7厘米,厚0.2厘米。破裂为8块。青玉。深豆青色略泛石青色,因受沁布满黄红色与黄白色小斑点。半透明。柄部自上而下有4道横向阴线,以示柄部位置。柄端一角有一个小豁口;末端平齐,但端面加工不甚规整。柄端与末端一角均各磨成圆弧形,且有使用时留下的小豁口式崩疤。
⑥ 残损型:或因使用不慎造成末端残断,致使无法分型,暂皆归之于残损型。
图9,长8.45厘米,宽1.7厘米,厚0.2厘米。残破为6截。下附条形缀饰。青玉。绝大部分沁成鸡骨白色,其一面略泛褐红色。玉质细腻,不透明。末端有一半圆形豁口,估计是用带穿孔的旧玉改制而成。
(2)匕形璋
① 平刃兼双切角型
图10,长8.4厘米,最宽1.9厘米,厚0.4厘米。出土时和玉戚一起置于墓主人头部。青玉。其一段呈浅豆青色,有红褐色沁斑;另一段呈石青色,因受沁布满黄白色条状斑纹。微透明。其首端双面磨薄,并切去双角;末端平齐,双面磨出锐刃。
② 角刃型
图11,长11.8厘米,最宽1.9厘米,厚0.4厘米。破裂为5截。青玉。因受沁全部呈鸡骨白色,表面散布零星黑色颗粒状小斑点。不透明。首端较窄而厚,二角均残,可能因曾作为末端使用而致残;末端较宽,一角磨出单面薄刃;一侧边被磨出长条形斜面。可推测较窄的一端原来是作为末端使用的,后来由于出现较大的崩疤,故将较宽的首端磨薄,权作末端继续使用。
③ 双切角型
图12,高7.1厘米,宽3.9厘米,厚0.36厘米。依其末端形制特征,属于双切角型玉璋;若依其纹样特征,则应称为龙凤纹玉璋,或统称之为华璋。青玉。浅冰青色略泛白。玉质细腻温润,近透明。由宽条形玉片雕琢而成。其末端稍窄而平齐,被磨出双面厚刃,且被切去双角;首端略宽,为斜边,并有浅齿状扉棱;两侧边均雕刻出齿牙形扉棱装饰。正背面纹样相同,均为一只勾喙、顾首、头顶戴胜、单足立地、尾部上卷罩于头顶的立式凤鸟纹。凤鸟纹足部两侧有装饰性纹样以作补白,因其中一侧纹样中部有一椭圆形眼睛,故而凤鸟纹下方有可能是一组简易龙纹。 鱼形佩
2件。成对。1件残。出土于墓主人头部上方两侧。玉质、玉色、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可能取自同一块玉料。青玉。豆青色,内隐含线条式纹理型深青色瑕斑,因受沁表面分布许多细短条式黄白色斑块。半透明。双面片雕。依其形制特征,属于长条鱼形佩亚种。吻部平齐,嘴前端凿出二道近三角形浅槽;背部双面磨出薄刃,腹部双面磨出钝刃,腹下部凿出一个小豁口,豁口两侧凸出部位以示腹鳍所在,背鳍以一至二道细阴线表示;尾部斜尖,分出双鳍。嘴端一侧浅槽内透穿一圆形小孔,以备系绳佩戴。
图13(上),长8.6厘米,宽1.3厘米,厚0.28厘米。
图13(下),长8.4厘米,宽1.4厘米,厚0.3厘米。断为两截。吻部前端有一个穿孔因被钻成小豁口而没有成功,后又在其上部另行透穿一小孔。
虎形佩
图14,长5.7厘米,高2.6厘米,厚0.27厘米。尾部断裂,已粘接复原。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上方,与双尾鱼形佩一起叠压在玉戚之上。青玉。冰青色,内隐含呈弯曲平行的宽条带状黑色颗粒瑕点,因受沁头端与爪端呈浅土黄色。半透明。双面片雕。似猫以爪伏地奔跑状,张口喘气,耳部竖起,眼睛圆睁,背部下凹,粗尾后拖,尾尖上翘,后爪伏于地。眼部透穿一圆形孔,以备系佩。
刀形佩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应为发饰的一种。青玉。浅冰青色,因受沁表面散布不少黄白色小斑点。半透明。长条形,刀背平直,弧刃锐利,刃部有一单面钻小圆穿。
图15,完整。长6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
双尾鱼形佩
图16,三角形底边长5.8厘米,高2.9厘米,厚0.2厘米。破裂为2块。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青玉。全部沁成鸡骨白色。不透明。大致呈等腰三角形,顶端突出一个菌状凸饰,似为鱼头,两侧边下部均各露出一个鱼尾形饰,整体应为一条单身双尾鱼。周边磨出刃部,下边缘刻有二处小豁口。近顶端有一个细小穿孔。
五璜联珠组合玉佩
一组,507件(颗)(图17)。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部与胸前。组佩中最上端的一行珠子被压在头骨下面,表明墓主人是佩戴着整组玉佩入葬的,在4件玉璜中有2件下垂于胸部,基本位置没变,另2件璜位置发生移动,滑向颈间而相互叠压。其中的1件玉管是充作玉璜使用的,加上其他4件玉璜,共计5件玉璜,故可称之为五璜组合玉佩。由4件玉璜、1件长圆玉管、1件璧形玉佩、1颗红玛瑙珠、100枚青玉珠、400颗圆球形小料珠相间穿联组合而成。这组玉佩的具体穿联方法大致是:将1枚长圆玉管与4件玉璜自上而下依次排列成一行,作为组合玉佩的主体;然后于其两侧分别联缀以单行玉珠、管,以及与之相间隔的双行圆球形小料珠;最后将这两串珠、管绕于颈项后面合而为一,以线绳的两端分别系结于1件璧形玉佩即总纲上面。其中青玉珠、管以2颗或4颗为一组,也有少数为1颗或3颗者,均以单行穿联其间;料珠则以l2颗或14颗为一组,等量分作并排的两行穿联于组合玉佩中间。复原后的总长度约为51厘米。
(1)璧形玉佩
图17-1,l件。直径4.05厘米,厚0.45厘米。位于组佩最上端,墓主人项后,是组合玉佩的总纲。青玉。浅冰青色略泛白,有少许黄白色斑点。玉质细腻,半透明。玉璧形中心穿孔很小。
(2)长圆玉管
图17-2,1件。长5.8厘米,断面直径0.9~1.1厘米。属于组佩上部第一件横向放置的玉佩,被作为玉璜使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下。青玉。因受沁呈鸡骨白色而略泛黄,玉质细腻。微透明。两端均磨成斜边,不平齐。
(3)玉璜
4件。纹样、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两端皆有穿孔。依其装饰纹样的不同,可分为龙纹玉璜与素面玉璜两个亚种。
①素面玉璜
3件。玉质、玉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通体素面。据观察,皆用旧玉改制而成。
图17-3,残长5.8厘米,宽2.14厘米,厚0.2厘米。属于组佩第二件玉璜。青玉。冰青色,有少许黄白色斑点。半透明。其一端较宽;另一端略窄,边缘稍残,致使旧有穿孔变成一个小豁口。
图17-4,长7.3厘米,宽2.5厘米,厚0.31厘米。属于组佩第三件玉璜。青玉。浅冰青色,绝大部分受沁呈黄白色。微透明。其一角外边缘处残留有十分明显的锯切痕迹。
图17-5,长7.6厘米,宽3.1厘米,厚0.2厘米。属于组佩第四件玉璜。青玉。冰青色,局部呈石青色。半透明。其一端较宽,有二个穿孔;另一端略窄,有一个小穿孔,且边缘处有一豁口,当因用旧玉改制所遗穿孔的局部。
②单龙纹玉璜
图17-6,l件。长8.3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位于组佩最下端,为第五件玉璜。青玉。深冰青色,局部有黄白色沁斑。半透明。单面片雕。两端外边缘各有一突齿,近突齿处有一穿孔。其正面中部饰一组有“臣”字目的卷尾龙纹,两端为装饰性卷云纹。
应侯墓是由于其自作器应侯(图18)铭文而得名。器底内与器盖内各铸有一篇内容相同的铭文,均竖款四行28字,自右至左为:
应侯(肇)乍(作)(厥)不(丕)
显文考公尊彝,
用妥(绥)(朋)友,用宁多
福,其迈(万)年永宝。(责编:禹默)
应侯墓出土随葬器物1277件(颗、枚、片)。依其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铜、金、玉、玛瑙、绿松石、陶、瓷、料、丝、麻、木、骨等十二大类。就其数量而言,铜器类占绝大多数,玉器类次之,金器类为一组,陶、瓷器各1件。若依随葬器物用途和功能的差别,可分为礼器(包括铜器、玉器)、兵器、工具、车器、马器、生活器皿、佩饰(含佩玉)、装饰品(即缀饰)、宗教物品、其他等十大类。现择其精美玉器介绍给大家。
玉戚(图1),高17.3厘米,宽16.6厘米,孔径6.9厘米。破裂为四块。青玉。因受沁呈黄白色,有多处线型自然纹理,并有一处纯黑色斑块。微透明。上端呈弧形,两侧有齿牙状扉棱,下端刃部呈六边形,中部有一圆孔。
玉戈(图2),长13.9厘米,援最宽2.8厘米,厚0.22厘米。青玉。豆青色,近于石青色,因受沁略泛灰白色。玉质细腻光滑,不透明。偏锋的一侧较长,一侧较短,锋、援、内部中部有一纵脊,刃部锐利。直内。援与内相接处有一圆形小穿孔。
玉璧
2件。皆破裂,均出土于墓主人胸部。从其玉质、玉色看,它们可能取材于同一块玉料。青玉。深豆青色,近于石青色,因受沁几近全部呈鸡骨白色与黄白色。不透明。
玉璧(图3),破为4块。中部圆穿为单面施钻。外径9.3厘米,内径3.3厘米,厚0.4厘米。
另一件破裂为3块,与图3尺寸相同。
玉璋
皆由窄长条形玉版加工而成。柄端平齐,或磨去双角;柄部略内束,正背面均刻出上下栏界线;末端形状各不相同,或切去双角,或凸出一短榫,或一角呈弧形,或一角磨出刃部。依其末端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五型,计有短榫型、双切角型、单切角型、角刃型、弧角型、残损型。所谓残损型是指那些末端残损而无法分型者。
(1)柄形璋
① 短榫型:因其末端中部凸出一短榫,故名。
图4,长11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断为3截。下附条形缀饰。青玉。翠绿豆青色,杂有黄白色斑纹,其另一面受沁成黄白色。玉质较细腻,不透明。柄端轻微切去双角,榫端磨出双面薄刃。
② 双切角型:因其末端双角被磨成斜边,可视为双角被切去,故名。
图5,长6.75厘米,宽1.7厘米,厚0.3厘米。青玉。近石青色略泛豆青色,有局部黄白色沁斑。半透明。与末端一样,柄端双角也被切去。与其他不同的是,末端双切角形成的斜边相交于一点,呈三角形。
③ 单切角型
图6,残长9.5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末端残。下附条形缀饰。青玉。深豆青色略泛石青,有大片黄白色沁斑。不透明。柄端磨得较薄,一角稍残,另一角磨出凹弧边;末端残断后继续使用,其一角因使用不慎或玉质较差而出现许多崩疤式小豁口。正面的一侧边棱,被磨出一条较长而宽的斜平面。推测柄端曾被作为末端使用,因触碰硬物而造成一角残缺。末端残断,其余断为2截。
④ 角刃型:因其末端一角磨得较薄,或形成刃部,故名。
图7,长14.5厘米,宽3.35厘米,厚0.4厘米。器形较大而稍宽。青玉。局部呈豆青色,因受沁绝大部分的自然纹理处呈现出黄白色。微透明。末端双角与柄端一角均磨得较薄,正面右侧边缘被磨出一个窄长的斜平面。
⑤ 弧角型:因其末端一角被磨成圆弧形,故名。
图8,长12.4厘米,宽2.7厘米,厚0.2厘米。破裂为8块。青玉。深豆青色略泛石青色,因受沁布满黄红色与黄白色小斑点。半透明。柄部自上而下有4道横向阴线,以示柄部位置。柄端一角有一个小豁口;末端平齐,但端面加工不甚规整。柄端与末端一角均各磨成圆弧形,且有使用时留下的小豁口式崩疤。
⑥ 残损型:或因使用不慎造成末端残断,致使无法分型,暂皆归之于残损型。
图9,长8.45厘米,宽1.7厘米,厚0.2厘米。残破为6截。下附条形缀饰。青玉。绝大部分沁成鸡骨白色,其一面略泛褐红色。玉质细腻,不透明。末端有一半圆形豁口,估计是用带穿孔的旧玉改制而成。
(2)匕形璋
① 平刃兼双切角型
图10,长8.4厘米,最宽1.9厘米,厚0.4厘米。出土时和玉戚一起置于墓主人头部。青玉。其一段呈浅豆青色,有红褐色沁斑;另一段呈石青色,因受沁布满黄白色条状斑纹。微透明。其首端双面磨薄,并切去双角;末端平齐,双面磨出锐刃。
② 角刃型
图11,长11.8厘米,最宽1.9厘米,厚0.4厘米。破裂为5截。青玉。因受沁全部呈鸡骨白色,表面散布零星黑色颗粒状小斑点。不透明。首端较窄而厚,二角均残,可能因曾作为末端使用而致残;末端较宽,一角磨出单面薄刃;一侧边被磨出长条形斜面。可推测较窄的一端原来是作为末端使用的,后来由于出现较大的崩疤,故将较宽的首端磨薄,权作末端继续使用。
③ 双切角型
图12,高7.1厘米,宽3.9厘米,厚0.36厘米。依其末端形制特征,属于双切角型玉璋;若依其纹样特征,则应称为龙凤纹玉璋,或统称之为华璋。青玉。浅冰青色略泛白。玉质细腻温润,近透明。由宽条形玉片雕琢而成。其末端稍窄而平齐,被磨出双面厚刃,且被切去双角;首端略宽,为斜边,并有浅齿状扉棱;两侧边均雕刻出齿牙形扉棱装饰。正背面纹样相同,均为一只勾喙、顾首、头顶戴胜、单足立地、尾部上卷罩于头顶的立式凤鸟纹。凤鸟纹足部两侧有装饰性纹样以作补白,因其中一侧纹样中部有一椭圆形眼睛,故而凤鸟纹下方有可能是一组简易龙纹。 鱼形佩
2件。成对。1件残。出土于墓主人头部上方两侧。玉质、玉色、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可能取自同一块玉料。青玉。豆青色,内隐含线条式纹理型深青色瑕斑,因受沁表面分布许多细短条式黄白色斑块。半透明。双面片雕。依其形制特征,属于长条鱼形佩亚种。吻部平齐,嘴前端凿出二道近三角形浅槽;背部双面磨出薄刃,腹部双面磨出钝刃,腹下部凿出一个小豁口,豁口两侧凸出部位以示腹鳍所在,背鳍以一至二道细阴线表示;尾部斜尖,分出双鳍。嘴端一侧浅槽内透穿一圆形小孔,以备系绳佩戴。
图13(上),长8.6厘米,宽1.3厘米,厚0.28厘米。
图13(下),长8.4厘米,宽1.4厘米,厚0.3厘米。断为两截。吻部前端有一个穿孔因被钻成小豁口而没有成功,后又在其上部另行透穿一小孔。
虎形佩
图14,长5.7厘米,高2.6厘米,厚0.27厘米。尾部断裂,已粘接复原。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上方,与双尾鱼形佩一起叠压在玉戚之上。青玉。冰青色,内隐含呈弯曲平行的宽条带状黑色颗粒瑕点,因受沁头端与爪端呈浅土黄色。半透明。双面片雕。似猫以爪伏地奔跑状,张口喘气,耳部竖起,眼睛圆睁,背部下凹,粗尾后拖,尾尖上翘,后爪伏于地。眼部透穿一圆形孔,以备系佩。
刀形佩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应为发饰的一种。青玉。浅冰青色,因受沁表面散布不少黄白色小斑点。半透明。长条形,刀背平直,弧刃锐利,刃部有一单面钻小圆穿。
图15,完整。长6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
双尾鱼形佩
图16,三角形底边长5.8厘米,高2.9厘米,厚0.2厘米。破裂为2块。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青玉。全部沁成鸡骨白色。不透明。大致呈等腰三角形,顶端突出一个菌状凸饰,似为鱼头,两侧边下部均各露出一个鱼尾形饰,整体应为一条单身双尾鱼。周边磨出刃部,下边缘刻有二处小豁口。近顶端有一个细小穿孔。
五璜联珠组合玉佩
一组,507件(颗)(图17)。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部与胸前。组佩中最上端的一行珠子被压在头骨下面,表明墓主人是佩戴着整组玉佩入葬的,在4件玉璜中有2件下垂于胸部,基本位置没变,另2件璜位置发生移动,滑向颈间而相互叠压。其中的1件玉管是充作玉璜使用的,加上其他4件玉璜,共计5件玉璜,故可称之为五璜组合玉佩。由4件玉璜、1件长圆玉管、1件璧形玉佩、1颗红玛瑙珠、100枚青玉珠、400颗圆球形小料珠相间穿联组合而成。这组玉佩的具体穿联方法大致是:将1枚长圆玉管与4件玉璜自上而下依次排列成一行,作为组合玉佩的主体;然后于其两侧分别联缀以单行玉珠、管,以及与之相间隔的双行圆球形小料珠;最后将这两串珠、管绕于颈项后面合而为一,以线绳的两端分别系结于1件璧形玉佩即总纲上面。其中青玉珠、管以2颗或4颗为一组,也有少数为1颗或3颗者,均以单行穿联其间;料珠则以l2颗或14颗为一组,等量分作并排的两行穿联于组合玉佩中间。复原后的总长度约为51厘米。
(1)璧形玉佩
图17-1,l件。直径4.05厘米,厚0.45厘米。位于组佩最上端,墓主人项后,是组合玉佩的总纲。青玉。浅冰青色略泛白,有少许黄白色斑点。玉质细腻,半透明。玉璧形中心穿孔很小。
(2)长圆玉管
图17-2,1件。长5.8厘米,断面直径0.9~1.1厘米。属于组佩上部第一件横向放置的玉佩,被作为玉璜使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下。青玉。因受沁呈鸡骨白色而略泛黄,玉质细腻。微透明。两端均磨成斜边,不平齐。
(3)玉璜
4件。纹样、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两端皆有穿孔。依其装饰纹样的不同,可分为龙纹玉璜与素面玉璜两个亚种。
①素面玉璜
3件。玉质、玉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通体素面。据观察,皆用旧玉改制而成。
图17-3,残长5.8厘米,宽2.14厘米,厚0.2厘米。属于组佩第二件玉璜。青玉。冰青色,有少许黄白色斑点。半透明。其一端较宽;另一端略窄,边缘稍残,致使旧有穿孔变成一个小豁口。
图17-4,长7.3厘米,宽2.5厘米,厚0.31厘米。属于组佩第三件玉璜。青玉。浅冰青色,绝大部分受沁呈黄白色。微透明。其一角外边缘处残留有十分明显的锯切痕迹。
图17-5,长7.6厘米,宽3.1厘米,厚0.2厘米。属于组佩第四件玉璜。青玉。冰青色,局部呈石青色。半透明。其一端较宽,有二个穿孔;另一端略窄,有一个小穿孔,且边缘处有一豁口,当因用旧玉改制所遗穿孔的局部。
②单龙纹玉璜
图17-6,l件。长8.3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位于组佩最下端,为第五件玉璜。青玉。深冰青色,局部有黄白色沁斑。半透明。单面片雕。两端外边缘各有一突齿,近突齿处有一穿孔。其正面中部饰一组有“臣”字目的卷尾龙纹,两端为装饰性卷云纹。
应侯墓是由于其自作器应侯(图18)铭文而得名。器底内与器盖内各铸有一篇内容相同的铭文,均竖款四行28字,自右至左为:
应侯(肇)乍(作)(厥)不(丕)
显文考公尊彝,
用妥(绥)(朋)友,用宁多
福,其迈(万)年永宝。(责编: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