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仲起:柔毫吐出锥山力,一画真宜自在观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仲起先生是当代富有影响力与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之所以说他有创造性,是因为他的山水画尤其是那些以云水为主题的作品具有十分独到的表现能力,无论从外在的形式感还是从内具的笔墨精神来看,都迥然有别于古人,而卓然自立于今天的艺林。 br>  


  


  孔仲起的山水画与古老而悠远的中国画传统(或中国文化传统)紧相维系。换句话说,他的山水画风是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土壤之上的。内行的人不难看出,孔仲起的山水画取径很大,笔路很广。从宋元迄于今人,学无常师,凡是路子正、意趣高又性之所近的,他都撷取其菁华,熔铸于一炉。比如在墨法上,他私淑最深、学之最多的,古人可能要算龚半千,今人则可能是李可染。半千的墨法浑厚,历来受到学者的推崇,黄宾虹就得益于他甚多。孔仲起也是这样,他将半千那繁密细致的积墨法变而化之,简而取之,撷其气格而去其繁复,以阔略雄健之笔在数笔之中求得其古厚苍润的效果,从而在品质上异曲同工,在面貌上则大异其趣,化出我法,成新境界。
  孔仲起的画面张力很大,内聚的力量感很强。他的画不仅看起来水流云行,岩壑如奔,充满动感,而且在稳妥的布局中能得其外张或内敛之势,在极大的平衡中蕴蓄一种极强烈的对抗力量,一如劲弩长箭,满引未发。因此,无论画面小大,往往都能显得壮阔丰满又气势逼人,做到不刻意求险而自险,不刻意求奇而自奇。
  当然,孔仲起作画并不追求怪异张狂与所谓的“革命”,因为他觉得,创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他以纯正而自具个性的中国画笔墨来描写自然山川,无须借助于时下人们已经纷纷运用的各种制作肌理的手段。他自己也知道,在当今这个纷繁热闹的时代,这样做局限会很大,然而也正是这种局限中的创造,往往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因此,凭借对“笔墨”驾驭的游刃有余,孔仲起仍然在阔略的笔韵与严谨的构图中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强烈的外在形式感和鲜明的个人风貌。他画的山石质感很强,山体结实厚重,既沉着大气又充满灵气。他创作于2006年的作品《峄山》,运用极其简洁的枯皴法,表现出了山石苍厚、古润的意韵,无论在技法还是在图式上,都足以成为创造性的典范。他的山水画,树法多变,不作纤靡柔弱之态,显得本固根深,尤其在描绘北方大山莽林的时候,能放笔直干,自创新格,很有表现力。
  当然,给人印象最深同时也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他在画云水(尤其是画水)方面的贡献。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看到,画水题材的丰富性与表现技法的创造性、多样性不仅远远超出了古人,也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孔仲起常说:“我爱行云流水,爱其生气流动,无塞无虑,无碍无际,所谓云行雨施,海阔天空。”无论清溪碧潭,还是平湖广泊,也无论江湍河跃,还是海啸川奔,孔仲起都热情地用手中的那支笔去吟咏它们、赞颂它们。在那许多因心造境、充满人文情怀的画面中,他以雄豪奔放的笔触、沉厚与轻灵相兼的墨韵去追求真趣,追求意境,追求那种大气磅礴、轩昂激越、催人奋发向上的健康的精神。他不但要写山水之灵,要把这种充满人格魅力的山魂水魄用他的笔墨展现给世人,他还希望让更多的人们在获得观感愉悦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
  欣赏孔仲起的画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的画总是那么明快、爽朗而生气拂拂,充满着动的韵律美和静的端庄美—大动之中寓含沉静,大静之中又一片生机发露、蓬蓬勃勃,没有那种陈腐多余的晦涩与矜持。不过,正如前人所告诫的一样:“艺术的精微之处只能靠自己去感觉。”因此,面对孔仲起的山水画,假如读者们能够以自己的慧心去细细品味咀嚼,那么他们可能会发现,孔仲起的艺术饱含着作者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真诚,充满了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美善的理想。相比于我的费辞,读者的眼睛会告诉他们更多。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作画贵在气质,而气质并不抽象,首先要具备人类普遍的感情,达观的气度,开阔的胸襟;而对美好事物的灵敏性和表达欲当属前提。艺术的价值在于追求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和空间意识。从自我本身到民族本土到世间宇宙,是由小及大、天人合一的意识,是追求往复天地、回归自然的意识完善。艺术创作的价值不仅体现为作者自身的愉悦寄托,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共鸣、认同和欣赏,由亲和生美感,以达到自乐乐人的崇高目的。
  


  绘画是通过视而有所觉既而进入审美状态的,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始终是以审美活动为主题的,这和人们所保持的情感状态密不可分。画家创造艺术只能是有感而发,即使从不经意开始到自我体验,均离不开生活经验,故人们对绘画作品的接受只能是当他也介入到该现实生活开始。作品中由于作者的经验显示,引起读者的经验衔接和合拍而后欣然接受,抑或通过对比印证,诱发想象和创意。但不管具象也好,抽象也好,它必须缘起于生活,有感而抒发,言之有物,画之有形,观之有境。中国画的要素是“境”,尤其是山水画。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境界的问题,境界的最佳状态无过于“真、善、美”这个世间公认的道理。追求美好反对丑恶离不开乐善和真诚。真切才能感人!平平常常才是真!说平常话就是“好看”、“有意思”,这就是意境的作用。
  美贵在真!我们所强调的真,是立形存质的真,原汁原味的真,朴素无华的真,正心诚意的真,气质俱盛的真,故而谓之真情、真意、真趣、真气、真思卓然!真正的艺术犹如通顺的语言,是心田之思、肺腑之言。讲老实话、心里话,才会畅所欲言,言必达意,情真意切。说谎者往往虚张声势,闪烁其词;心中不踏实者,每每吞吞吐吐,或含混语塞,或人云亦云!诚如清代剧作家李渔主张“直说明言”,反对“令人费解”。
  当然这里并非指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浪漫的真意,也并非指惟恍惟惚、耐人寻味、迁想悬念、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妙趣横生的不确定性和传统文化综合思考的多义性、泛指性,以及比兴思维特色等,更非鼓励作一览无遗的写实主义,一句话:真实不假!一幅动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必要先感于物而后才能感人;概念需从事物生,抽象还由具象来,创作真实生动而有所寄托的可视物象才能有条件使观者赏心悦目。我们的审美要求往往不惟以视觉刺激及单一的概念或哲理为满足,它更强调审美主客体的和谐交融!古人所谓“心物交感”,从感官的愉悦到心理的调节是完美的欣赏过程;这符合传统的美学观: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是由外美到内美逐步升华的审美要求。
  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负面—精神生活的不足。飞跃的速度、强烈的节奏、诱人的刺激、竞争的机制,派生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人们越来越依附于现代技术和设备。人与物质的关系每每取代了人与人的关系,价值观往往停留在物质条件上。巴甫洛夫讲条件反射,马克思讲存在决定意识,然而不等于意识附庸于物质,也不等于意识为财富左右!
  有鉴于此,我们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同时,还应关注人类赖以进行审美活动的精神生活,而审美活动的倾向性涉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尊重人们的审美需要的同时更要尊重人格的力量,人性的回归!因此我们不仅要满足审美个性,更要满足审美共性;不仅要满足审美个体主观判断或自我体验的主观价值,更重要的是满足以仁爱为本,有助人伦,有助社会的和谐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公认的客观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美既需要具备外在的视觉和谐,更需要包含内在的艺术家心境的和谐,而后者必是与社会人世的和谐相一致的,此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和品位!
  诚然,艺术的趣味因其自身的变化而丰富多彩,但趣味所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仅是接受的愉悦和满足,它的作用更在于使人们通过审美的过程而有所发现有所启迪,在真诚善良的美景前湔洗我们自己的心灵,陶冶我们自己的情操,使一切真善美永远留伫于我们的心间。
  (孔仲起)
  


  
  延伸阅读·评论
  
  我在《论笔魂墨胆》一文中,曾引徐渭《叶子肃诗序》云:“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其情散以博,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作画未尝不是如此。观仲起的山水画,立意无晦,用笔俊爽,力求开拓,自辟蹊径。这都是由于他有一种胜韵所致。他还要求自己澹澹漠漠,超于艳冶浓丽之外,不同凡响。
  记得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过:“‘目空千古、气雄万夫’为学人不可缺少之气概。”如此精辟的哲理让我自然联系到中国美院孔仲起教授。阅读孔先生的作品,人们不难感受到画幅中那一股股扑面而来的夺人雄气以及那水墨交辉有如蜀桐吴丝变奏成响的清越之气。然而应该说,这还并不是孔仲起先生所自以为意并为之不断悟求的“目空千古、气雄万夫”的“大气”。对于这,孔先生自有一番见解:“目空千古”并不是妄自尊大、目不容人,而是以自具的大眼识将古今艺事的得失高下都了然于胸次,不碍一法,不执一家,如是立定精神,放开胆去,辟古开今,自然有“气雄万夫”之概了。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这个“气”,就是由智慧、学养、识见涵泳而成的“目空千古”的“大气”, 而决不是常人所执的徇俗惑外只存于皮相的粗豪之气。 (王伯敏)
  
  孔先生作画,似得云水之助。他自谓:“我爱行云流水。爱其生气流动,无塞无虑,无碍无际。所谓云行雨施、海阔天空。”天水无居,水是无止境、无涯界的。中国山水以山取势,以水取活。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说:“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又说:“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脉,要取活流之源。”孔先生笔下溪涧幽曲,瀑流奔放,镜湖平远,江潮浑阔,诸水皆活,俱得生脱之气。尤在层波叠浪中,如见风细,如闻涛响。风细涛响如何可画?必得于水流中见回转丘壑,仿佛满目崇冈,奔腾有状,却又龙潜云隐,不露痕迹。那万流曲折,潮如奔马,直逼出一派风卷声遏。
  中国传统绘画,山石林木法居多,垂瀑隐泉法有,江海波涛法少。孔先生却在这“少”中来承受山水世界,开拓一片新天地。释道济《画语录》有言:“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今日的山水画家,都重写生,行万里路,胸中自得丘壑。但山水万象,何类意象得入心胸?何样天地造化得以“淘泳乎我也”?那承受天命的意造,既生生不息,又生生不居。孔先生天性敦厚,为人洒脱,所以能以敦厚之德令云水不空,又以洒脱之性使行流不滞。这种性情之好,原就是得之天然、得之久长而非轻易所能为。
  孔仲起先生洒洒脱脱站在画意所在之处,心存敬气,起而承受自然的浩然之气,自然的大气象又不断陶养胸中正气。这种意气之化,正是中国山水画世界“比德”和“载道”的内涵所在。正由于此,孔先生的山水画让人心安好,心思坦荡。他的“钱江潮”便成为浙江时代精神的可见境界。 (许 江)
  
  孔仲起的山水画,犹如他的对景速写,并不想刻意发我们的幽古之情,而是将我们带入现场环境,亲切地环顾我们所熟悉的奇妙景色。有些场景虽已不复存在,成为昨天的历史,然而新鲜的记忆跃然于他的画中。孔仲起的作品不装巧趣,朴实浑厚,总能触动观者对生活对世界的新感觉。
  现代山水画的一个倾向是个性取代艺术技巧,风格取代生活感受。风格高于一切,它被混淆为艺术价值判断的标准。孔仲起一直清醒地认识到,风格不是时装,可以随时调换,它必须合乎艺术家的个性,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格即“心声”的外化,好的风格必须能够激起我们对生活的新的感受。在艺术上,孔仲起宁做苏轼所谓的“朴拙之人”,而不为“巧进之士”,奉行自己朴实的美学信念:“美术离不开美,造型离不开形。”(曹意强)
  


  孔先生的艺术融合南北,笔墨独特。他的山水在对传统笔墨的探求中结合了写生,追求雅俗共赏的趣味。以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他能够在“雅”的方面再努力一点,在用笔方面再轻松一点,在色彩方面再大胆一点,那么他的成就还会更大。孔先生水墨用得好,他画云画水,与陆俨少不同,陆先生画水比较注意线条的流动性,用线多一点,孔先生的云水既用水墨渲染的方法来表现,也用很多的线条来“皴”。这多数来自于写生的灵感,与陆俨少确实不同,可以进一步发挥。有两句话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属于贬义的,一句是“一鼻孔出气”,另一句是“一孔之见”,不过对于孔先生来说,这两句话却是好的:他应该有“一孔之见”,将他的眼光所看到的,表现在画里面,表现出独特的境界来;孔先生就是要有“一孔之见”,而不要与别人“一鼻孔出气”,不要雷同。
  (丁羲元)
  
  


  老孔有非常强的表现生活的能力,写生的能力。他写形的能力非常强。古人说,“画,形也”,画是要写形的。老孔是追求意境的,就是情与形相融合的境界。景是最基本的元素,他这个本领非常强,他的速写、写生能力,我自己与他来比较,用四个字可以形容,叫做“自叹不如”,也可以用颜回的“瞠乎其后”来形容,孔老夫子驰在前面,我看看快要到了,最后他还在前面,每次都是这个样子,他奔也奔,他走也走,他驰也驰,结果我总归“瞠乎其后”矣!就写形能力来讲,我确实是“自叹不如”。他的画,特别是被大家所推崇的云和水,尤其是水。水是最难画的东西,古人讲山水画家“靠山不靠水”,山是有形体的,而“水,活物也”,水是动体,极难把握,画不好,是要饿肚皮的。老孔却画水,尤其是画海,这个本领在当代可以说“无出其右”。这是第一点,写景写生的能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二点,作品气势充沛,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是刚健正大。得其大者,没有一点小家子气。他的用墨也有气魄。董其昌说,知惜墨、泼墨,则思过半矣。老孔常常大笔泼墨,画山画云,达到气势相生,淋漓犹湿。第三点,他画画熟练,这一点我也很佩服,胸有丘壑,到了哪儿拿起笔就画,这一点不容易啊!我就很害怕,我现在在外面都不画画,不画画不是我架子大,是我实在没有这个本领。而他恰恰有这一条:胸有丘壑,随意驾驭,随手写出,都成文章,都有可观。写出是很不容易的。
  (童中焘)
  
  孔老师的画我很喜欢。云水、山石,我更喜欢云水,云水里面更多体现了他的精神,他的云和水更多的寄托了他的内涵,相对山、树、石更有看头。在山水画这一行,山,画的人不少;水,画得好的人不多。孔老师的画没有故作清高,他很通俗、很有亲和力,这一点很重要。可能大家不愿意讲这种东西。现在很多人拼命追古不是一个好的方向,画画得很像古人,可真往古人面前一摆,就很假。传统是好东西,就像味精一样能够提精神,但吃不好会弄得灰头土气,容易丢失自己。这一点对于浙江画家更重要,因为浙江是一个重传统的地方,希望不要回到“伪古人”。孔老师的画里没有这种东西,我觉得值得体味。孔老师作为一个教授是绝对称职的,他有很好的基础,技术非常全面、扎实。我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一点?因为在当前回归传统的浪潮中,大家都提倡“道”,轻视“技”—以前光讲“技”不讲“道”,现在又到了另一个极端,光讲“道”不讲“技”,特别在人物画的教学当中,理论家们更强调这种东西。所以我很赞成徐悲鸿的说法,我们进入美术学院的学生,起码要给他们一个吃饭的本领,这一点我们有没有给他们?不能老讲风格啊,格调啊!你把基本的东西教给他们好不好!我觉得孔老师身上没有这个毛病,山水画教学中没有人物画教学的弊端。(刘国辉)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孔仲起》,孔仲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孔仲起山水写生法》,孔贻奋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
  
  延伸阅读·斋名释义
  
  孔仲起的画室名为“尊受居”。对此,孔仲起解释道:“‘尊受’是石涛上人画中禅理,取其‘受与识’为斋名‘尊受居’。佛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系主客依存的关系,即‘心因物显,物因心显’、‘格物致知’、‘缘情寄情’。简单说:尊重生活感受是也。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有感而发,画家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创作状态。因为,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画家要不断地感受体会自然和生活的点滴,并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要拘于原有的模式。”
其他文献
钱松喦  (1899—1985),江苏宜兴人,1923年毕业于无锡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曾任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山水画”,属于中国民族绘画中的一门。“山水画”三字成为绘画上一个名词。今天必须重新认识这一门画的正确意义,给予一个新的概念。  纵观传统上的山水画,早已不是顾名思义、狭隘的只画山山水水,而是把宇宙间一切有形象的东
期刊
一本文之于“流民”及“流民图像”概念之界定    有关民众流徙现象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周代。最早的民间文学作品《毛诗·国风·桑中》云:“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1]而周代官方著作《纂图互注礼记·乐记》则以上古音乐之理譬之王政秩序,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并进而作如下譬喻: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之音矣。
期刊
展览: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画展”2006年12月1日至8日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2006-12-3湖北美院)   2006年12月14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静水深流—潘公凯作品展”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开幕。(2006-12-14上海美术馆网)   张文俊中国画展于2006年12月16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张老各时期作品100多幅。(200
期刊
李虚白  原名李瑞熊,又名李齐、李公望,号省斋、观明居士,又号听云山馆主人。194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1979年定居香港,曾任文物艺术刊物《收藏天地》、《龙语》主编。1996年移民并定居加拿大。    六十五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家、诗人李虚白先生,毫无疑问地达到了他绘画行旅的高峰。李先生这批撼人的近作,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位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在过去的七八年里,在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其对艺术的追求。这批
期刊
董继宁  1955年生,湖北咸宁人。197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1988年结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课程助教班。现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董继宁喜欢“独步”。他说:“我喜欢在黑夜里独步,人说是孤独的象征,而我认为是自我反省的良机。细雨蒙蒙,人们早已沉睡,我却在这人与自然的梦境里漫游,享受着宇宙的哺爱
期刊
吴正义  1959年生于湖南凤凰,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分会理事,湘西自治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湘西州群众艺术馆馆长、副研究员。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结缘有时是天生的,比如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缘份,还有就是左邻右舍街坊上这些人了。三十多年前,正义兄与我们不仅是同街坊、同班同学,还同有一个爱好:画画。三四十年来,先天的缘份和共同的爱好把我们的情感调度得稠稠的。这
期刊
崔晓东   1953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祖籍江苏扬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炎黄艺术》杂志主编。    对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个性面貌。个性面貌愈独特愈好,不同于前人和当代人。不过,能称得上个性面貌的,至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既要异于他人,又要有相当水平。仅仅与别人不同,还不能称为个性面貌,还必须有相
期刊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笔精墨妙,“可居可游”,有一种牧歌式的宁静。显然,这一植根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并由此形成的审美定势,已经难以激起现代都市文明之下人们内心的共鸣。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的喧嚣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又使人们对原始的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然而,以往那种“自然即我,我即自然”的生活状态,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却悖论般地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奢望。于是,重返大自然,成了时下一种强烈的呼声。对于中国山水画家来
期刊
刘鸿洲  湖南凤凰人。现为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刘鸿洲的花鸟画之所以具有雅俗共赏、明朗亮丽的风格特征,与艺术家对待自然的特定审美态度有关系,即刘鸿洲把花鸟世界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艺术对象,从而与传统文人崇尚的孤寂荒寒的境界拉开了距离。为了表达对花鸟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刘鸿洲在笔墨语言上,采取了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在色彩上,艺术家
期刊
肖振中  1958年生于湖南凤凰,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肖振中先生聪明好学,才气十足,水彩画,中国画,书法,美术教育与研究等都有不凡的表现,真正要把他归类于什么家却往往有些困难。     振中先生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学的是中国画专业,师承曾晓浒、聂南溪等教授,毕业分配到怀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