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不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放松了。他们一回到家,点击的是网络游戏,拿起的是时尚读物,打开电视,选的大多是卡通类或时尚娱乐节目……学生的作文中少了那种凝练、干净的语言,准确、明了的表达方式,深刻、凝重的思想内涵,丰富的审美情趣,我们看到的作文却是晦涩难懂,表面花里胡哨,细看却不知所云。做教师的,常常没改完一个班的作文,就有一种眩晕的感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使名著阅读的教学真正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影视引导,课内激趣
通过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当电视台播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时,那段时间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便与之相关。受这些现象启发,三年来我尝试给七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利用每周星期五最后一节活动课把这些影视作品搬进课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对作品的陌生感消除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也就被激发了。他们往往利用周末时间阅读原著,在课余饭后,这些文学原著也成了他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
二、活动推进,课外放手
在班上开设读书卡漂流活动。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每周让一位班干设计一个读书卡,要求读过该书的每个同学,就算只读过其中一个章节,也要在读书卡上留下“痕迹”,可以写对人物的某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联想等等,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每周五的读书活动课,看影视前由老教师作精当点评,学生用课外的阅读丰富了自己,教师用课内的点评提升了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浓厚氛围,推进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由班干部组织一次名著读写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交流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展、赛、评促读,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鉴赏的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提高了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地推
动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方法优化,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有层次,有坡度、由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好书确实是要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是这个道理。
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情节,看完故事算完事的弊病。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都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引导他们深入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名著的思想意境,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利用“辨”将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辨证地读。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地思辨。可以在课余有意无意地引发争论,如诸葛亮筑坛借东风是不是故弄玄虚?《红楼梦》中,宿命下贾宝玉的反抗有没有意义?按《水浒传》的思想,是不是只有杀人放火才能算是好汉所为?在适当的时机再作点拨,这样会让他们对名著有更深的理解,能有效地避免名著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读,还要写,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使读写结合。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要求学生自觉养成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可勾画圈点,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读《三国演义》:“为什么诸葛亮要六出祁山?”“张飞在长板桥喝退曹军可不可信?”等等,下次重读时很可能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可写批注写感受,读到精彩的词语或句子时有表达冲动就即刻记下,也许这不拘一格记下的寥寥数语就是真知灼见。也可摘抄成卡片,积少成多,根据喜好,分类保存。
(责编 雷 艳)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使名著阅读的教学真正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影视引导,课内激趣
通过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当电视台播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时,那段时间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便与之相关。受这些现象启发,三年来我尝试给七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利用每周星期五最后一节活动课把这些影视作品搬进课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对作品的陌生感消除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也就被激发了。他们往往利用周末时间阅读原著,在课余饭后,这些文学原著也成了他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
二、活动推进,课外放手
在班上开设读书卡漂流活动。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每周让一位班干设计一个读书卡,要求读过该书的每个同学,就算只读过其中一个章节,也要在读书卡上留下“痕迹”,可以写对人物的某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联想等等,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每周五的读书活动课,看影视前由老教师作精当点评,学生用课外的阅读丰富了自己,教师用课内的点评提升了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浓厚氛围,推进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由班干部组织一次名著读写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交流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展、赛、评促读,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鉴赏的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提高了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地推
动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方法优化,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有层次,有坡度、由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好书确实是要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是这个道理。
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情节,看完故事算完事的弊病。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都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引导他们深入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名著的思想意境,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利用“辨”将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辨证地读。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地思辨。可以在课余有意无意地引发争论,如诸葛亮筑坛借东风是不是故弄玄虚?《红楼梦》中,宿命下贾宝玉的反抗有没有意义?按《水浒传》的思想,是不是只有杀人放火才能算是好汉所为?在适当的时机再作点拨,这样会让他们对名著有更深的理解,能有效地避免名著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读,还要写,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使读写结合。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要求学生自觉养成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可勾画圈点,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读《三国演义》:“为什么诸葛亮要六出祁山?”“张飞在长板桥喝退曹军可不可信?”等等,下次重读时很可能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可写批注写感受,读到精彩的词语或句子时有表达冲动就即刻记下,也许这不拘一格记下的寥寥数语就是真知灼见。也可摘抄成卡片,积少成多,根据喜好,分类保存。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