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滔:传续“虞山”香火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g8872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长江下游的常熟依傍秀美如画的虞山,千余年来引得无数的文人雅士竞折腰,言子墓道、太子书台、破山禅房至今仍然焕发着不尽的文气。常熟在中国画史上自元代开始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发源地,人们可以历数家珍似地列举出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而他们的艺术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常熟周围的吴门、松江、娄东同样是画家群起的地方,它们和一些著名的画家、流派相连,共同造就了明清画坛的盛世。生活在这样一个重要文化区域内的画家。历来都在祖荫的庇佑下成长,无不出其左右。从而形成了一种一以贯之的传统,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文化上一些成就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它继往开来的生命力。尽管现代物质文明的渗透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但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性却在一种不自觉中延续着它的传统。人们目睹这里经济的发展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奇迹,当然会联想到昔日吴门的兴盛所造就的“吴门画派”,盐商的发达所产生的“扬州八怪”。可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如果续写这一因果的历史恐怕已无可能。当然这其中因素种种。但是这里仍然生活着一批画家,就和肥沃的土壤能自然生长庄稼一样。唐滔就是其中之一。
  唐滔原名唐洮,因有人以“洮”字笔划数不吉利而劝其改为“滔”字。1943年生于江苏常熟。唐滔的父亲唐瘦青是当地一位有影响的画家。曾经见过他的一幅墨竹,逸笔草草,气韵、功力均可列入“逸品”一格。唐滔的绘事历程当是从家学中起步的。
  


  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为了出口传统国画的需要,常熟成立了“常熟画苑”,后来有相当一段时间,这里成了商品画的重要产地。唐滔作为一名画师,很长时间为了创汇而把精力消耗在临仿古画的工作中,直至后来虽然作为“常熟书画院”的画家,但仍然名列“画苑”的户籍。他作为常熟画苑的一名画师,在临摹古画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了对国画基本技法的理解和运用,虽然,这种工作性的劳动类如工匠的不断反复,但是,在一种熟练的过程中,他把握了传统技法的精要,并开始了表现自我的创作。
  和常熟的许多画家一洋,唐滔也以传统的方式到上海与唐云先生换帖,成为唐云先生的入室弟子。据说这是当时“画苑”领导为了提高画师的业务而安排的一个集体行动。这就是唐滔所受艺术教育的背景。常熟的虞山曾经滋养了无数的画家,而特有的文化氛围也对各个时代的画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生活在这里的画家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但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文化负担。受常熟水乡特有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唐滔在审美上连接了自黄公望以来的“虞山画派”的传统,同时,他又以自己的努力表现新的虞山风貌和时代精神。他的画择取了宋画布局中的一边一角的严谨,又融合了石涛的笔墨气韵;他以符合现代人审美趋势的构图方式,又以对传统方式中缺失的天和水的渲染,表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新的虞山气象。
  与常熟的许多画家不同的是,唐滔虽然学习古人,有着较好的临仿功力,但他一直在力图突破常熟画坛保守习气的缠绕,以期走出常熟。温肇桐先生生前亦对他有此认识而加以赞赏。唐滔绘画的题材没有传统画谱的程式,他以习见的湖甸风光、虞山山色、芦荡渔舟、村居池塘这些最熟悉的视觉情境入画,表现了现代虞山的风貌。如果将他的画和历史上许多画虞山的画相比,那么,还是可以看出他和古人的区别以及时代的特色,尽管这种感受还不如期望的那么强烈。显然,唐滔的艺术观是绕过了王石谷而进入了黄公望的境界,实际上他所继承的是虞山画派真正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他并没有离开传统。就艺术的层面来认识有无传统并不是一个决定因素,但中国水墨画的审美传统往往把这一问题看得很重,以至形成了一个历史的误区。
  


  江南画家的水墨认知大都是“由胎性带来”。唐滔在早期临仿古人的工作中已经掌握了系列的水墨技巧,笔底功夫的积累使他能够熟练地运用一般的绘画语言。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江南画家都是在这种并不属于自己的熟练之中完成自己的艺术历程,以至被美术史所遗忘。唐滔似乎稍有不同,他一直在那种既有的熟练之中丰富和完善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因此他的许多画都增加了色彩的表现,或水天一色的蓝,或满目秋色的黄,显然受到日本画影响的色彩意念为他的画带来了生机,也区别了黄公望所开创、王石谷集大成的浅绛画法。
  唐滔的画没有宏篇巨制,构图一般比较平淡,通常画得较满。而设色和水墨两者区别较大,设色大都强调色与色、色与墨之间的对比,有时也利用大块的色或墨的平面效果去比照主体的景象。水墨则以淋漓秀润见长。唐滔的画有着江南山水的清新,唐滔的人如同他画中江南乡间的野逸。这位不善自我包装的画家在这个时代仍然像几十年前的老画师一样,默默地笔耕,没有作大师的狂想,却以自己的努力延续了“虞山”的香火。唐滔有一个恬静的生活环境、闲散的处事态度、超逸的行为方式,因此他的画温文尔雅,不燥不火,恰如常熟小城的山光水色。所以,每当我为俗务缠身的时候都想到那个江南小城中的唐滔,想到我们不为凡事所累的喝茶聊天。可惜,天不假年,在唐滔艺术创作正值最佳时期就中断了生命的轨迹,给人们留下了他艺术发展的各种假想。无疑,再给他十年的时间,他就会遇上传统回归的潮流,其几十年修炼的传统笔墨会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回光返照。他也有可能利用这十年的时间,完善那属于他个人风格的笔墨语言,在野逸中透露出时代的风采,为当代中国山水画添彩。2001年6月28日,唐滔驾鹤西去。
  


  
  延伸阅读·新闻链接
  
  2006年12月1日至5日,“唐滔画展”在上海朵云轩画廊举行。
  2006年6月17日至2007年3月14日,“唐滔作品展”在常熟美术馆举行。
  2006年6月,《唐滔画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2年1月5日,由江苏省美协、江苏省美术馆、常熟市文联联合举办“唐滔艺途追念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共展出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100余件。
  2001年6月26日,由常熟市文化局、常熟市文联、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唐滔美术作品研讨会”,在江苏常熟市举行。
  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唐滔画集》。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童稚时代——天真的绘画,理想的神话境界——发现了阳光下的土坡、河流、平原和虞山是多么美好——大自然是那么令人神往——开始的征途——发现了笔墨(对大家们的临摹),原来笔墨能如此挥洒表现——但缺少功底——(由于工作)对传统的临摹、黄鹤⋯⋯(老钱)——黑暗时代的到来,束手无策⋯⋯——潜心寄托于石涛、石,那里又找到了逃避现实的途径。
  到大自然中去,原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祖国是这样可爱美丽,桂林、黄山⋯⋯——地平线上又升起了太阳,又发现了光明的前景。
  对西画与摄影具像的再现——似乎又遇到了挫折——再次使用传统深入表现眼前的一切——继续对外来艺术研究——日本画,东山魁夷⋯⋯——对外的门与窗突然全打开了,五光十色一齐涌了进来,眼花缭乱,再一次迷茫与困惑——盲目的摹仿⋯⋯抽象⋯⋯——渐渐适应,平静下来,再次发现自我、个性——又发现了平淡中的美——艺术的殿堂——无止境,迷、困惑、清理、发现、自信,一直是个过程⋯⋯
   (唐 滔《绘画历程自述》)
其他文献
一本文之于“流民”及“流民图像”概念之界定    有关民众流徙现象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周代。最早的民间文学作品《毛诗·国风·桑中》云:“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1]而周代官方著作《纂图互注礼记·乐记》则以上古音乐之理譬之王政秩序,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并进而作如下譬喻: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之音矣。
期刊
展览: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画展”2006年12月1日至8日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2006-12-3湖北美院)   2006年12月14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静水深流—潘公凯作品展”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开幕。(2006-12-14上海美术馆网)   张文俊中国画展于2006年12月16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张老各时期作品100多幅。(200
期刊
李虚白  原名李瑞熊,又名李齐、李公望,号省斋、观明居士,又号听云山馆主人。194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1979年定居香港,曾任文物艺术刊物《收藏天地》、《龙语》主编。1996年移民并定居加拿大。    六十五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家、诗人李虚白先生,毫无疑问地达到了他绘画行旅的高峰。李先生这批撼人的近作,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位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在过去的七八年里,在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其对艺术的追求。这批
期刊
董继宁  1955年生,湖北咸宁人。197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课程助教班。现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董继宁喜欢“独步”。他说:“我喜欢在黑夜里独步,人说是孤独的象征,而我认为是自我反省的良机。细雨蒙蒙,人们早已沉睡,我却在这人与自然的梦境里漫游,享受着宇宙的哺爱
期刊
吴正义  1959年生于湖南凤凰,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分会理事,湘西自治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湘西州群众艺术馆馆长、副研究员。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结缘有时是天生的,比如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缘份,还有就是左邻右舍街坊上这些人了。三十多年前,正义兄与我们不仅是同街坊、同班同学,还同有一个爱好:画画。三四十年来,先天的缘份和共同的爱好把我们的情感调度得稠稠的。这
期刊
崔晓东   1953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祖籍江苏扬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炎黄艺术》杂志主编。    对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个性面貌。个性面貌愈独特愈好,不同于前人和当代人。不过,能称得上个性面貌的,至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既要异于他人,又要有相当水平。仅仅与别人不同,还不能称为个性面貌,还必须有相
期刊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笔精墨妙,“可居可游”,有一种牧歌式的宁静。显然,这一植根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并由此形成的审美定势,已经难以激起现代都市文明之下人们内心的共鸣。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的喧嚣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又使人们对原始的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然而,以往那种“自然即我,我即自然”的生活状态,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却悖论般地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奢望。于是,重返大自然,成了时下一种强烈的呼声。对于中国山水画家来
期刊
刘鸿洲  湖南凤凰人。现为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刘鸿洲的花鸟画之所以具有雅俗共赏、明朗亮丽的风格特征,与艺术家对待自然的特定审美态度有关系,即刘鸿洲把花鸟世界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艺术对象,从而与传统文人崇尚的孤寂荒寒的境界拉开了距离。为了表达对花鸟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刘鸿洲在笔墨语言上,采取了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在色彩上,艺术家
期刊
肖振中  1958年生于湖南凤凰,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肖振中先生聪明好学,才气十足,水彩画,中国画,书法,美术教育与研究等都有不凡的表现,真正要把他归类于什么家却往往有些困难。     振中先生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学的是中国画专业,师承曾晓浒、聂南溪等教授,毕业分配到怀化
期刊
孔仲起先生是当代富有影响力与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之所以说他有创造性,是因为他的山水画尤其是那些以云水为主题的作品具有十分独到的表现能力,无论从外在的形式感还是从内具的笔墨精神来看,都迥然有别于古人,而卓然自立于今天的艺林。br>      孔仲起的山水画与古老而悠远的中国画传统(或中国文化传统)紧相维系。换句话说,他的山水画风是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土壤之上的。内行的人不难看出,孔仲起的山水画取径很大,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