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r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旨在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 教学渗透 健康成长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又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信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是很多的。
  1.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教师学习的程度。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自己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对塑造学生的灵魂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他们。在教学中应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2.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機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
  (4)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1)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应变能力,使他们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施以报复的手段;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二
  1.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2.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且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名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
  3.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优化教学,提高英语学习的学习效率,是每个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良好的情感功能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因此,认识和引导积极的情感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我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
摘 要: 结合现代体能类运动项目训练、比赛的新特点,本文提出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恢复方法和要求,以帮助运动员科学训练,增强训练效果,提高参赛能力。  关键词: 体能类项目 恢复 负荷 训练    1.恢复在运动训练中的意义  “运动训练是一个完整的、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现代训练思想认为,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训练与恢复是运动训练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的突出特征是科学性、实践性,能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教育大纲的要求,又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文章作者紧紧围绕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开发智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
摘 要: 为深化新课改理念,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向纵深发展,本文作者一方面对现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不足与学校硬件等展开剖析,另一方面对开展体育社团的益处与具体实施办法进行阐述,分析农村初中开展体育社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体育社团 存在问题 实施方法    一、现有课外体育活动的不足之处  1.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2.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课程改革正在有声有色地全面展开。十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教育部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广大中小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学生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课程改革正确引导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给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下出现的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摘 要: 在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没能准确把握其内涵与特征,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在新课程教学中有淡化和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阻碍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纠正认识偏差,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 体育新课程 认识 运动技能教学    1.引言  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对课程纲要的指导思想领会不深,造成主观上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