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传播学术视野在哪里?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a123mu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人传播研究社群不应该再跟着美国主流的研究亦步亦趋。而应该站在自己的文化脉络里面建立独特的理论视野,兼顾技术问题和宏观大叙述,融合社会规律和意义;既照顾文化的特殊性,又彰显理论的普遍性;最后依平等地位和西方主流学术对话与沟通。为此,华人必须入乎霸权。出乎霸权,融会贯通,进而提出符合本身文化脉络的诠释。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元的文化视野,华人学术圈哪天能够了解美、英、法、德思潮的精髓,又能共同提出原创的问题、方法和理论,哪天就可以建立字体性,脱离学术殖民地的境地,而站在平等的立场与强势的学术传统对话。“华人传播视野”不过是一个笼统的简称,尚待仔细分疏甚至解构。
  一、华人传播视野建立在“共同民族文化”的基本假设上面。什么是文化?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接受文化研究者的立场:文化是一般俗民过往生活(lived)的经验以及他们日常活生生(living)奋斗的过程,而不光是陈列或尘封在历史博物馆的文物,更不仅止于供奉于庙堂之高的‘部部典籍。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笼统的“华人视野”,将来也不会有。中国内地和港、台的生活经验和传播视野势必多元,复杂而矛盾。我不喜欢把东西解构到绝对和虚无的地步,毋宁相信文化有稳定性,有共同性。但这个共同性不能抹杀特殊性,这个稳定性是经历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用佛家语,就是展现“无常”,我们捕捉的正是“常”与“无常”的辩证性。
  二、中同内地和台湾、香港面临殊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内部条件的互动差别很大,两岸三地传媒研究的路向有同有异,顶多求同存异,休叫霸权的文化遮盖地平线。学术的原创力未必和地理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三、在某些问题上面,“华人”的传播视野未必是问题的第一性,阶级、性别和种族的观点也许才是主要的矛盾。上海新贵的时尚向纽约或巴黎看齐,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翻一翻《上海壹周》那些花花绿绿的名表、LV皮包、化妆品、内衣和红酒广告也过瘾,计会心理学家说这是“替代参与”欧洲小资的消费幻想。他们跟辽宁的失业工人、安徽的农民有多少灵犀默契?但碰到若干议题(例如民族主义),这些阶级群体可能短暂会合,可见立场的分合因脉络和条件而定。目前中国山地和港台的媒体都依市场逻辑运作,尽量讨好有钱和有闲阶级。而忘记了弱势团体在挣扎。
  如何建立华人传播视野?我支持实证精神,但反对实证主义;正如我服膺科学,但反对科学主义。现阶段切莫在先前的经验上决定好坏,不要画地自限,宁可抱着开放的心灵,百家争鸣,不怕尝试错误,而要争取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庶几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共识,琢磨出几条切实可行的途经。
  美国社会科学各领域对当代中国的建构,无论议题、旨趣或是资源,一向由美国的学术要角一锤定音。华裔学者好不容易开始在发言台上赢得小小的一席之地,顶多与有荣焉当个资浅伙伴,尽管无法撼动原有的霸权,华裔学者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不再缺席,不再沉默,更不必惟西方观点为观点了。他们一时得不到主流学界应有的重视,但这是没有办法也不必太计较的事。他们正在培养一个有用无用的社区,遵守一般的学术纪律,大家用“文化中国”的角度,既分头又共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熏陶,努力不懈,渴望逐渐成为一派独特而深邃的学风。
  只要我们建立高标准的学术社群,拿得出漂亮的东西,人家才不能漠视我们约声音,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脉络找定价。华裔学者来自文化中国的各地区,又在西方学府接受严谨学术传统的洗礼,各欠了两边深厚的知识债。他们必须拒绝义和团式的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朋辈之间许多卓然有成者,都初步带来可喜的信息,证明中国传媒研究和学术潮流接得上轨,可以为有意义的对话铺路。学术的内缘因素为主,“国际”肯定与否还在其次。人家喝彩不喝彩,既非操之在我?更无须耿耿于怀。
  鉴于西方长期占领学术霸权,我们需要发挥文化的特殊性,去消解他们(也是我们)“西方就是世界”的世界观。我们争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平衡。反对以西方垄断的普遍性来压抑甚至取代我们的特殊性。在世界的脉络里面,许多人视为必然(普遍性)的“四人”经验,其实叫能只代表历史或地理的偶然(特殊性)。以“西方”本身而言,穆尔指出英国,法国和德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提利也是西欧在18世纪建造民族国家的过程未必能“复制”于当代的第三世界。没有普遍性不成为科学,但究竟什么是社会科学的普遍性绝非一成不变,值得我们常常停下来思考一番。自然科学只有规律的问题,社会科学却牵涉规律和人文意义两个问题,所以社会科学界需要而物理学界不需要强调华人的主体性。
  归根结底,我们的视野应该是华人的,也是世界的,我自己尝试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理论两条路入手,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联系普遍理论与具体情境,随时争取对话和沟通的司能。这种对话“既回响着不同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回声,又同时受到现代人的诠释和检验,而且也要用现代语言在世界文化语境表述独特的文化风格与价值。三个华人社会所编织的光谱,所提供的比较视野中国大陆的媒介变化,台湾的媒介与民主转型,香港媒介与主权回归——是弥足珍贵的,而在我的尝试中,希望贯穿民主、自山、平等、解放的命题。我赞成后现代主义戳穿一些虚无浮夸、教条的全称命题,但倘若因此把民主,自由、平等、解放这些宏大的叙述都一样解构,则将不知置学术关怀于何地?
  责编:潘天翠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对甘肃敦煌西土沟遗址7个地点的18个炉渣、9个矿石、27个金属颗粒共计54个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测。认定大部分炉渣是氧化矿石直接冶炼红铜的,少量炉渣是冶炼含砷合金的;仅检测到含有少量硫化矿物的铜氧化矿石和绿松石;金属颗粒则具有红铜、砷铜、锡铜、锑铜(砷)、铅锡铜、锡铅铜(砷)、锡铅(铜)等多种成分组合。在一个炉渣样品中发现有砷酸钙,在一个金属颗粒中发现有砷氧化物。金属颗粒多次发现有银、铋
期刊
内容摘要:由河南、河东、河内三郡所构成的三河地区属于西汉王朝的核心统治区。西北简牍资料的统计表明,西汉边地戍卒及其他人员当中,有不少来自于三河地区,只是三郡在参与的程度及方式上存在差异。大体而言,河内以提供物资装备为主,而河东、河南则以人员赴边为主。就赴边人员的性质而言,河东赴边者多为戍卒,而河南、河内因其他原因赴边者较多,这应当与两地交通便捷、商业发达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可能与两地官办经济机构对力
期刊
内容摘要:黑水城出土俄Инв.№.5147文书有一件以牲畜为质物的典畜贷粮契。结合《天盛律令》与唐代敦煌契对比分析,发现此契对西夏典借制度有如下补充认识:首先,西夏继承了唐代的质押类型,但在收息方式上灵活多变,表现出“以典充息”和“典息两立”并存的特点;其次,在债权担保制度方面表现出“使军”担保的意义,其担保方式有财产担保和劳工担保两种形式;第三,西夏民事契约关系中违约罚款的官方收缴机构为罚赃库。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砖墓中胡商牵驼,是唐代北方地区非常流行的题材,而敦煌模印砖不仅展现了造型特征鲜明的胡商形象,还匠心独运地以不同形式的驮囊表现了胡商于丝路东进西出过程中所携的不同商品。本文梳理了文献中“胡”“胡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变化、粟特早期历史概况和牵驼胡商的民族属性,以及粟特胡服对唐代中原地区服饰文化的影响。在与敦煌壁画胡商相关图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敦煌唐墓模印胡商牵驼砖更贴
期刊
尊敬的别格洛夫代市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今天,我们从遥远的东方来到美丽的涅瓦河畔、波罗的海之滨,举办“中国周”活动,共同庆祝伟大的圣彼得堡建市500周年。在此,请允许我向圣彼得堡人民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圣彼得堡是一座美丽而神圣的城市,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与俄罗斯和苏联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城市保卫战
期刊
内容摘要:杜丁给奥登堡的信件是我们研究奥登堡第二次科研考察的重要史料。本文利用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所藏书信,对杜丁分队途径城市、抵离时间进行梳理,探析考察队沿途细节及敦煌文献外流过程,并对相关中文史料进行勘正。  关键词:书信;文献外流;考察路线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2-0107-07  A Detailed Study on S.
期刊
内容摘要:杨富学教授推出的《回鹘学译文集》《回鹘学译文集新编》收录了国外学者研究回鹘学的论文52篇,内容涵盖文献学、历史学、宗教学、语文学、文化史等多个学科领域,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回鹘学的发展,同时也为沟通国内外回鹘学界的联系起到了津梁作用。  关键词:回鹘学;回鹘文写本;敦煌吐鲁番文献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5-0137-04  Abs
期刊
内容摘要:撰写通论性作品的基本要求是:概括准确、架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流畅。刘进宝教授的《敦煌学通论》(修订版)在充分参考、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敦煌的历史、敦煌石窟艺术、敦煌文物的流散、敦煌遗书、敦煌学研究五个方面对敦煌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是一部优秀的通论性著作。但和一部经典的通论相比,该书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  关键词:通论;《敦煌学通论》;经典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内容摘要:武周至开元时期(690—740年左右),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活动兴盛。期间,千佛崖诸窟的营建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690至700年代,以第535窟为代表,造像诸形式上可见650年代皇泽寺石窟的强烈影响;第二期为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形成了以第366、513窟为代表的两大造像系统;第三期约从720年代前中期至741年,出现了完全融合第二期两大系统形式的造像风格。这应是广元千佛崖
期刊
内容摘要:分布于丝绸之路上的大小佛教石窟为研究佛教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这些石窟的修建时间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要更好地发掘这些石窟背后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就必须建立一套高精度的年代序列。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将石窟纪年铭文、考古相对年代与大量高精度碳十四数据结合,利用贝叶斯算法,不仅将敦煌莫高窟早期三窟(第268/272/275)的始建年代进一步精确,还更加全面地展现单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