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积极探索,相互交流,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阐述教师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指导,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
关键词:数学区域;幼儿操作;指导策略
幼儿的数学经验是在自身的操作、实践使之独立自主、自发地获得。在数学区如果提供材料只是让幼儿对材料进行模仿操作,那么很快会因为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对活动及材料失去兴趣。相反,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那么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变高,活动效率就会提高。因此,在数学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 观察操作行为,做好指导准备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数学区域活动中,时刻关注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的情绪行为、与材料间的互动、活动的兴趣点等。
案例:谁是怪物大王
宇晨拿起操作纸,根据提示寻找第一轮的怪物大王,不久就惊奇地叫起来:“我找到了,谁是怪物大王。”他马上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了同伴。不久,孩子们也欢呼起来:“看,我也找到了。”接着宇晨根据第二轮的要求寻找怪物大王,可是居然找到了两个怪物大王,脸上立刻呈现出失望的表情。
宇晨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且能大方地跟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而第二次操作出现失望的表情时,老师对幼儿没有提出必须做什么、怎么做。因为一旦过早介入,等于是把自己预设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会导致失去自己探索的机会,这对孩子的逻辑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
观察孩子的活动是在考验我们的耐性,要更少地干扰孩子的活动,多观察。活动中我们经常是先让孩子与材料充分的互动,分析判断孩子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最后把握好适当的时机进行介入,巧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进行指导。
二、 把握最佳时机,适時介入指导
孩子数学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如何根据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除了学会耐心等待,充分地观察孩子,还掌握了一些介入孩子活动的时机。
1. 当遇到问题时。
案例:谁先玩
新投放在数学区的游戏材料,大家几乎是抢着玩的。瞧,福尧和雪睿抱着材料,嘴里都说:“我先拿到的,我要先玩。”这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介入,引导他们采取轮流、合作等来解决问题。
从案例中,看出孩子们对新材料的喜爱。当老师发现,孩子们为谁先第一个玩发生了争执,应该马上用有效的办法提醒他们,帮助解决。
2. 当简单重复时。
案例:小动物喂食
瑾瑜把加法卡片夹在小动物的身体上,算出加法得数,接着按照得数结果,夹弹珠喂给小动物,嘴里还念到着:“1颗,2颗……,完成。”脸上立刻洋溢着胜利的笑容。而旁边的喆喆,他随意地把弹珠夹到小动物身体里,然后弹珠倒出来,继续重复操作。
从案例中看出,瑾瑜知道如何玩这份游戏材料,乐此不疲地操作着。而喆喆对小动物喂食没有认真地探索,只是简单的摆弄。像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及时介入指导,帮助他了解游戏的规则,正确地操作。
3. 当获得成功时。
案例:趣味插花
思辰是个数学能力较弱的孩子,她在数字6的花瓶里,随意地插入4朵花,接着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伸出4根手指:“你想一想,有4根手指,数数还需要几根变成6呢?”这时,思辰露出了浅浅的笑容,我想她会了。不一会儿,她拿起花瓶,大声地说:“老师,看我对了吗?”“非常好!”她嘴角便露出了更大的笑容。
每当孩子获得了成功时,我们指导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励、肯定为主。对能力弱的孩子,我们一方面对她进行指导,帮助掌握一定的技能,另一方面鼓励能力强的孩子与她共同游戏,让她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三、 巧用语言策略,开展有效指导
孩子的操作思维过程,都要靠语言来帮助,在区域指导中,我们感到采用有效的语言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材料的操作,决定他们个别化学习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魅力。
1. 指导语要简练。
案例:穿项链
乐怡拿起彩色珠珠,看着规律卡穿起了项链。穿完了一组后,只见她眉头皱得紧紧的。她认真观察起规律卡,接着在绿色珠珠后穿上了红色,抬头胆怯地望着我。我朝她点了点头,给了一个鼓励的微笑。她脸上出现轻松快乐的笑容,在接下来的排列中都没有出现错误。
有时过多的语句会打乱孩子的思维;过多的干涉会使他们降低自信心;有时不指导也是一种指导,一个肯定的眼神和微笑就是最好的鼓励。
2. 指导语要精确。
案例:变成一样多
游戏要求使上下两排的植物变成一样多,乐乐一拿起操作卡,随手找了一些植物卡往第2列上贴。观察到这种情况,我问她:“你从哪里开始数的?上下的植物都是一样的吗?”一个个问题指向明确,最后乐乐知道了要找一样的植物卡,要第2列变得和第1列一样多。
当老师发现了孩子的不足,适时找到合适的时机进行介入时,指导语句一定要精确,这样孩子才能跟着你的引导一步步走向成功。
3. 指导语不带任务意识。
案例:图形归类
辰辰正数着图形汽车上长方形的数量,数着数着突然停了下来。“不着急,重新来一次。”我鼓励着。辰辰再次数起,我发现原来找不到起始点了。看着她慌张的样子,我安抚着她的情绪,“没关系,我和你一起数,你要记住从哪里开始,等数到开始处就停止。”掌握方法后辰辰这次正确了。
在指导时,老师的任务意识不要太强,有的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顿悟的过程,老师不要怕孩子不会,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孩子们的数学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区域活动中老师能否采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解放孩子,让区域真的活起来,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区域;幼儿操作;指导策略
幼儿的数学经验是在自身的操作、实践使之独立自主、自发地获得。在数学区如果提供材料只是让幼儿对材料进行模仿操作,那么很快会因为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对活动及材料失去兴趣。相反,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那么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变高,活动效率就会提高。因此,在数学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 观察操作行为,做好指导准备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数学区域活动中,时刻关注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的情绪行为、与材料间的互动、活动的兴趣点等。
案例:谁是怪物大王
宇晨拿起操作纸,根据提示寻找第一轮的怪物大王,不久就惊奇地叫起来:“我找到了,谁是怪物大王。”他马上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了同伴。不久,孩子们也欢呼起来:“看,我也找到了。”接着宇晨根据第二轮的要求寻找怪物大王,可是居然找到了两个怪物大王,脸上立刻呈现出失望的表情。
宇晨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且能大方地跟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而第二次操作出现失望的表情时,老师对幼儿没有提出必须做什么、怎么做。因为一旦过早介入,等于是把自己预设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会导致失去自己探索的机会,这对孩子的逻辑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
观察孩子的活动是在考验我们的耐性,要更少地干扰孩子的活动,多观察。活动中我们经常是先让孩子与材料充分的互动,分析判断孩子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最后把握好适当的时机进行介入,巧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进行指导。
二、 把握最佳时机,适時介入指导
孩子数学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如何根据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除了学会耐心等待,充分地观察孩子,还掌握了一些介入孩子活动的时机。
1. 当遇到问题时。
案例:谁先玩
新投放在数学区的游戏材料,大家几乎是抢着玩的。瞧,福尧和雪睿抱着材料,嘴里都说:“我先拿到的,我要先玩。”这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介入,引导他们采取轮流、合作等来解决问题。
从案例中,看出孩子们对新材料的喜爱。当老师发现,孩子们为谁先第一个玩发生了争执,应该马上用有效的办法提醒他们,帮助解决。
2. 当简单重复时。
案例:小动物喂食
瑾瑜把加法卡片夹在小动物的身体上,算出加法得数,接着按照得数结果,夹弹珠喂给小动物,嘴里还念到着:“1颗,2颗……,完成。”脸上立刻洋溢着胜利的笑容。而旁边的喆喆,他随意地把弹珠夹到小动物身体里,然后弹珠倒出来,继续重复操作。
从案例中看出,瑾瑜知道如何玩这份游戏材料,乐此不疲地操作着。而喆喆对小动物喂食没有认真地探索,只是简单的摆弄。像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及时介入指导,帮助他了解游戏的规则,正确地操作。
3. 当获得成功时。
案例:趣味插花
思辰是个数学能力较弱的孩子,她在数字6的花瓶里,随意地插入4朵花,接着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伸出4根手指:“你想一想,有4根手指,数数还需要几根变成6呢?”这时,思辰露出了浅浅的笑容,我想她会了。不一会儿,她拿起花瓶,大声地说:“老师,看我对了吗?”“非常好!”她嘴角便露出了更大的笑容。
每当孩子获得了成功时,我们指导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励、肯定为主。对能力弱的孩子,我们一方面对她进行指导,帮助掌握一定的技能,另一方面鼓励能力强的孩子与她共同游戏,让她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三、 巧用语言策略,开展有效指导
孩子的操作思维过程,都要靠语言来帮助,在区域指导中,我们感到采用有效的语言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材料的操作,决定他们个别化学习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魅力。
1. 指导语要简练。
案例:穿项链
乐怡拿起彩色珠珠,看着规律卡穿起了项链。穿完了一组后,只见她眉头皱得紧紧的。她认真观察起规律卡,接着在绿色珠珠后穿上了红色,抬头胆怯地望着我。我朝她点了点头,给了一个鼓励的微笑。她脸上出现轻松快乐的笑容,在接下来的排列中都没有出现错误。
有时过多的语句会打乱孩子的思维;过多的干涉会使他们降低自信心;有时不指导也是一种指导,一个肯定的眼神和微笑就是最好的鼓励。
2. 指导语要精确。
案例:变成一样多
游戏要求使上下两排的植物变成一样多,乐乐一拿起操作卡,随手找了一些植物卡往第2列上贴。观察到这种情况,我问她:“你从哪里开始数的?上下的植物都是一样的吗?”一个个问题指向明确,最后乐乐知道了要找一样的植物卡,要第2列变得和第1列一样多。
当老师发现了孩子的不足,适时找到合适的时机进行介入时,指导语句一定要精确,这样孩子才能跟着你的引导一步步走向成功。
3. 指导语不带任务意识。
案例:图形归类
辰辰正数着图形汽车上长方形的数量,数着数着突然停了下来。“不着急,重新来一次。”我鼓励着。辰辰再次数起,我发现原来找不到起始点了。看着她慌张的样子,我安抚着她的情绪,“没关系,我和你一起数,你要记住从哪里开始,等数到开始处就停止。”掌握方法后辰辰这次正确了。
在指导时,老师的任务意识不要太强,有的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顿悟的过程,老师不要怕孩子不会,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孩子们的数学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区域活动中老师能否采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解放孩子,让区域真的活起来,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