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統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要适时的改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全一册)的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我们的街道——画图工具。在授课过程当中我摒弃了以前将工具箱中的工具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演示的方法,而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试用这些工具,学生们任意的在画板上涂涂画画的过程也就体会出这些工具用法的过程。在学生试用完工具后,我出示一张风景图画,并说:我想在这张图画中添上一轮圆圆的红日,谁能帮助我?由于工具箱中给的工具是椭圆工具,画出来的是椭圆形,所以学生们这时候就会形成这样的疑问:怎么才能画出一个正圆呢?我给出提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寻求帮助,那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帮助菜单里会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学生们便会在帮助菜单当中发现“画椭圆或画圆”这一帮助条目,学会如何画一个正圆,帮我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其它一系列的帮助条目。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等着听老师的答案,进而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的课堂任务就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空白画板上随意作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定出一个主题。把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他们,使他们的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不受丝毫的约束。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是和学生们一起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我不是挺身而出解决问题而只是指点迷津,那条艰难的解决问题的道路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
在设计五年级信息技术(全一册)第四单元《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和Word基本编辑相关的一系列Flash课件,这些Flash课件制作精良,讲解与演示准确到位,易于学生操作。有《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制作表格》、《在文档中删除文本》、《在文档中移动文本》、《撤消和重复编辑操作》等等。我把这些课件保存在一个命名为“小秘书”的文件夹里,并把《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的课件改名为《芝麻开门》。因为该课件是关于如何选中文本等最基本的操作内容,是学习其他编辑方法的一把开门钥匙,学生要先学会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再把学生编成小组,必要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上课的时候,我先把一篇修饰后的文档《猜猜我是谁》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和上节课自已保存的文档进行对比。然对学生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文档进行修饰。为了能顺利的完成你们的任务,老师为你们每个人请了一个秘书,让大家都来过一回当老板的瘾。这位秘书的办公室就设在D盘的根目录下,大家去找它吧。”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
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更使他们获得了要求学习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当他们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作为一种“激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并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在课程与教材整合性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上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于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要适时的改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全一册)的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我们的街道——画图工具。在授课过程当中我摒弃了以前将工具箱中的工具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演示的方法,而是给出一定的時间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试用这些工具,学生们任意的在画板上涂涂画画的过程也就体会出这些工具用法的过程。在学生试用完工具后,我出示一张风景图画,并说:我想在这张图画中添上一轮圆圆的红日,谁能帮助我?由于工具箱中给的工具是椭圆工具,画出来的是椭圆形,所以学生们这时候就会形成这样的疑问:怎么才能画出一个正圆呢?我给出提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寻求帮助,那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帮助菜单里会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学生们便会在帮助菜单当中发现“画椭圆或画圆”这一帮助条目,学会如何画一个正圆,帮我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其它一系列的帮助条目。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等着听老师的答案,进而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的课堂任务就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空白画板上随意作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定出一个主题。把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他们,使他们的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不受丝毫的约束。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是和学生们一起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我不是挺身而出解决问题而只是指点迷津,那条艰难的解决问题的道路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
在设计五年级信息技术(全一册)第四单元《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和Word基本编辑相关的一系列Flash课件,这些Flash课件制作精良,讲解与演示准确到位,易于学生操作。有《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制作表格》、《在文档中删除文本》、《在文档中移动文本》、《撤消和重复编辑操作》等等。我把这些课件保存在一个命名为“小秘书”的文件夹里,并把《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的课件改名为《芝麻开门》。因为该课件是关于如何选中文本等最基本的操作内容,是学习其他编辑方法的一把开门钥匙,学生要先学会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再把学生编成小组,必要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上课的时候,我先把一篇修饰后的文档《猜猜我是谁》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和上节课自已保存的文档进行对比。然对学生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文档进行修饰。为了能顺利的完成你们的任务,老师为你们每个人请了一个秘书,让大家都来过一回当老板的瘾。这位秘书的办公室就设在D盘的根目录下,大家去找它吧。”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
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更使他们获得了要求学习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当他们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作为一种“激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并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在课程与教材整合性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上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于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要适时的改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全一册)的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我们的街道——画图工具。在授课过程当中我摒弃了以前将工具箱中的工具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演示的方法,而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试用这些工具,学生们任意的在画板上涂涂画画的过程也就体会出这些工具用法的过程。在学生试用完工具后,我出示一张风景图画,并说:我想在这张图画中添上一轮圆圆的红日,谁能帮助我?由于工具箱中给的工具是椭圆工具,画出来的是椭圆形,所以学生们这时候就会形成这样的疑问:怎么才能画出一个正圆呢?我给出提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寻求帮助,那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帮助菜单里会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学生们便会在帮助菜单当中发现“画椭圆或画圆”这一帮助条目,学会如何画一个正圆,帮我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其它一系列的帮助条目。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等着听老师的答案,进而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的课堂任务就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空白画板上随意作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定出一个主题。把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他们,使他们的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不受丝毫的约束。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是和学生们一起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我不是挺身而出解决问题而只是指点迷津,那条艰难的解决问题的道路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
在设计五年级信息技术(全一册)第四单元《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和Word基本编辑相关的一系列Flash课件,这些Flash课件制作精良,讲解与演示准确到位,易于学生操作。有《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制作表格》、《在文档中删除文本》、《在文档中移动文本》、《撤消和重复编辑操作》等等。我把这些课件保存在一个命名为“小秘书”的文件夹里,并把《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的课件改名为《芝麻开门》。因为该课件是关于如何选中文本等最基本的操作内容,是学习其他编辑方法的一把开门钥匙,学生要先学会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再把学生编成小组,必要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上课的时候,我先把一篇修饰后的文档《猜猜我是谁》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和上节课自已保存的文档进行对比。然对学生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文档进行修饰。为了能顺利的完成你们的任务,老师为你们每个人请了一个秘书,让大家都来过一回当老板的瘾。这位秘书的办公室就设在D盘的根目录下,大家去找它吧。”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
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更使他们获得了要求学习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当他们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作为一种“激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并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在课程与教材整合性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上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于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
教學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尤其是网络可作为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丰富资源,从而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十分有利;可提供便于观察、设计和参与实际操作的仿真实验条件,从而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十分有利;可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和问题求解的真实情境,从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型人才,人们理应责无旁贷地进行如下的工作:正视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现实,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培养出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信息表达的能力,学会高效率的学习。人们对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其“理论的、现实的意义”都已讨论得太多的时候,如今应该认真地在实践过程当中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实现欲实现的一切。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人,甚至很可能被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接受继续教育,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統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要适时的改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全一册)的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我们的街道——画图工具。在授课过程当中我摒弃了以前将工具箱中的工具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演示的方法,而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试用这些工具,学生们任意的在画板上涂涂画画的过程也就体会出这些工具用法的过程。在学生试用完工具后,我出示一张风景图画,并说:我想在这张图画中添上一轮圆圆的红日,谁能帮助我?由于工具箱中给的工具是椭圆工具,画出来的是椭圆形,所以学生们这时候就会形成这样的疑问:怎么才能画出一个正圆呢?我给出提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寻求帮助,那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帮助菜单里会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学生们便会在帮助菜单当中发现“画椭圆或画圆”这一帮助条目,学会如何画一个正圆,帮我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其它一系列的帮助条目。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等着听老师的答案,进而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的课堂任务就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空白画板上随意作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定出一个主题。把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他们,使他们的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不受丝毫的约束。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是和学生们一起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我不是挺身而出解决问题而只是指点迷津,那条艰难的解决问题的道路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
在设计五年级信息技术(全一册)第四单元《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和Word基本编辑相关的一系列Flash课件,这些Flash课件制作精良,讲解与演示准确到位,易于学生操作。有《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制作表格》、《在文档中删除文本》、《在文档中移动文本》、《撤消和重复编辑操作》等等。我把这些课件保存在一个命名为“小秘书”的文件夹里,并把《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的课件改名为《芝麻开门》。因为该课件是关于如何选中文本等最基本的操作内容,是学习其他编辑方法的一把开门钥匙,学生要先学会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再把学生编成小组,必要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上课的时候,我先把一篇修饰后的文档《猜猜我是谁》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和上节课自已保存的文档进行对比。然对学生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文档进行修饰。为了能顺利的完成你们的任务,老师为你们每个人请了一个秘书,让大家都来过一回当老板的瘾。这位秘书的办公室就设在D盘的根目录下,大家去找它吧。”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
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更使他们获得了要求学习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当他们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作为一种“激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并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在课程与教材整合性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上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于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要适时的改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全一册)的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我们的街道——画图工具。在授课过程当中我摒弃了以前将工具箱中的工具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演示的方法,而是给出一定的時间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试用这些工具,学生们任意的在画板上涂涂画画的过程也就体会出这些工具用法的过程。在学生试用完工具后,我出示一张风景图画,并说:我想在这张图画中添上一轮圆圆的红日,谁能帮助我?由于工具箱中给的工具是椭圆工具,画出来的是椭圆形,所以学生们这时候就会形成这样的疑问:怎么才能画出一个正圆呢?我给出提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寻求帮助,那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帮助菜单里会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学生们便会在帮助菜单当中发现“画椭圆或画圆”这一帮助条目,学会如何画一个正圆,帮我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其它一系列的帮助条目。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等着听老师的答案,进而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的课堂任务就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空白画板上随意作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定出一个主题。把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他们,使他们的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不受丝毫的约束。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是和学生们一起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我不是挺身而出解决问题而只是指点迷津,那条艰难的解决问题的道路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
在设计五年级信息技术(全一册)第四单元《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和Word基本编辑相关的一系列Flash课件,这些Flash课件制作精良,讲解与演示准确到位,易于学生操作。有《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制作表格》、《在文档中删除文本》、《在文档中移动文本》、《撤消和重复编辑操作》等等。我把这些课件保存在一个命名为“小秘书”的文件夹里,并把《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的课件改名为《芝麻开门》。因为该课件是关于如何选中文本等最基本的操作内容,是学习其他编辑方法的一把开门钥匙,学生要先学会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再把学生编成小组,必要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上课的时候,我先把一篇修饰后的文档《猜猜我是谁》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和上节课自已保存的文档进行对比。然对学生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文档进行修饰。为了能顺利的完成你们的任务,老师为你们每个人请了一个秘书,让大家都来过一回当老板的瘾。这位秘书的办公室就设在D盘的根目录下,大家去找它吧。”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
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更使他们获得了要求学习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当他们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作为一种“激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并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在课程与教材整合性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上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于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要适时的改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全一册)的第三单元第三课是:我们的街道——画图工具。在授课过程当中我摒弃了以前将工具箱中的工具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演示的方法,而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试用这些工具,学生们任意的在画板上涂涂画画的过程也就体会出这些工具用法的过程。在学生试用完工具后,我出示一张风景图画,并说:我想在这张图画中添上一轮圆圆的红日,谁能帮助我?由于工具箱中给的工具是椭圆工具,画出来的是椭圆形,所以学生们这时候就会形成这样的疑问:怎么才能画出一个正圆呢?我给出提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寻求帮助,那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帮助菜单里会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学生们便会在帮助菜单当中发现“画椭圆或画圆”这一帮助条目,学会如何画一个正圆,帮我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其它一系列的帮助条目。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等着听老师的答案,进而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的课堂任务就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空白画板上随意作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规定出一个主题。把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他们,使他们的能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不受丝毫的约束。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是和学生们一起的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我不是挺身而出解决问题而只是指点迷津,那条艰难的解决问题的道路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去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钻研。
在设计五年级信息技术(全一册)第四单元《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和Word基本编辑相关的一系列Flash课件,这些Flash课件制作精良,讲解与演示准确到位,易于学生操作。有《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制作表格》、《在文档中删除文本》、《在文档中移动文本》、《撤消和重复编辑操作》等等。我把这些课件保存在一个命名为“小秘书”的文件夹里,并把《编辑文档的基本操作》的课件改名为《芝麻开门》。因为该课件是关于如何选中文本等最基本的操作内容,是学习其他编辑方法的一把开门钥匙,学生要先学会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再把学生编成小组,必要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上课的时候,我先把一篇修饰后的文档《猜猜我是谁》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和上节课自已保存的文档进行对比。然对学生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的文档进行修饰。为了能顺利的完成你们的任务,老师为你们每个人请了一个秘书,让大家都来过一回当老板的瘾。这位秘书的办公室就设在D盘的根目录下,大家去找它吧。”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
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更使他们获得了要求学习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当他们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作为一种“激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并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在课程与教材整合性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上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于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
教學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尤其是网络可作为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丰富资源,从而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十分有利;可提供便于观察、设计和参与实际操作的仿真实验条件,从而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十分有利;可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和问题求解的真实情境,从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型人才,人们理应责无旁贷地进行如下的工作:正视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现实,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培养出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信息表达的能力,学会高效率的学习。人们对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其“理论的、现实的意义”都已讨论得太多的时候,如今应该认真地在实践过程当中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实现欲实现的一切。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身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人,甚至很可能被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接受继续教育,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