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苹果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每个周六的下午,南充市顺庆区北湖路社区的阅览室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家住莲花小区的小李想和其他11名留守儿童都会准时来到这里,让社区的党员叔叔、阿姨为他们免费补课。“我现在成绩提高了不少,还当上了小组长呢!”小李想高兴地说。
自2008年顺庆区推行党员服务队“3+6”模式(3支服务队,6条服务线)起,全区已成立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145个,组建党员服务队430支,党员队员3300余人,开展各类服务1.2万次。
组织+党员+群众服务群众“一盘棋”
这些天,东南街道学院街社区的居民祁建军可高兴了,下岗一年多,终于又找到新工作了。他说:“能够得到这份工作,全靠咱们社区党员服务队。”已有18年工龄的祁建军原来是轴承厂的一名职工, 2009年下岗后四处求职,但因45岁的年龄而多次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今年2月,他到社区缴纳党费时,顺便向社区党员服务队提出求职申请。一个月后,正当祁连军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党员服务队的志愿者终于帮他联系到了一份工作。“我后来才知道,社区的党员为了帮我找这份工作,一个月时间把我们社区内的几十条街巷的上千家店铺全部问了一遍,他们比我的亲人还关心我!”祁建军动情地说。
据顺庆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代俊介绍,该区自2008年起,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单位,成立党员服务中心,“中心”再统筹辖区党员,组建党员服务队,服务队再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一对一的上门服务,组织、党员、群众编织起了一张井然有序的服务网。
从过去党员服务的散兵游勇到现在的“集团式”服务,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1+1”,而是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今年68岁的王大义是同仁乡7村的老党员,因患有高血压,他就长期以此为借口不参加支部的各项组织活动,是一名真正的“口袋党员”。在推行党员服务队模式后,他看见支部的党员们忙得不亦乐乎,就凭借自己良好的蚕桑嫁接技术主动申请加入了全乡的“蚕桑养殖技术服务队”。现在王大义一人要负责3个村400多户的蚕桑嫁接工作。他逢人就说:“没想到我这个‘病秧子’现在还这样受大家欢迎哦!”
电话请求→中心派员→上门服务服务程序“三步走”
“喂,党员服务中心吗?我家的水管爆了,你们快来帮帮忙呀……”春节前的一天凌晨,舞凤山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原来和平东路128号一位70多岁的老人,半夜里起床时发现家中水管爆裂了,家中水漫全屋,老人非常着急。她马上在抽屉里找出“社区党员服务联系卡”,按照上面提供的号码,一下就拨通了党员服务中心。15分钟后,两名服务队员就来到她家里,经过快速抢修,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一部小小的电话,一个无助的请求,一次无怨的服务,折射出党员服务队系统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为了避免“3+6”模式陷入过去部分党建载体出现昙花一现、半途夭折的僵局,在运行之初,该区就根据群众需求和服务领域,组建了党员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和有偿服务队3支服务队,建立了卫生、文体、平安、家政、爱心和就业等6条服务线,并严格按照“110”模式进行管理,当群众有需求和困难时,只需一个电话,无论任何时候“中心”都会调配队员,及时赶赴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
正是这种全面、快速、义务的服务宗旨,既为党员服务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更为居民群众挽回了不小的损失。
回访→跟进→落实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
居住在北城街道龙吟水郡社区的曹大义老人有一本画满了圈圈的挂历。每个画圈的日子,就是社区党员服务队的集中回访日。每到这一天,他都要让老伴推着轮椅到小区大门口去迎接他们“最亲”的人,带着前一天就准备好的毛巾,让满头是汗的党员志愿者们擦擦,“多亏了你们这些党员志愿者啊!”原来,前不久的一天早晨,曹大爷突发心脏病,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正当老伴儿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是闻讯而来的社区党员志愿者将老人送进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很快康复出院了。从那以后,社区党员志愿者们就与曹大爷结成了帮困对子,定期上门探望、帮助做家务、为老人读报等。
志愿服务不是一场战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份毅力、一份坚持和一份无怨无悔的付出。为此,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每隔一定时间都要对已服务事项进行上门或电话回访,了解服务效果,掌握后续服务信息,对需要继续服务、跟进服务的对象,安排队员再次上门服务,直到服务完全结束才脱钩。
“在服务实践中,我们建立了服务回访制度,一般性服务我们都通过电话回访,但对在服务过程中遇见的危重病人、孤寡老人、伤残人员等服务对象,我们将分片区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回访,掌握后续服务信息,继续跟进落实,直到他们不再需求服务。”龙吟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毛冬梅介绍说。
述职、测评、定星服务效果“过三关”
“我是家政服务队的杨根友,今年我共参加了48次家政服务,帮助了54名孤寡老人,总时长120小时,请大家对我评议……”今年1月27日,金鱼岭社区16名党员服务队的队员,在社区活动中心面对100余名群众代表公开述职并接受群众评议。服务队成员杨根友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公开述职、民主评议,就像给了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群众的所需所盼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也让我们感觉压力更大了,服务也更加注重质量了。”
据了解,“公开述职、群众评议、星级评分”是该区推行“3+6”模式的“重头戏”。每年底各村、社区都会邀请辖区服务对象、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和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统一对队员进行测评,其中测评分数平时服务占60%,年终民主测评占40%。评议结果共分一至五星和无星等六级,并相应给予处罚和奖励,进一步激发党员服务热情。
需求出服务,服务出认同。一场述职会、一张测评表、一个小五星,就是党员群众对他们服务工作最好的肯定。“其实我们党员都想为群众做点事,评定的结果我们大家都很重视,这既是群众对我们的认同,更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希望和要求。”金鱼岭社区党员唐晶深有感触地说。
一面面鲜红的服务队旗,一个个忙碌奉献的身影。顺庆区的党员服务队“3+6”模式,在党员与群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自2008年顺庆区推行党员服务队“3+6”模式(3支服务队,6条服务线)起,全区已成立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145个,组建党员服务队430支,党员队员3300余人,开展各类服务1.2万次。
组织+党员+群众服务群众“一盘棋”
这些天,东南街道学院街社区的居民祁建军可高兴了,下岗一年多,终于又找到新工作了。他说:“能够得到这份工作,全靠咱们社区党员服务队。”已有18年工龄的祁建军原来是轴承厂的一名职工, 2009年下岗后四处求职,但因45岁的年龄而多次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今年2月,他到社区缴纳党费时,顺便向社区党员服务队提出求职申请。一个月后,正当祁连军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党员服务队的志愿者终于帮他联系到了一份工作。“我后来才知道,社区的党员为了帮我找这份工作,一个月时间把我们社区内的几十条街巷的上千家店铺全部问了一遍,他们比我的亲人还关心我!”祁建军动情地说。
据顺庆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代俊介绍,该区自2008年起,以村(社区)党组织为单位,成立党员服务中心,“中心”再统筹辖区党员,组建党员服务队,服务队再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一对一的上门服务,组织、党员、群众编织起了一张井然有序的服务网。
从过去党员服务的散兵游勇到现在的“集团式”服务,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1+1”,而是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今年68岁的王大义是同仁乡7村的老党员,因患有高血压,他就长期以此为借口不参加支部的各项组织活动,是一名真正的“口袋党员”。在推行党员服务队模式后,他看见支部的党员们忙得不亦乐乎,就凭借自己良好的蚕桑嫁接技术主动申请加入了全乡的“蚕桑养殖技术服务队”。现在王大义一人要负责3个村400多户的蚕桑嫁接工作。他逢人就说:“没想到我这个‘病秧子’现在还这样受大家欢迎哦!”
电话请求→中心派员→上门服务服务程序“三步走”
“喂,党员服务中心吗?我家的水管爆了,你们快来帮帮忙呀……”春节前的一天凌晨,舞凤山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原来和平东路128号一位70多岁的老人,半夜里起床时发现家中水管爆裂了,家中水漫全屋,老人非常着急。她马上在抽屉里找出“社区党员服务联系卡”,按照上面提供的号码,一下就拨通了党员服务中心。15分钟后,两名服务队员就来到她家里,经过快速抢修,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一部小小的电话,一个无助的请求,一次无怨的服务,折射出党员服务队系统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为了避免“3+6”模式陷入过去部分党建载体出现昙花一现、半途夭折的僵局,在运行之初,该区就根据群众需求和服务领域,组建了党员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和有偿服务队3支服务队,建立了卫生、文体、平安、家政、爱心和就业等6条服务线,并严格按照“110”模式进行管理,当群众有需求和困难时,只需一个电话,无论任何时候“中心”都会调配队员,及时赶赴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
正是这种全面、快速、义务的服务宗旨,既为党员服务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更为居民群众挽回了不小的损失。
回访→跟进→落实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
居住在北城街道龙吟水郡社区的曹大义老人有一本画满了圈圈的挂历。每个画圈的日子,就是社区党员服务队的集中回访日。每到这一天,他都要让老伴推着轮椅到小区大门口去迎接他们“最亲”的人,带着前一天就准备好的毛巾,让满头是汗的党员志愿者们擦擦,“多亏了你们这些党员志愿者啊!”原来,前不久的一天早晨,曹大爷突发心脏病,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正当老伴儿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是闻讯而来的社区党员志愿者将老人送进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很快康复出院了。从那以后,社区党员志愿者们就与曹大爷结成了帮困对子,定期上门探望、帮助做家务、为老人读报等。
志愿服务不是一场战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份毅力、一份坚持和一份无怨无悔的付出。为此,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每隔一定时间都要对已服务事项进行上门或电话回访,了解服务效果,掌握后续服务信息,对需要继续服务、跟进服务的对象,安排队员再次上门服务,直到服务完全结束才脱钩。
“在服务实践中,我们建立了服务回访制度,一般性服务我们都通过电话回访,但对在服务过程中遇见的危重病人、孤寡老人、伤残人员等服务对象,我们将分片区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回访,掌握后续服务信息,继续跟进落实,直到他们不再需求服务。”龙吟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毛冬梅介绍说。
述职、测评、定星服务效果“过三关”
“我是家政服务队的杨根友,今年我共参加了48次家政服务,帮助了54名孤寡老人,总时长120小时,请大家对我评议……”今年1月27日,金鱼岭社区16名党员服务队的队员,在社区活动中心面对100余名群众代表公开述职并接受群众评议。服务队成员杨根友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公开述职、民主评议,就像给了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群众的所需所盼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也让我们感觉压力更大了,服务也更加注重质量了。”
据了解,“公开述职、群众评议、星级评分”是该区推行“3+6”模式的“重头戏”。每年底各村、社区都会邀请辖区服务对象、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和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统一对队员进行测评,其中测评分数平时服务占60%,年终民主测评占40%。评议结果共分一至五星和无星等六级,并相应给予处罚和奖励,进一步激发党员服务热情。
需求出服务,服务出认同。一场述职会、一张测评表、一个小五星,就是党员群众对他们服务工作最好的肯定。“其实我们党员都想为群众做点事,评定的结果我们大家都很重视,这既是群众对我们的认同,更是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希望和要求。”金鱼岭社区党员唐晶深有感触地说。
一面面鲜红的服务队旗,一个个忙碌奉献的身影。顺庆区的党员服务队“3+6”模式,在党员与群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座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