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才能让枯燥、抽象、平淡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更加乐学呢?本文拟从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主体和主导作用等三个方面简述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和谐 教学 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获得体现。把握课改实质,寻找最佳切入点,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活动,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确立,都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师生交往如果脱离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民主的教学就难以形成,学生也难以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双方和谐发展、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关系才能形成。
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形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摒弃师生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用平常心和学生交朋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以及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的新型关系。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强调活动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学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教,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可以有任何包揽的行为。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上,广泛深入到学生自学、商讨、辩论、参观、访问、调查等各个环节,与学生一道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书内书外、课内课外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有效地组织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
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不能削弱,不能被“淡化”,反而更应加强。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实验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几个因素如何协调相处。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思考和成长的快乐。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老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做到“五还”:
(1)还学习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压缩课堂上老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
(2)还“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必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还“工具”:不只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和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
(4)还“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5)还“评议权”:包括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
总而言之,完美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的主旋律。语文老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营造师生之间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和谐 教学 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获得体现。把握课改实质,寻找最佳切入点,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活动,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确立,都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师生交往如果脱离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民主的教学就难以形成,学生也难以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双方和谐发展、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关系才能形成。
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形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摒弃师生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用平常心和学生交朋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以及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的新型关系。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强调活动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学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教,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可以有任何包揽的行为。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上,广泛深入到学生自学、商讨、辩论、参观、访问、调查等各个环节,与学生一道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书内书外、课内课外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有效地组织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
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不能削弱,不能被“淡化”,反而更应加强。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实验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几个因素如何协调相处。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思考和成长的快乐。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老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做到“五还”:
(1)还学习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压缩课堂上老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
(2)还“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必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还“工具”:不只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结构化,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和掌握、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
(4)还“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5)还“评议权”:包括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
总而言之,完美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的主旋律。语文老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营造师生之间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