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银行信贷审批工作中,存在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审批条件落实不到位、违规审批等现象,这反映出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相关流程机制落实不到位,监督机制和决策标准有所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对此,本人结合在公司部做信贷业务十多年来的经验,对相关信贷审批流程等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审批 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信贷审批必须与信贷业务规模和结构相适应,与业务拓展需求相匹配,同时在审批条件落实过程中,必须兼顾到客户利益与信贷资产质量相协调,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然而,当前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很多审批流程不到位,条件落实不规范,引发的经营风险和信贷资产质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信贷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信贷审批管理工作中,涉及到很多方面,这包括审批条件的设定、落实、流程管理等,这些流程都会对信贷资产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产生了相应的约束力和风险点。
(一)审批条件设定方面
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人员往往提出一些审批意见,设定一些放款的条件,但是由于很多审批人员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导致一些审批条件的设置可行性不足,前瞻性不强,没有起到真正的信贷风险控制作用。
(二)设定的审批条件无效
一些设定的信贷条件不符合实际,一些审批人员不根据地区的差异性进行审批,导致在设定的审批条件无效,所以在指定相关的审批条件设定时,必须根据当地的相关政策,指定切实可行的审批条件,这样在贷款出现信用违约时,才可以行使权利。
(三)审批条件设定不具有针对性
由于各行业存在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设定贷款审批条件时就必须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批条件。同时在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里设定的审批条件也应该不同,还要根据企业管理、市场状况、产品的成长周期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提出适当的审批条件。
(四)贷款担保条件设定不充分
很多贷款审批对第二还款来源的重视不够,虽然贷款提供了一些担保,但是担保能力明显不足,担保形同虚设,甚至很多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相互担保的情况,担保额严重超标。
二、审批条件落实方面
虽然审批信贷业务时提出了很多审批条件和要求,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审批条件得不到具体落实,主要表现在:
(一)审批条件落实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应付审批条件、变通审批要求的情况出现,导致贷款抵押出现真空。
(二)贷款落实不到位
很多贷款审批条件落实不到位或是执行不坚决,例如在逐步压缩行业中,很多贷款行没有执行逐步压缩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贷风险的产生,加剧了资金损失的可能。
(三)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监管
审批部门往往在提出贷款资金的具体用途,对相关流动资金贷款执行合同项下的约定支付,但是在相关实际操作中,部分行对贷款资金的监管不到位,致使信贷资金用途不及时把握,很多贷款资金背离了贷款的最初申报用途,导致不良信贷的产生。
三、审批与申报如何协调
实际工作经验表明,申报材料编写和审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协调一致的情况发生,当然这也是审批的必然要求,但是情况往往是,针对小企业客户,在审批信贷业务时,审批往往按照标准要求做参考审批,与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不相符,因为大多小企业客户财务报表不标准、不规范,所以一旦针对这部分客户采用标准格式审批,在相关报表指标的审批上会达不到要求,因此过于重视形式上的审批反而容易忽视风险点的存在,加大信贷违约概率。
(一)审批过于形式合规
大多商业银行审批一般采取合规制,过于注重本行制定的标准格式流程和要求,但是其实不清楚的事情是,企业的设置不是以银行的标准来进行的,很多企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类型,在相关制度或业务规程上都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是我们审批往往只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加以审批,结果就是每个企业到银行贷款都是在努力编制各项指标和条件都符合银行标准。
(二)一票否决与内部营销
一个信贷项目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查和了解,通过编写申报材料,最后通过审批才能完成,现实情况是,编写材料的客户经理对信贷企业是最为了解和把握的,项目的失败往往是最后审批环节上,审批一票否决权的应用,让前期的工作付之东流。当然不是说针对一票否决权我们要改革还是什么,要说的就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审批与申报之间的某种关系。我们的客户经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申报的材料不符合审批人的要求,这包括贷款的金额、期限、还款方式等,最后要求客户经理与客户重新洽谈和解释,这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客户也经常抱怨,甚至对我们的信用产生怀疑态度,所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审批拥有一票否决权,那么是否在调查客户阶段与负责写申报材料的客户经理一起对客户进行详细了解和考察呢?本身一个项目是否可做,是不需要太长时间考虑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写申报材料的客户经理和审批人员在斗智斗勇,结局就是大家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内部营销上了,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责任编辑:刘影)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审批 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信贷审批必须与信贷业务规模和结构相适应,与业务拓展需求相匹配,同时在审批条件落实过程中,必须兼顾到客户利益与信贷资产质量相协调,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然而,当前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很多审批流程不到位,条件落实不规范,引发的经营风险和信贷资产质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信贷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信贷审批管理工作中,涉及到很多方面,这包括审批条件的设定、落实、流程管理等,这些流程都会对信贷资产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产生了相应的约束力和风险点。
(一)审批条件设定方面
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人员往往提出一些审批意见,设定一些放款的条件,但是由于很多审批人员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导致一些审批条件的设置可行性不足,前瞻性不强,没有起到真正的信贷风险控制作用。
(二)设定的审批条件无效
一些设定的信贷条件不符合实际,一些审批人员不根据地区的差异性进行审批,导致在设定的审批条件无效,所以在指定相关的审批条件设定时,必须根据当地的相关政策,指定切实可行的审批条件,这样在贷款出现信用违约时,才可以行使权利。
(三)审批条件设定不具有针对性
由于各行业存在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设定贷款审批条件时就必须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批条件。同时在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里设定的审批条件也应该不同,还要根据企业管理、市场状况、产品的成长周期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提出适当的审批条件。
(四)贷款担保条件设定不充分
很多贷款审批对第二还款来源的重视不够,虽然贷款提供了一些担保,但是担保能力明显不足,担保形同虚设,甚至很多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相互担保的情况,担保额严重超标。
二、审批条件落实方面
虽然审批信贷业务时提出了很多审批条件和要求,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审批条件得不到具体落实,主要表现在:
(一)审批条件落实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应付审批条件、变通审批要求的情况出现,导致贷款抵押出现真空。
(二)贷款落实不到位
很多贷款审批条件落实不到位或是执行不坚决,例如在逐步压缩行业中,很多贷款行没有执行逐步压缩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贷风险的产生,加剧了资金损失的可能。
(三)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监管
审批部门往往在提出贷款资金的具体用途,对相关流动资金贷款执行合同项下的约定支付,但是在相关实际操作中,部分行对贷款资金的监管不到位,致使信贷资金用途不及时把握,很多贷款资金背离了贷款的最初申报用途,导致不良信贷的产生。
三、审批与申报如何协调
实际工作经验表明,申报材料编写和审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协调一致的情况发生,当然这也是审批的必然要求,但是情况往往是,针对小企业客户,在审批信贷业务时,审批往往按照标准要求做参考审批,与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不相符,因为大多小企业客户财务报表不标准、不规范,所以一旦针对这部分客户采用标准格式审批,在相关报表指标的审批上会达不到要求,因此过于重视形式上的审批反而容易忽视风险点的存在,加大信贷违约概率。
(一)审批过于形式合规
大多商业银行审批一般采取合规制,过于注重本行制定的标准格式流程和要求,但是其实不清楚的事情是,企业的设置不是以银行的标准来进行的,很多企业具有自身独特的类型,在相关制度或业务规程上都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是我们审批往往只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加以审批,结果就是每个企业到银行贷款都是在努力编制各项指标和条件都符合银行标准。
(二)一票否决与内部营销
一个信贷项目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查和了解,通过编写申报材料,最后通过审批才能完成,现实情况是,编写材料的客户经理对信贷企业是最为了解和把握的,项目的失败往往是最后审批环节上,审批一票否决权的应用,让前期的工作付之东流。当然不是说针对一票否决权我们要改革还是什么,要说的就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审批与申报之间的某种关系。我们的客户经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申报的材料不符合审批人的要求,这包括贷款的金额、期限、还款方式等,最后要求客户经理与客户重新洽谈和解释,这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客户也经常抱怨,甚至对我们的信用产生怀疑态度,所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审批拥有一票否决权,那么是否在调查客户阶段与负责写申报材料的客户经理一起对客户进行详细了解和考察呢?本身一个项目是否可做,是不需要太长时间考虑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写申报材料的客户经理和审批人员在斗智斗勇,结局就是大家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内部营销上了,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